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 醉汉散文杂文 > 第八章 莫放春秋佳日过,忙里偷闲游鼓山

第八章 莫放春秋佳日过,忙里偷闲游鼓山


二零一零年十一月二十日是周末,在福州忙里偷闲,决定恣意一游鼓山。

        因写《家国沧桑一百年》一书,来福州数次,一直无暇去鼓山一游。而书中人物,却曾经数番登临鼓山,且有记载。追往抚今,不胜唏嘘。

        今日鼓山之游,无传奇,有情趣,长知识,留遗憾。信笔写来,一浇块垒,二吐快意。

        鼓山位于福州市东郊、闽江北岸,胜迹众多,是福州市最著名的风景区。最高峰海拔九百二十五米,登临纵目,马尾港口尽收眼底。

        据说鼓山有石如鼓状,故名鼓山。也有人说每有雷雨,山中簸荡若鼓声,因名石鼓山。宋赵汝愚诗:“几年奔走厌尘埃,此日登临亦壮哉。江月不随流水去,天风直送海涛来。”元黄镇成诗:“屴崱峰头万丈梯,上方高与白云齐。青山尽处海门阔,红日上来天宇低。”俱是古人写鼓山佳作。

        我和朋友乘公交到鼓山下一名叫下院的地方,此乃登鼓山必经之路,转乘上山小公交,沿途江山景色,未及欣赏,二十分钟不到,即达涌泉寺山门。

        而古时登鼓山之道,从山麓下院登上两千多级台阶,经过“七亭七里路”,方可到达。沿途峰回路转,曲径通幽,溪水鸟鸣声不绝于耳,路边岩石且有诸多石刻,应更有意趣。在上山第五亭“茶亭”道边,有“欲罢不能”四字石刻,据说是清乾隆时,福州知府李拨登山至此,往上走,力不从心,往回走,心不情愿,遂题“欲罢不能”四字于亭旁大石之上。此外还有石刻一笔“寿”、一笔“龙”、一笔“虎”以及文天祥所书的“忠、孝、廉、节”等诸多石刻遗迹。

        鼓山景区以古刹涌泉寺为中心,有回龙阁、灵源洞、十八景、罗汉台、香炉峰、大顶峰、白云洞等多处人文和自然风景。山岩千姿百态,古树奇异巨大,密集的历代摩崖石刻,妙文佳书,令人叹为观止。

        只是古人留下的这些胜水名山和名胜古迹,如今都成了园林管理单位和寺庙的摇钱树。没有银子,你便不能欣赏这些你为之自豪与钦慕的人文风物,即使你再爱它,没钱也不让你看。

        笔者不明白,历史遗迹,山川景色,怎么就成了你这个小集团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小金库了呢?你们在香客进香、施主施舍善举的过程中,早已经摄取了大量利益,今在公众的财产上又如此收费,你们还有道德底线与正邪之分吗?

        相传,涌泉寺因寺前有一股泉水涌出地面而得名。“涌泉寺”匾题,为康熙手书。此寺始建于后梁开平二年(908年),明代曾两次毁于火,明天启七年(1627年)重建,清顺治、康熙年间又几次扩建。基本上保持明嘉靖年间的布局和明、清两代的建筑风貌。最盛时,僧人曾达一千五百多人。现在香积厨仍保留有四口巨锅,为宋朝所制,距今有九百六十多年。其中最大一口,可装水二十担、下米五担,可谓是“千口之锅”。

        涌泉寺东路有回龙阁、灵源洞、喝水岩、龙头泉、白猿峡、水云亭、听水斋、甘露松等景。古人题字石刻,多集中于灵源洞、喝水岩一带。石刻密集程度,几无隙地。传说九百多年前涌泉寺祖师神晏法师在此诵经,嫌洞下涧水喧哗,便大喝一声把流水止住。从此,涧水改道从东侧半山观音阁石壁涌出,而原溪干涸。

        西路庵堂岩洞众多,最著名的是达摩洞十八景(俗称十八洞)。

        涌泉寺依山偎谷,槛廊连缀。大雄宝殿巨柱耸立,飞檐凌空,雄伟辉煌。殿内释迎牟尼三世佛不着梵服,披汉装端坐其中,耐人寻味。

        特别是大殿佛像前的对联:“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用何物供养?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有什么来由?”语言平实诙谐,妙趣横生而意味深长。

