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那些年,我们认真学习过的语文书
偶然之间想到了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然后又回想起了初中的时候读过的课文,是郦道元的水经注选段。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我时常自负于自己的语文学得很好,又热爱古诗词,从小学的时候就自学各种古诗词,却然发现我竟然不能很好的翻译这篇古文。
我喜欢这篇古文的原因是描写长江三峡壮丽景色,辞藻华丽,用词精巧,恰到好处。尤其是最后的渔者歌曰,读来更是意味深长,引发无限感慨。
按照我浅显的理解,这篇古文的意思是,长江三峡700多里,两边全是山峰,没有一点空闲的地方,两边的山特别高大,遮挡住了天日,除非是半夜的时候,是看不见月亮的。夏天的时候水流湍急。朝发白帝是不是说的是李白呢?李白有一首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后面的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就说明了急切归去的心情,而春冬季节的描写更是形象生动极了,每一个字都不亚于贾岛的推敲。
后面的时候我在学习强国app和云听app,搜索了大量的关于这篇古文的注释和解说,更深刻的了解到了它的意义,便愈发喜爱。于是我又回想起了曾经学过的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滕王阁序,逍遥游。逐字逐句的阅读过去,才发现年少的时候对他们的理解真是太浅薄了,尤其是还需要考试,需要背诵,当时也就只想着赶紧背下来,把老师应付过去,把考试应付过去,从来没有注意过他们的内在含义,而今,我也算是经历了许多世事,也遭遇了许多挫折,再回看这些,我又特别理解在中国诗词大会上听过的一段话,中国的诗词从来都是有最优秀的人来写,他们把自己的思想和灵魂都注入其中,流传了下来。比如说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欧阳修是北宋八大家之一,在当时也算是北宋的文坛领袖级别的人物了,但他的一生并非如意,也不像他在醉翁亭记里面写的那般洒脱,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结合欧阳修的一生,醉翁之意不在酒,也并非在乎山水之间吧。还有大名鼎鼎的范文正公范仲淹所写的岳阳楼记,里面流传千古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文正公的一生用行动用生命诠释了这四个字,我们很多人对北宋的理解,可能就是文风鼎盛,衣香鬓影,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云破月来花弄影,是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但实际上的北宋,从赵匡胤黄袍加身到杯酒释兵权之后,就一直处在风雨飘摇之中,辽国等外敌虎视眈眈,檀渊之盟之后,要每年给辽国支付岁币,这是一大笔支出,还有当时北宋的皇室为了不让官员贪污,给官员发很高的工资,对有功之臣的后代也有优待,当时,北宋的经济并非很发达,这一切一切的支出,都是从百姓的身上来的,所以北宋可以说是内忧外患,风雨飘摇,我想如范仲淹王安石这样的大臣们可能都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才有了庆历新,政熙宁变法,但是朝廷并不是上下一心,也并不是所有人渴望得到改变,他们安于现状,沉迷享乐,自欺欺人,多方压力之下,为了改变北宋现状的两次变法都失败了。
我不知道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因为我不是一个喜欢读史书的人,读史会见识到这世界上格外残酷的一面,就比如宋仁宗前期支持变法,到中后期又摇摆不定,这是导致变法失败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到了我这个年纪,也算是把该经历的都经历了,所以每一次重新读这些古文诗词,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在某时某刻,我会从不起眼的一个字眼里感受到作者的内心,就会有一种跨越千年和作者神交的感觉,每一次都让我对他们有一个冲劲的认识,他们不再是课本上冷冰冰的字眼,而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
我感觉我写着写着又凌乱了,每次都写跑题,这可能也就是我为什么每次语文作文分不高的原因吧,写着写着就跑题了,最后也圆不回去,就连我的高考作文也是这样的,这次只是零散的有感而发,却让我感受到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https://www.ddbqglxt.cc/chapter/62700667_17229243.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ddbqglxt.cc。顶点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ddbqglxt.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