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七章是战是守
第五百六十七章是战是守
高起潜之所以不高兴,他和卢象升一向不睦固然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卢象升的能力虽然很强,但他手下士卒太少只有两万,这让拥兵四万的高起潜如何肯服从卢象升的命令?军中向来都是以强者为尊,高起潜觉得自己兵力比卢象升多,实力也比卢象升强,却要给卢象升打下手,心中并不甘愿。
他手下的关宁军一向也是心高气傲,想让他们听从卢象升的调遣,更是不易。
崇祯丝毫没有注意到高起潜的脸色,他叹了口气说道:“杨卿,卢卿,高起潜,你们三人都是朕的爱将,此番该如何作战,朕想听听你们的看法。”
高起潜想了想,出列说道:“皇上,清军长于野战,而我方长于坚守,臣以为,我军应据坚城以守,不给敌军以可乘之机,清军在我大明境内,并无地利人和,待到天下勤王兵马纷纷来到,而敌军疲困之时,再一鼓作气,以大军猛击之,当可获胜。”
高起潜统率关宁军,他的这番言辞,其实代表的也是他手下关宁诸将的意思。
此番他率军前来,关宁军的大将祖大寿,吴襄皆尽来此,高起潜上朝之前,与二人曾有过一番长谈,二人皆以为清军野战极难对付,最好是避其锋锐,都建议高起潜最好是据城而守,高起潜深以为然。
祖大寿,吴襄二人与清军交战多次,早已经被清军给打怕了,整个宁锦防线就是一个大兵堡群,拿了崇祯给的辽饷,关宁军倒也没闲着,修了很多兵堡,除了吴襄的爱子,号称勇冠三军的吴三桂,没有人喜欢出城和清军野战。
宁远总兵官金国凤也算得上一位敢和清军正面野战的将领,不过此时他正驻扎宁远,防范满清大贝勒代善率领的清军,并没有随军入京。
不过花费了崇祯每年数百万两银子去维持的宁锦防线,如今看来,似乎并没有什么用,清军再度攻到京城之下,便是明证。
高起潜的这番方略,严格来讲不能说有错,也确实是可行之策,但缺点也很明显,明军据坚城以守,而满清则是集中兵力四处游荡,这样一来,京师和周边的一些大城算是能守住了,但是一些较小的城池和城外的百姓们,可就遭了秧,很容易被强大的清军一一击破,从而惨遭战火荼毒。
崇祯听了,微微皱眉,他的心中并不是很满意,这样做,虽然稳妥,但是损失有点大,崇祯感觉有些心疼,于是便看向卢象升,“卢卿有何看法?”
卢象升上前一步,朗声说道:“皇上,臣以为,据城而守不可取。”崇祯顿时便是眼前一亮,“哦,卢卿为何如此讲?”
“皇上,先帝的陵寝就在城外,随时都有被鞑虏侵袭的可能,据城以守固然能保住大城,但周边的小城和城外的百姓又该怎么办?臣又何忍坐视不管?我军兵力有限,分兵守城的结果只能是任由鞑子各个击破。”
卢象升的眼圈微微发红,他此刻的心情极为复杂,他的父亲几个月前刚刚去世,本应在家守丧的他应崇祯皇帝的征召,不得不复出为朝廷效力,父亲去世,自己却不能在家守丧,作为一个孝子,这让他对于这个时候入侵大明的清军极为痛恨。
“那卢卿的想法是?”
“与高公公主守不同,臣主战!臣主张率军野战,与满清主力对决!”卢象升斩钉截铁地说道。
听了卢象升的话,崇祯顿时也是倒吸了一口凉气,朕的这名臣子,当真生猛的紧啊,自己手下的大臣,敢和清军野战的,也就只有他了吧。
不过卢象升的提议,确实让崇祯颇为心动,高起潜的对策虽然稳妥,但毕竟损失太大,困守坚城,看着满清军队在外面烧杀劫掠,实在是一件既丢面子,又丢里子的事情,卢象升提出的与清军决战的对策,虽然看起来风险最大,但是一旦成功,获益也是最大。
不过对于崇祯来讲,他还是很明智地决定,将这种专业的问题,交由兵部的大臣来处理,于是他最后将目光再次投向了杨嗣昌,“杨卿,你可有何良策?”
