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346章 天不遂人愿

第346章 天不遂人愿


“先去把故长安仓的老仓吏找来。”

见身旁的老石奋面色惨淡,太仓令石建也是一副心如死灰的表情,刘荣经过短暂的考虑之后,终于还是拍了板。

——其实在得到消息,说太仓有库存宿麦发霉、发芽的时候,刘荣就隐约意识到了问题根结所在。

但刘荣不能说;

因为一旦事实从刘荣口中说出,那这件事的性质,就将变得极为恶劣。

“喏。”

天子发令,饶是再怎么绝望,老石奋也还是当即领命;

不多时,一位白发苍苍,胡须斑白,却依旧身着官袍的老吏,在石奋的引领下出现在了刘荣面前。

都不等刘荣发问——仅仅只是看了看粮仓内的存麦,老仓吏便当即皱紧了眉头。

“怎这麦,是照着储粟的法子?”

仅此一句话,便算是点破了这一突发事件的真正原因。

——麦与粟,除了都是农作物、都是粮食之外,几乎没有其他任何共同点。

甚至就连播种、收获的时间,二者都是完全相反——粟春耕秋收,麦秋耕夏收。

再者,便是二者无论是生长期,还是果实储存过程当中,对于温度、湿度的要求,都有着极大的诧异。

这一切,也随着老仓吏接下来的解读,而展露在了众人面前。

“禀陛下。”

“——相较于粟、稻,宿麦最大的不同,便是不甚喜水、喜湿。”

“农人种粟,除却雨水,还当另外引渠水灌溉,而且灌的还不能少。”

“至于稻——尤其是南方的稻种,更是恨不能从播种到起苗,都直接泡在水里才能长起来。”

“但宿麦却有所不同。”

“播种时,宿麦最好的灌溉方式,是由农人一瓢一瓢往每一支宿麦根部灌水。”

“灌的水不用多;”

“若是雨水充沛,非但不需要灌溉,反而还要担心麦苗会被淹死。”

“故而,在储麦时,也必须更加小心——绝不可使粮仓过于湿润,务必保证粮仓的干燥。”

···
“除了储麦的粮仓,需要比粟仓更加干燥之外,温度也有所不同。”

“——粟惧凉而喜热,所以储粟的粮仓,只需‘不温’,即通风凉爽即可;”

“然宿麦种于秋而生长于冬、春,并不甚惧凉。”

“所以储麦的粮仓,必须比粟仓还要更凉一些。”

“若不然,一旦麦仓稍温,且稍有湿润,仓麦便极有可能发芽。”

“便是温度够凉,单只是过于湿润,也会使得仓麦发霉……”

老仓吏一番话说出口,在场众人面面相觑;

还有这么多门道?
老石奋、石建父子俩则是面露思虑之色,一副‘原来如此’的表情,实则暗地里,却是不约而同的长松了口气。

——万幸!
虽然老仓吏这番话,让太仓存麦出现的问题,依旧可以归类为‘仓储不善’,但相比起单纯的仓储不善,却也是有很大差别的。

如果是粟出问题,那没的说,石建保底也是免官,且大概率还要被追责定罪;
作为父亲兼第一举荐人,老石奋也同样要受到牵连,就算刘荣给老臣留一份体面,老石奋也必须主动引咎辞官。

但出问题的是麦,出问题的原因,又是先前大家伙——至少是绝大多数人都不了解的专业知识。

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就轻了不止三五个档次。

顶天了去,也就是刘荣夹枪带棒的批评石建几句‘好好学学专业知识,下不为例’之类,而后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

在场众人心思各异,此时的刘荣心中,却尽是尴尬。

而刘荣尴尬之所在,也恰恰是刘荣即便意识到了问题的关键,也绝对不能自己说出口,而是要借这么一位老仓吏之口,来指出问题关键的原因所在。

——少府内帑改储粟为储麦,以麦作为国家第一顺位仓储主粮,是刘荣早在太子监国之时,便定下来的国朝大政!

