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四章 钱士良案的影响
七月二十七日,杭州知府钱士良因私藏兵器、阴养死士、盗铸钱币、贪赃枉法、暗蓄营妓等多项罪名,人证物证俱在,被女皇下诏斩首于承天门外。
此案轰动大宋上下,尤其是对大宋官员来说,震动更大。
大宋自开国立朝,便少有杀士大夫的传统,若非徐宁坚持,照以往的做法,最严重的不过是流放岭南等地,说不定过几年就起复了。
谁也没想到这一次,钱士良居然会掉了脑袋。
抛去大宋传统,钱士良是右相徐宁一手提拔起来的,之所以会有如此作为,未尝不是因为徐宁在朝中的权势。
万万没想到,徐宁会亲自到杭州将钱士良抓到了京城,而且出手就要了人家性命。
虽然有官员对徐宁颇有
女皇在通传天下的诏书中,希望大宋官员引以为诫,忠君爱民、勤政清廉,并将徐宁搬运的石灰吟附录在后,勉励所有的官员。
一首石灰吟让徐宁再次名动天下,士民们争相传诵。
紧接着,女皇下诏,在各路各州推行巡抚制度,每年朝廷将派出以一名宰执带领各有司能吏巡抚三至五路,访查民间疾苦,追究官员不法。
巡抚官员有接受地方官员贿赂的,依律罪加三等论处。
对于这道触犯士大夫整体利益的诏令,中书舍人与门下给事中都曾封驳。
自汉朝出现的封驳制度在大宋日渐完备,中书舍人与门下给事中如不同意皇帝的政令,可以将皇帝的词头打回,称为“封还词头”。
大宋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有一条重要的体现便是朝臣可以有限的限制皇权,主要有两个渠道,一个是中书舍人,门下给事中通过“封还词头”反驳皇帝没有实行的政策;一个是谏官,反驳皇帝或者官员已经实行的政策。
当然,皇帝可以撒换不听话的上述官员或是绕过上述程序,但这会招致群臣的反对,天下的非议,反而降低皇帝的权威。
但总有特立独行的皇帝,比如宋神宗,为了支持王安石变法,常常绕过中书舍人或是撤换相关官员来下诏,结果导致后期小人当道,无人制衡。
继位的哲宗雄才大略,可惜据说是死在了一对姐妹花的肚皮上。
画鸟天子赵佶继承皇位后,更是经常以手谕给内侍下令,绕过正常的程序,致使朝堂混乱腐败不堪。
徐宁曾说过,封驳之权除了制约皇权以外,同样可以制约其他官僚,比如二相,若朝廷的某一派系在朝堂上过得太顺风顺水,反而不利于皇帝自身的统治,所以女皇并没有因此事便绕路行事或撤换官员,在朝堂之上讨论了三日才通过此诏。
大宋的文人政治,对朝廷官员违法犯罪的惩治向来太过骄纵,这也是历史上大宋尤其是后期政治愈发腐败的根源之一。
徐宁希望慢慢改变这一弊政,对一个长治久安的王朝来说,政治相对清明是基本的条件,吏治便是重中之重,除了有效的权力制衡与监督,罪罚相当原则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点。
徐宁一知半解的知道些权力架构与制约体系如何建立,但他知道,很多事物与观念的改变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成就,稍一操之过及,便可能玩脱了,到时不仅前功尽弃,还可能将女皇与自己搭进去。
徐宁走的每一步都慎之又慎,深思熟虑,以莫大的耐心,用冷水煮青蛙的手段慢慢推动着这个社会一点点的进步。
(https://www.ddbqglxt.cc/chapter/88946199_716939894.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ddbqglxt.cc。顶点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ddbqglxt.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