杨嗣昌心里其实也在发虚,他为什么发虚呢?首先,明朝君臣从上到下,由于官吏阶层的腐败无能,以及作为情报机构的锦衣卫在崇祯登基后受到极大削弱,所以此时的大明君臣,既不知道敌军来了多少,对敌军的作战目的也是一头雾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杨嗣昌能被崇祯所信赖,年纪轻轻便成了礼部尚书兼管兵事,他的才能其实是有的,但是在这种近乎两眼一抹黑的情况下,让他做出正确的决策,其实这和掷硬币做决定,其实也没太大的分别。
皇太极此次侵略大明,真实兵力是十万,而在宁锦前线和明军对峙的代善军队,并没有多少兵力,纯粹属于疑兵,但皇太极相信,按照关宁军缩头乌龟的一向作风,他们是宁放过也不会做错,代善那边绝对没有任何危险。
说起知己知彼,清军在这方面比明军做的要强很多,不但事先收买了八大皇商这样的汉奸替他们搜集情报,贿赂官员,在战阵上,骁勇善战的白甲兵骑士作为侦骑,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在实战中,满清号称骑射无双,明军的侦骑往往要逊于清军一筹,所以双方的侦骑一旦相遇,往往是明军侦骑被打得落花流水,以至于在作战的时候,清军总能获得更详尽更准确的情报,而数量庞大的明军却犹如一个瞎眼巨人一般,看似力量强大,却总是被人处处宰割。
战场上获取情报的能力不如清军,在战略上,大明朝廷获取情报的能力也比清军差的很远。
自魏忠贤死后,东林党人纷纷登台,为了一己之私,不但阻挠崇祯向富庶的士绅阶层征税,还将锦衣卫视为迫害大臣的特务机构,频频上奏请求崇祯削弱锦衣卫和东厂的能力。
众正盈朝之下,伟光正的崇祯大帝大手一挥,杀了魏忠贤,而后又把锦衣卫和厂卫的权力也大大地削弱了一番,锦衣卫不仅仅是天家鹰犬,他还是大明朝廷获取情报的重要机构,锦衣卫厂卫被打压后,收集情报的能力大大削弱,腐败的官吏大夫们弹冠相庆之余,满清也意外地成了最大的受益者。
锦衣卫作为天家鹰犬,实力大减之下,查处贪官污吏的能力直线下降,贪官们就不再惧怕自己的贪腐行为会被皇帝所发觉,从另一个角度看,锦衣卫收集军事情报的能力也削弱了,却是白白便宜了满清。
其后李自成攻破京师,把京师中的权贵大臣一顿毒打,勒索出了白银七千五百万两,那些故意削弱锦衣卫和厂卫的大臣们,也最终害人害己,失去了自己的几乎全部家产。
崇祯年轻气盛不懂事,自废武功倒还可以理解,朝廷上那么多的大臣,就当真没有一个明眼人吗?看不出厂卫被削弱的危害来?
有着大量豪族地主支持的东林党势头太强是一方面,崇祯自己过于刚愎自用,真正敢说话,说实话的反而被他当做阉党一派给贬斥下去,这也是一方面,再一个,很多大臣抱着明哲保身的态度,不愿为此事出头。
所以,大明这艘巨轮,就这样的慢慢沉没,而船上诸人如东林党忙着给船凿洞,以中饱自己的私囊,或什么也不做,袖手旁观,而眼高手低的船长崇祯,则每天都在勤勤恳恳地帮倒忙。崇祯从各地收了那么多的税,激起了如此多的民变,那么多的流贼在造反,收上来的税,则大部分给了关宁军,但事实证明,宁锦防线真的没什么用。
清军绕过宁锦防线入侵大明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不知为何,从皇帝到大臣,从来都没有人反思此事,也并未作出有针对性的部署,清军尝到甜头后,胃口越来越大,终于导致了此次皇太极几乎是集全国之力的入侵行动。
狡猾奸诈的皇太极,此番行动之前已经给手下诸将下了令,行动一定要快,务必是明军摸不清虚实,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明朝廷的情报获取能力。
首先,这个年代是没有电报电话网络这种东西的,游牧民族依靠马匹行动迅速的优势,可以一日数百里,上午某地刚刚被清军袭击,下午清军很可能就到了数百里之外,袭击另一处县城。
而大明朝廷的情报传递是需要时间的,等到这些失利的战报送到崇祯皇帝的案头,试想,同时收到两份奏折,一份说清军某日上午袭击了某地,损失惨重,敌军人数大约一万,另一份奏折则来自于数百里之外的另一处县城,也说清军袭击了自己这里,敌军的人数也是大约一万。
假定撰写这两份奏折的明朝官员,都对清军的情况掌握的十分详细,情报无误,这两份奏折全部是真实情况,但是看到奏折的崇祯会怎么想?
敌人是一万还是两万?会不会还有敌军潜伏在其他地方?
这还是一支军队造成的伤害,如今皇太极分兵三路,行军速度奇快无比,当十几份奏折同时出现在崇祯的案头,都说自己遭受了清军袭击,这让崇祯如何判断敌军的数量?敌军的数量弄不清楚,又如何能弄清敌军的作战目的?
而这些奏折中,还很有可能存在着地方官为了推脱自己的责任,故意夸大清军数量的情况,也就是说,这些情报中也会存在一定的不尽不实之处。
如此种种,大大地增加了大明朝廷获取准确情报的难度。
在工业革命之前,野蛮的游牧民族面对发达的农耕民族,马匹的优势实在太大了。
(https://www.ddbqglxt.cc/chapter/84623800_9864665.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ddbqglxt.cc。顶点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ddbqglxt.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