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 穿越之盛世独宠 > 157 帝国之形

157 帝国之形


东瀛正在经历的过程,正是中华在秦帝国集权之前的历史,华夏一族从黄土高原扩张到现在的规模,显然不可能是充话费白送的。广袤的国土让中原政权可以不断在相对封闭的东亚寻求更多土地,以解决每个朝代末期因土地兼并过度所导致的矛盾。比如秦下巴蜀、荆楚,汉克岭南、西域,唐开吐蕃、栗特,定朝入大理、东北、安南、高丽,济朝虽然惫懒武事,修建的水利工程足以将让汉人在这些新的疆域里扎下根来,繁衍生息。如果是顾辞知道的宋朝,虽然弱得和晚清一样割土求和,好歹富庶繁荣,还有个粮食革命,引入占城稻,‘湖广熟、天下足’,自然没了占地的动力;元朝不用说了,险些欧亚一家亲,明朝重文治似乎作为不大,但沐王爷搞定了云南、贵州;不为文人所喜的清朝却把整个蒙古、东北、西域、青藏、台湾都划拉回来,即使在‘宁赠友邦,不与家奴’的思想下割下许多肉,至少还留下一只完整的‘鸡’。

        神宗九年,建国八十一年的大虞正处于上升期,帝国最尊贵的一家人有幸亲自创造和经历这段的历史,借助这次了解国门之外的机会,她支使双胞胎去整理国内外各朝代在开国‘九九循环’时都发生了什么大事。

        阿双抢着整理国内史,毕竟有高岱教授做后援,翻翻资料而已,一点都不难,阿桑很激动地开始折腾西方历史,顾辞特意不限制他们的交稿时间,写好一段交一段都行。

        ***********************

        西周按武王分封始,八十一年正值周穆王十二年,西征阳纡,小胜而归,但加剧了与犬戎的冲突,‘自始荒服者不至’,之后两伐而定犬戎。第二年东征,八师伐淮夷,后来又去西边一趟,勾搭了西王母。这个喜欢东奔西跑、打仗泡妞的皇帝,结果是朝政松弛,周天下由盛转衰。

        到了东周时代,彼时乃周庄王八年,齐、鲁、宋、陈、蔡五国联军攻卫,送卫惠公复辟,南边的楚文王徙郢都,深入江汉腹地,奠定楚国的根基,倒是没什么全国性的大乱子。

        秦朝国祚太短,西汉的八十一年正是武帝元狩二年,骠骑将军霍去病辉煌的河西战役之始,从此武功昌盛,国土大增。东汉延平元年却陷于戚宦之争,一年内换了两任皇帝,外面鲜卑侵渔阳,西域联兵反汉,谈不上扩张,尽在内耗。

        三国之后的晋朝八十一年已至东晋十六国时期,永和三年,能算大事的也就桓温伐蜀一桩,虽然四分五裂,竟然还跨越千里西域,与拂菻建交,也算一个壮举。

        南朝是齐中兴元年,萧家先祖萧衍正在大放异彩,即将搞定皇位,建立梁朝,这一段自然得到阿双的大书特写。北朝的鲜卑政权从北魏元年开始算,即宋明帝泰始三年,在献文帝拓跋弘和大将慕容白对南方的侵略,以及宋明帝北伐反攻中度过。

        短命的隋朝之后,大唐的八十一年是女皇当政的则天顺圣皇后中圣历二年,有吐谷浑余部内附,又与西突厥十姓部落相通,山那边飞旧渤海国静悄悄地立国了。

        定朝天祐元年接于唐昭宗的天复四年,第八十一年是穆宗之子、烈宗他爹顺宗继位第一年,做了二十八年太子的顺宗终于熬过了强势的老爹,改元观宁。虽然这个年号只维持了一年,顺宗就驾崩了,但这短短一年半里,他做的几件大事足以载入史册——开放港口迎入大食人,随之而来的玉米、红薯等发源自‘尼罗河源头’的粮食从此名列华夏食谱,年底又再接再厉引进卢城稻和占城稻,才有了江南鱼米之乡的繁荣,也让烈宗常年应付羯夷、匈奴两线作战,出击天山之外,仍能迅速恢复元气。

        济朝继承了殷实的家底,据称元宗改元时,人数已过亿,待迈入九九轮回之年,济简宗统正十四年,本该更上一层楼的国势却已摇摇欲坠。羯夷首次突破北方防线,攻入上谷郡,如今的上京,军民哗恐,争相南逃过涴江,几无主官留任,刚中进士刚及冠的太宗走马上任上谷郡守。当时河西走廊尽失,朝廷数次大举征调西南夷土著和川夔边民新修三关,疏通漕运,修陵寝,激起民愤。文人领军,对付彪悍山民,完全束手无策,再加上朝政惫怠,旱情、瘟疫,加上巴蜀大地震,简直天都容不下简宗,腊月没到,他就光荣谢幕了。接下来开始了延绵不绝十来年、此起彼伏的边民起义,和每年准时来打劫的匈奴、羯夷,以及连年天灾,雪、涝、旱、蝗轮番上,济朝再没缓过气来。

        现在到了大虞的八十一年,收复西域、东北、康藏、吐蕃、高丽,新纳安南、骠国、琉球、三佛齐、真腊、龙门,又有海军之威和骑兵之盛,帝国之相初具雏形。

        年方八岁的二皇子袁胄不认为自家老爹会就此止步,眼下国朝无内耗隐忧,连着几年风调雨顺,政通人和,民生富足,军势占优,没理由不向刘野猪和定烈宗学习。若讲究休养生息,大可让大哥抚民,他跟着镇北军或靖西军去打江山,以战养战,哪怕把自己的俸禄全扔进去,也在所不惜!

