第十一章 故中有事
第三部 陈年旧帐
一本族谱两家姓,祸福也是孪生兄。争斗不只为面子,分分合合是历史。
唱词: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大青山是秦岭山脉的一条小分支。
这里说的“小”是相对秦岭而言的,它没有秦岭那么雄伟、宽厚,但也是连绵两百多公里长,最宽的地方,纵深也有几十公里。
在以前,这样的山也被称做是“大山”;它里面木树茂盛,杂草丛生,还有多种攻击性很强的食肉动物。山脉两侧五六公里范围内,是很少有人烟的。
相传,明末清初年间,陈姓胡姓两家人带着妻儿老小,共三十几口人,为躲避战乱,举家从中原逃难到大青山附近,在小地名 “野猪坡”的地方安顿下来。
当地人称“野猪坡”,是因为此地野猪比较多,常下山去偷吃、和破坏地里的庄稼,而且个头还很大,十分的凶猛,单只都不容易捕杀,更别说全部消灭了。所以,这一地段,更是没人愿意在这么居住,离大山最近的两户人家,已经是“野猪坡”八里地以外了。
相对于战乱的中原老家,这儿已经是十分安宁而理想的安家环境了,陈胡两家为了生存活命,拖家带口的逃了那么远,也确实累了,就决定在“野猪坡”落户定居了。
两家人不分彼此,选了背靠山、面向阳,且平坦的地方,砍树建房、开荒种地,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安稳下来,并一天比一天好起来。
因为靠近山林,很少与官方人和外界人来往,他们少了很多世俗的打扰和烦恼,过着半隐居的生活。
先为了填饱肚子,后为了生活更富足,经过几年不分日夜、不分寒暑的努力,两家人丁都增添了不少,房屋越建越多,越建越宽敞和结实,耕地也越开越多。
十来年后,陈胡两家都将长大成家的后代分离出去,让他们各自带着自己的妻儿,去旁边建屋、单独生活和劳作。就这样,一分二,二分四…“野猪坡”从刚开始的无人荒坡,逐渐形成房屋几十座,人口一百多的“小部落”。
为对抗野兽的侵害,抵制强盗、土匪的骚扰和抢夺,两姓氏将各独立的小家庭联合起来,统一行动、一起防御。
两家的先祖在中原时,就是好邻居,一起搬迁到内地,一路上已结成患难之交、生死与共的异姓兄弟。他们把最初在“野猪坡”建造的、地段最好的房屋,贡献出来,做为两家共同供奉先祖、组织祭祀、商议大事的场所。
两家人有如此交心的关系,还因为有婚姻的结合。
以后的每一代,都有联姻的现象,不是陈家娶了胡家的闺女,就是陈家的女儿嫁给胡家做儿媳妇。亲家、父子、母女、郎舅、翁婿、姑表兄弟、祖孙、外祖孙、婕表兄弟等关系,在这儿是错综复杂。外村人来这儿,根本听不懂他们相互之间的称呼,就连他们之间,同样两个人,从亲戚血源关系上讲,可能有两三种称呼。
说是两姓氏,有时候可以说是一家人。
当然,两家不可能完全在内部就解决了所有的婚姻问题,那样做会降低后代的质量,大多数的婚姻,还是跟当地人、离大山远一点的村子联姻。这样既能优育出良好的后代,又能很好的同当地人打成一片,联合在一起,聚集成更大的力量,形成更大的防御圈。
随着两家势力、人口增大,离大山远一些的少数单户姓氏人家,慢慢地搬到两家族聚居地的周围,抱团取暖,以此为庇护、抵制强盗。
从清朝初年,到新中国成立,再到改革开放,这几百年间,两家前前后后经历了十几代人。从最初的逃难、流浪落魄的散户,发展壮大到耕地方圆好几公里的两个村子。
怎么又成了两个村子呢?这里面有个故事。
大约是在清朝晚期光绪年间,光绪多少年,族谱上找不到清晰的记载了。
本来从两位祖上迁来后,两家一直共同记录着重大事件,但从那一年后,把各自先祖牌位从共同祭祀处请走后,那座老房子就没人去打理,慢慢地落魄,很多东西也就自然地消失了。
现在看到的记载,两家的族谱是有出入的,前后相差了两年;事情具体发生在哪一年,他们各措一词,也没有坐下来共同考究过。听完故事,你就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不可能坐下来心平气和的“纠错”了。
所以,故事的发生时间,只能说“大约是在……”
前面介绍过,两家人聚居在一起,又亲上加亲的过了好多年,繁衍了好多代人。
在某一代时,胡家有个胡三娃,陈家有个陈二娃,两人祖父以上几代是什么亲戚关系暂不去梳理,父辈这一代,可是至亲。
胡三娃的爹和陈二娃的爹,娶的是一对姐妹,是外村赵家的两个闺女。简单的说,胡三娃和陈二娃是姨表兄弟,两人年龄相仿,又是这样铁的亲戚,又住在同一聚居营地,所以从吃奶的时候,就在一起;十几年来都是一块儿玩儿,一起生活劳动,共同成长;。关系好得像一条裤子的两个裤腿筒,整日形影不离;两人晚上几乎是睡在一张床上,回到胡家,就一同挤在胡三娃的床上;在陈家呆到睡觉的时间,就一块儿睡陈二娃的铺。
不愉快地事情,也是因为两人关系太亲引起的。
话说两人长到十七八岁,家里都开始张罗着给说媒找媳妇了。
陈二娃稍稍大一点,家里先请媒婆在同乡的另一个村,相了一位姓周的女孩,两家约定在集市的小饭馆见面。
刚才说了,两人整日呆在一起,加上陈二娃第一次去见大姑娘,还有些害羞,便约胡三娃同他一起去,陈家人觉得这是自家姨侄儿,两小孩子平日期又玩得那么好,也乐意两兄弟一起去。
相亲当天,把女方家长和女孩弄得有点蒙,“怎么来了两个小伙子?”“媒人说的是哪一个呢?”