        芸芸进香者,花钱来此,无非是求平安,想发财,祈免灾,祷转运,当然也有一些做了坏事心虚的人,来此求佛恕罪。真正理解佛经教义的能有几人?此联明明白白告诉人们,是施主施与僧众衣食,把他们供养得肚大腰圆。他们欢天喜地地接待香客,开心得意的来由就是有人送钱来了。也就是说,寺庙指望香客富裕是现实的,香客想从寺庙里得到好处是虚妄的。佛家如此坦荡,将此联在正殿正位悬挂,笔者敬佩。也许,这就是真正的佛意。

        因此,游玩者不论,虔诚的进香者,不乏有大量的愚昧之人。浓浓的香火,难免也掺杂有乌烟瘴气。倘若众檀越来拜佛时抬头看一看这幅对联,或许能够醒悟。我想,假如有佛祖的话,他在看见这些虔诚拜佛之人的时候,心里一定会嘲笑,些许带有一丝无奈与怜悯。

        我们在寺内边门路旁,见到一个小和尚坐在石阶上休息。一身僧装,和他那尚带稚气的脸庞极不协调。我忍不住好奇,上前问他是不是这个寺庙里的?年纪多大?出家几年?小和尚说他是鼓山上祖师庙的和尚,二十岁,已经出家十年。再一问,方知他原来是个流浪儿,十年前被祖师庙的师父收养,遂出家为僧,法名祖山。他说他们的祖师庙虽小,但建庙早于涌泉寺,是个只有九平方米的石屋小庙。他说他师父收留了很多流浪儿,现在他的这些师兄弟都到外地大庙宇学习佛法去了,他喜欢清静,安于清苦,不愿意外出。言语间,神情颇为自豪。我要他和我合个影,小和尚有点不好意思,很腼腆拘谨地同意了。眼看近午,小和尚还要化缘用斋,同行的朋友心生恻隐,主动给他二十元钱,小和尚似乎觉得不妥,羞答答约略推辞一下,方收下。

        出了涌泉寺,我们由灵源洞至喝水岩,一路欣赏眼前前人的生花妙笔,一面赞叹沿途石刻的鬼斧神工。

        比比皆是的摩崖题刻,是鼓山的一大亮点,这些石刻很多是历代名人所题的诗文。据介绍有三百余处,其中宋代的题刻就达一百零九处。现存题刻最早的是灵源洞东壁宋庆历六年(1046年)蔡襄等人的题字,其文曰:“邵去华、苏才翁、郭世济、蔡群谟庆历丙孟秋八日游灵源洞”共二十四字。蔡君谟即蔡襄,时任福州知州,其余三人是其同僚。

        蔡襄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与大名鼎鼎苏轼、黄庭坚、米芾齐名,可谓名扬四海。蔡襄还有一处“忘歸石”题字石刻,笔力遒劲,沉稳严整。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在鼓山大顶峰磐石上留下了“天风海涛”四个大字的石刻遗墨。我在喝水岩石壁上,看见朱熹写的一个字径达四米的“寿”字,应该是福建鼓山崖刻中少见的大字。此“寿”字为正楷,刻在深涧岩壁上,旁款题“晦翁”。晦翁,即朱熹。回来看看资料,近年来文史界对此“寿”字是否是朱熹所书,颇有争议,难辨真假。

        鼓山刻石,上起北宋,下迄清代以至当代,前后延续近千年,内容丰富,字体各异,大小俱全,它可能是福建古代石刻最多、最集中的地方,堪称福州碑林。对研究我国古代书法艺术和社会历史的发展,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我在观摩欣赏这些石刻的时候,总觉得我书中的几个重要人物也应该在此留下笔墨——如陈焕皋是清光绪二年进士,林森林子超先生是蝉联三届的国民政府主席,陈天锡是考试院秘书,陈仲经是财政部秘书,都是书法大家,而他们又都是福州人,在此留有墨宝,当属正常。因而我在观赏这些石刻时,对年代和落款看的格外仔细,可惜的是,我没有发现他们的名字。也许这里有,但我还没有走到,没有发现。也许原本就没有,总之很遗憾,有机会我当再来寻找。

        更为遗憾的是,很多古代石刻,未能维修,字迹已模糊不清,有些已经风化得面目全非。更有甚者,一个新修亭子的水泥地坪上,竟赫然埋着半截清晰的古人石刻!

        呜呼,铜臭尚可能忍,这种无知人为的破坏珍贵文物,真令人痛心。


  (https://www.ddbqglxt.cc/chapter/12607789_15142750.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ddbqglxt.cc。顶点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ddbqglxt.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