虽然这件事当时,是借先孝景皇帝之手颁诏施行,但朝堂内外无人不知:这件事背后的真正推手,正是彼时的监国太子、如今的天子刘荣。

将国家仓储主粮,从数百年来的粟改成麦,这件事本身没有问题;

改了之后,发现麦不太好储存——至少是没有粟那么好储存、存不了粟那么长时间,也同样不是问题。

摸索嘛;
毕竟一开始,谁都没想到冬天都能种活的宿麦,居然‘娇气’到了仓储如此困难的地步。

而且比起粟,麦制食品也确实更好吃、更有营养,尤其更有饱腹感。

——经过过去这几年的推广、普及,睿智的华夏民族早已经发现了麦,即面食的诸多好处。

对于底层百姓而言,吃麦比吃粟更容易吃饱,麦也比粟更抗饿,吃完之后也更有劲;

长期以面食为主粮,更是能对身体状况有显著改善!

身体差的吃面食,身体慢慢就结实了;

身体好的吃面食,更是力气越来越大、手脚越来越有劲儿。

孩子吃面食,个头长的越来越快、越来越高;
老人吃面食,也是小病小灾出现的频率大幅降低,简况状况明显好转。

现如今,民间虽然还没到神话面食的程度,却也已经基本达成了社会共识:麦粉面食,就是比粟更好的细粮!
考虑到经济因素,毫不夸张的说:面食,是底层百姓所能吃到、吃得起的粮食中做好的那个,且没有之一!

底层百姓考虑的是饱腹感、营养、性价比,贵族考虑的,则更多的是口感。

——在过去,没有麦粉面食这么个主粮类目的时候,别说是贵族了,就连皇宫里的太后、天子,能吃到的美味珍馐都只有那几样。

究其原因,不单是调味料、烹饪方式单一,也同样有主事单一的因素在其中。

过去,贵族能吃的主粮是什么?
不是高粱米,就是粟。

二者的做法无一例外——要么蒸饭,要么煮粥。

也就是说在面食问世之前,天下贵族的餐食,几乎都是固定的。

——面前要么摆着一碗饭,要么摆着一碗粥作为主食;

像样点的菜肴,也就是炙肉(烤肉)、烹肉(水煮肉)、肉糜(肉羹)、烹菜(大杂烩),外加些咸菜之类。

反观现在?

嘿!
面食问世,可不单单只是让贵族餐桌上,多出了一个‘面食’的主食类目!
包子!

饺子!

馒头!

饼子!

汤面条!
揪面片!
肉酱拌面!

还有以面包肉、面包菜为核心逻辑延伸出来的一系列吃食,可谓是极大的丰富了汉人的食谱。

什么蒸饭肉羹煮菜——能比得上一盘饺子?
什么米粥咸菜——能比得上两个包子?
自打有了麦粉面食,长安城的贵族群体中,甚至开始涌现出一大批美食家!
这些人过去,不是斗鸡走狗,就是欺男霸女、鱼肉百姓;
现如今,却都把自己关在了宅邸之中,苦心思虑:面食,还能做出个什么新花样?

有了点子,说干就干——赶紧做出来尝尝!

由于这些纨绔子弟逐渐展露出转变为大馋丫头的倾向,就连长安城的民事、刑事案件,尤其是以贵族作为被告的诉讼案件,近几年也是肉眼可见的降低了不少。

总结而言就是:在今天,闹出这出‘太仓储麦有变’的纰漏之前,刘荣推动宿麦为汉家第一主粮一事,还没有被哪怕一个人找出‘不如粟’或不如其他主粮的缺陷。

明白了这些,再来说这件事儿只能借人之口,而不能由刘荣直接说出口,也就是很容易就能理解的了。

——借人之口,尤其是借专业人士之口,刘荣可以说:啊?是这样的吗?
朕不知道啊!
朕和大家都一样,还以为粮食都是一样的,粟能存十几二十年,麦肯定也可以!

谁知道这麦这么特别——非但特别好吃,还特别难储存啊?
可若是刘荣主动说:朕知道了,肯定是麦不好储存;

那事情就大条了。

——你早干啥去了?
——知道不好存,你还推行以麦作为主粮?
“嗨……”

“也怪朕没早些想到这一桩……”

直到今日,刘荣才从尘封的前世记忆中,隐隐约约摸索到了一部分片段。

——粟,作为华夏封建时代最为重要,同时也是唯一一个没有被后世新时代沿用的主粮,可谓是极为特殊。

相比起稻,粟对于灌溉量并没有太大的要求;
相较于麦,粟又对仓储没有过分精细的要求。

只要有灌溉,粟就能长起来!