相亲的场里,由于陈二娃一见到对面坐着的女孩可能会成为自己的媳妇,然后就开始在心里浮想联翩,加上本身不擅言辞,一直就没怎么说话,表现很平静、很一般。
恰恰相反,局外人的胡三娃心里没那么多“杂念”, 平时,胡三娃就要比陈二娃要活泼;把这种场景当成很好玩儿的事情,性格外向的他十分健谈,语言和动作都比较自然和洒脱,经常主动的敬烟、倒茶水,嘴巴也甜,给人打招呼时从不吝啬声音,喊得人脆生生的响,让你不答应都不好意思。给女方所有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尤其是女孩本人,一度认为胡三娃是相亲的主角,一旁不怎么说话的陈二娃是配角。
见媒婆让陈二娃把座位往前靠,而且大力吹捧他、推崇他,才让女方人回过神来“哦,原来说的是这位啊!”再仔细观察:长得结实、健康,人也不傻,老实而忠厚,感觉也不错;默默在心里考核打分,。
双方都乐意,这事儿便确定了下来。
按书上的说法,陈二娃和周家女孩便都是“名花有主”了,没有单方面或双方同时回绝前,各自都不能再去相第二家了。彼此约定俗成“未婚妻”和“未婚夫”。
按农村的风俗,虽未正式成亲,结为亲戚,但已是特殊的亲戚关系,平常节日,要当做比亲戚还亲的关系来走动和交往。
陈家是男方,应方动一些。逢年过节,或碰上女方家有人过生日,或其他大事儿,他娘都早早地准备好了礼品,让他快快去未来的丈母娘家送礼和帮忙干活。
有些内向的陈二娃总是约着胡三娃一起去,都是哥们儿,从小到大都是无话不谈的好兄弟,谁也没有多的想法和歪念头。
多次去周家后,两个年青人都给周家留下了较好的印象,与周家女子(周三妹)关系处得也十分融洽,能谈得来,也能玩到一块儿。胡三娃在未来表嫂面前和家里,表现得大方、得体;周三妹与胡三娃相处时,也同与陈二娃一样,不拘束、不害羞。
陈、周两家交往了两年多,在陈二娃二十岁,周三妹十九岁那年,经双方商量、查看皇历后,选定当年端午节时,完成婚事。
到成亲那天,陈、胡两家的青年,在陈二娃的带领下,去周家迎娶新娘子。胡三娃肯定在其中,而且是跳得最欢、出力最多的那个帮手。
午宴和晚餐都在喜庆的气氛中,愉快、顺利的进行着,很多人还贪了杯,喝得有些头晕和微醉。
晚上送走了女方的送亲客,按当地风俗,小媳妇、未婚的小伙子和小孩子们,要去闹洞房,折腾折腾新郎和新娘。这个村本来就大,人口多,新房里一下就挤来了几十号人。
传统和新颖的闹洞房节目,一个接着一个的上演。
比如:新郎新娘面对着脸,近距离啃中间用绳子挂着,有人操作、可忽上忽下运动的苹果;放一红枣在新娘内衣里,让新郎摸出来;让新郎用两大腿夹住一根香蕉,请新娘不可以用手,只能用嘴拨开香蕉皮,并吃完香蕉……等等娱乐项目。
新郎新娘招呼了一天的客人,已经很累了;但闹洞房的人们,兴趣和热情正浓,怎么肯让他俩这么早就休息了?
这个主意没实施完,后面的人已经把下一个节目的道具准备好了;新郎新娘还得强装着笑脸,忍着累与困,积极配合大家的折腾。
(https://www.ddbqglxt.cc/chapter/12178040_77244281.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ddbqglxt.cc。顶点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ddbqglxt.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