        ***********************

        阿桑的西方史研究得不是太顺利,主要是安息、大秦、拂菻等没有系统的编年史可考证,不过这些国家和文化引起了他的兴趣。只要有时间,他都会泡在鸿胪寺的通译司和高教授的书房里查资料、做笔记,然后拿回来与哥哥们和顾辞讨论。

        这些零星火花似的小碰撞,有时能给在一旁打酱油的袁懿或艺青不少启发。例如孩子们评价古希腊雅典打造的‘提洛同盟’形式,将本该由同盟的城邦国缴纳和共同决定用途的‘盟金’变相改为每年献上的贡税,以收取‘保护费’的形式,为城邦国的海上安全保驾护航。这种本该平等的同盟,却因为一家独大,成为松散的‘帝国’模式,让艺青借鉴到处理东瀛业务上。

        东瀛是个很好的试验点,先辅以条约形式,以打击海盗或保护华商为名,全面接管东瀛港口的关税收入和军事权。以大虞现有的商业渗透能力,可首选在那儿试点宝钞的发行和控制,大量进口他们的金银矿和渔林产品,卖出多余的黄豆、小麦等农产品,必要时倾销稻米,使其经济命脉完全受控于皇家产业。退一万步讲,若东瀛政权彻底不受大虞控制,依两国贸易的紧密联系程度,哪怕换个凶残的蒙兀人当天皇,也不会影响其在商业方面的附属地位,大虞还是能占主导之位。

        袁懿对此提议很认可,让内阁众议之后,待时机成熟,朝廷拟下发正式国书,将东瀛的‘属地’地位明确下来,充其量不过给个‘属国’待遇,以代替之前通行的‘称藩纳贡’。称藩纳贡是一种以小藩事大国的关系,藩国受中国的册封,并由中国赐与印玺,以每年的朝贡表示服从。中国方面对藩国持不作为态度,甚至为了显示‘天朝上国’的富有与大度,本着‘薄来厚往’的原则,给藩国的赏赐远超过贡品的价值,反而是亏本生意。宗藩之间看似不平等,实际上只是维系一种友好的上下级关系,很多时候并不具有统治和被统治的实质性内容。毕竟中国如果真想要某地,一般打下来后,直接驻军、流官、移民、开垦,允许作为藩国存在的地方,基本上维护起来性价比不高,例如海军壮大之前的安南、高丽、骠国。以后这种商业优先、军税全控的‘属地’关系,也将取代宗藩关系,成为大虞远距离控制海外诸地的国策。

        至于中南半岛和高丽这种,有陆地的连接与支撑,先占了再说。

        ***********************

        几百年后,有些史书将东瀛战国时代分为前中后三期。

        在大虞全面介入之前,以大名与将军之间的斗争导致幕府更迭,藤原氏、源氏、平氏和上杉氏都是为了上洛组建幕府而战。

        第二阶段是大名之间的互殴,上杉幕府在广义之后的将军和天皇一样,是被摆起来或抢来抢去的装饰品,这一阶段以彻底的兵农分离为特征,由于大量的农民成为持刀弩的武士,大豆、棉花、玉米等经济作物和肉类严重依赖于大虞进口,宝钞成为货币。

        最后一个阶段很短,继承了信田家和上杉家的信田由方成为战国时代的第一个‘天下人’,他以‘天下布武’为口号,大力提拔各个阶层的人才成为家臣,通过封地和商贸权的区别分封,和严格的晋升奖惩法度,牢牢控制了庞大的家臣团队,并引入了大虞的弓弩,成功地收服了整个本州岛的大名,逼降两藩,组建了一个全面控制公职和天皇的幕府,对大虞割让隐岐岛,全面开放除鹿儿岛、冲岛之外的中京、横滨、难波、博多、敦贺、青森、富山七港,东瀛的海岸线全部对大虞开放。

        在由方的威势下,被压制的家臣们相安无事,然而他的去世,又使信田幕府分裂为数派,尤其是占据港口商贸权却无多少土地的大名蠢蠢欲动,纷纷支持不同的继承人。此时大虞以‘驻军保护七港’为条件,介入此次纷争,以七港大名为首,投票选出由方幼子由定为总督,彻底废除将军一职,而其他占地颇广的内陆大名,则联名推举一人出任关白摄政,一武一文,彼此都不再轻易动武。在七港和京都的大虞使馆区的监控下,近二百年的东瀛战国时代结束,三岛迎来久违的和平。


  (https://www.ddbqglxt.cc/chapter/838_654347.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ddbqglxt.cc。顶点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ddbqglxt.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