至于施肥、除草、除虫之类,并不影响粟能否生长、结果,而是只会影响产量。

可以说粟,是华夏农业史上,出现过的所有主粮级作物当中,种起来最省事儿、最省力气,同时又是种植成本最低、产量相对最高的那个。

不是说粟的产量,就真的比稻、麦等后世人耳熟能详的主粮更高;
而是说在同等气候、条件,以及同等土地肥力、同等耕作精度下,粟的产量最高。

或者应该说,粟最不受外在因素影响,产量上限虽然比不上后世的主粮,但下限却极高。

——在如今汉室,有相当一部分的地方,还保留着极为原始的‘刀耕火种’。

某些极个别懒汉,更是能做出春天往田里撒一把种子,等到秋天才第二次出现在田间坐等收货的奇葩事。

可粟,还真就能长得起来!
且不说产量——春天撒一把种子,一直到秋收都不管不问,单靠雨水灌溉,还真能长得出来、结的出果!
而刘荣推动宿麦,即冬小麦作为主粮,其实考虑到的是宿麦产量更高,面食的营养价值也更高;

与此同时,宿麦和现有的粟本身又是错季作物,若是舍得下力气,完全可以做到一年内将粟、麦各种一茬,以最快达成汉家农产总值的翻倍!
唯独被刘荣忽略掉的,便是仓储成本。

麦,不好储存。

至少没有粟那么好储存,也不像粟那般,可以在没有冷库、空调的前提下,在这西元前轻轻松松储存十几二十年。

想到这里,刘荣对于汉家未来的主粮——主要是粟、麦二者之间的取舍,也隐约发生了些许变化。

眼下的状况,让刘荣想起了后世。

——高产的杂交水稻,产量够高,种植成本够低,也好储存,却不好吃;

其余诸般主粮,如麦、稻等,哪儿哪儿都好,就是不好储存,产量也一般。

所以,后世华夏以杂交水稻作为战略储备粮,而以麦、稻作为日常主粮。

对于刘荣——对于汉室如今的状况而言,后世的这一案例,显然极具参考价值。

“仍以粟作为战略储备粮,麦则作为日用主粮,以及军粮……”

“嗯……”

片刻间,刘荣就已经有了大致想法。

只是眼下,还有一个问题等着刘荣拍板解决。

——石奋、石建父子的问责规格;

准确的说,是此次‘太仓麦储存不当’事件的定性……

“既是不知者无罪,此番,便且如此吧。”

“——太仓令石建,不知宿麦仓储之要,竟不知相问于老吏,倨傲自负;”

“着罚俸半年,以儆效尤。”

···
“少府石奋,身为太仓令之举荐者,更乃太仓令石建生父,知其谬误而不加以指正、教诲;”

“罚俸一年,以待后效。”

···
“凡太仓令上下,储粮不善,罚俸三月,下不为例。”

“着:故长安仓仓吏郑二,为太仓令丞,从旁辅佐仓令石建,重拟仓储宿麦之策。”

“——另谕少府内帑:自今岁始,凡太仓所储之粮,粟不得逾十岁,麦不得逾三岁。”

“仓储粟、麦,当以九一之比——主以储粟,辅以储麦。”

“乃告天下万民:麦储不易,当即食之;粟可久储,当仓储之。”

“再行令少府,广够粟千万石充实太仓,以故国本。”

“即太仓所储宿麦,或平价售卖之,或与相府易为粟而仓储之。”

“总而言之,从今往后,我汉家之官仓,当皆以储粟为重。”

“及麦……”

为此次事件做出定性,刘荣颇有些遗憾的看了看远处,那一个个储存有冬小麦的粮仓。

终,还是苦笑着一摇头。

“便当是让天下百姓民,又军中将帅,吃得好一些吧……”

(本章完)


  (https://www.ddbqglxt.cc/chapter/90106034_20201659.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ddbqglxt.cc。顶点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ddbqglxt.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