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 夺鼎1617 > 第五百七十四章 二凶登场!

第五百七十四章 二凶登场!


“将相只爱钱,皇帝但吃酒。扫尽江南钱,填塞泥马口。”

        大路旁街巷口上的一群顽童,玩耍时用清脆的童子音唱着一首新近流行起来的童谣。江南的口音,泥和李不分,顽童们唱的是泥马,但是来往的行人都清楚说的其实是李马。有心人听了无不是会心一笑。

        当今天子是李马二人扶保的,这事在南京城中尽人皆知。有些人便将弘光皇帝暗中比成了偏安一隅的宋高宗赵构。可巧的是,这位宋高宗在还是康王殿下的时候,便有一段泥马渡康王,渡过黄河逃过追杀的传奇神迹,也算是圣天子百灵相助了。但是也有人考证说,相助康王殿下渡过黄河逃过追杀的其实是一位叫李马的百姓,但是为了树立天子神迹,故意指着关帝庙前的而赤兔马说是泥马渡过来的。

        如今称李马为泥马,未必没有将弘光皇帝比成赵构的含沙射影在里面。反正这位有着“七不可”的皇帝,在正人君子眼中也是不符合他们标准的皇帝。

        而道路对面的出售书籍笔墨纸砚的闱墨店前,伙计手脚麻利的为客人将购买的笔墨纸张包裹好,又将一部印刷的十分精致的书籍一并放好,交给顾客:“先生,您的。”

        那一袭青衫的秀才有些疑惑的看了看竹篮当中的笔墨纸张和那部书籍,“伙计,有么有搞错?我可没有买书。”

        “没错。相公。”伙计按照时下的习惯,称呼秀才为相公。“前日同行公会送来的书籍,说好了凡是来购买笔墨纸张书籍字画的,一律随行赠送一部大行皇帝亲自撰文的《洪文襄公祭文合集》。相公,您回去好好揣摩一下,里面都是大人先生的妙笔,说不定秋闱就有呢!”

        听了这个伙计的巧舌如簧,秀才兴高采烈的拎着竹篮走了。在店铺门口的一个留着一部漂亮大胡子的中年文士却走了过来,端详了一下伙计背后的书架:“这位小哥,请问要买些什么,能够获赠这部书呢?”

        “先生,您打算要这部书?”

        “然也!久闻当日祭文之中颇多生花妙笔,只恨当时不在京师,无缘拜读。有妙文不能交臂失之。”

        “既然先生是读书之人,那老朽便敬赠一部便是。反正老朽也是慷他人之慨。”在柜台后面写字的老掌柜走了过来,命人取过一部来,递给了大胡子文士。

        那大胡子文士接过书来,又同老掌柜客套了几句,这才起身告辞离去。上了街角上等候多时一乘四人大轿,往城内而去。

        “奇怪,我怎么看这人有些面熟?”老掌柜摇了摇头,却如何也想不起来此人究竟是谁,只能暗自慨叹几声,岁月不饶人,记性不好了。

        “掌柜的,那不是阮大铖阮圆海吗!当初咱们还在张先生的园子里看过他写的戏文《老门生》,您都忘了?”还是伙计年轻,稍微思索了一下,就想起了当初看蹭戏时曾经远远的见过一次这位留着一部极为引人注目的大胡子的阮大铖。

        他所说的张先生便是张岱,乃是当时的戏曲鉴赏大家,虽然对阮大铖其人颇有看法,但在看过阮大铖戏班的演出后,于《陶庵梦忆》中盛赞其“簇簇能新,不落窠臼者也”,曰:“阮圆海家优,讲关目,讲情理,讲筋节,与他班孟浪不同。然其所打院本,又皆主人自制,笔笔勾勒,苦心尽出,与他班卤莽者又不同。故所搬演,本本出色,脚脚出色,出出出色,句句出色,字字出色。”说到后来竟然一口气连用了五个“出色”,可见其确实出色,绝非是出于情面的客套之语。

        “嘿!早知道是他,如何不找他攀谈一番!”老掌柜虽然上了几岁年纪,但是却是追星的八卦之心不减当年。

        阮大铖上了轿子,吩咐一声往大都督府,便只管开了书函准备读书。

        洁白精致的纸张,印刷精美的页面,姑且不说文章如何,单单这副卖相便是让人心生好感。扉页上赫然是一副对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

        扉页后面是一整部书的文章目录,令人眼睛一亮。目录收录了全书数百篇祭文,数目近千首诗词、千余副挽联,更在目录之中列明位于这部书的第几卷第几页,作者是谁,官居何职,科甲名号等等,几乎就是一部人事档案。

        名列第一的,自然是大行皇帝崇祯为洪督师所撰写的祭文。后面依次是几十位大人先生们依次列名的祭文。

        草草看来,已经让阮大铖胸中为之一快,“此书和陈琳的檄文一样能医头风!”

        这部由李沛霆收集编纂,命人在南京及周边城市散发的祭文合集,同那首童谣一样,分属各自阵营对敌展开舆论攻击的武器。

        东林诸君子命人编了童谣,在城内外组织小儿传唱,而南粤军则是大张旗鼓的将祭祀洪承畴的祭文搬出来在各处书店纸张店赠送。而且在文章作者一栏中附列上你的籍贯、科甲、官职等等,让人一看便知。

        如今,大明的洪督师早已变成了大清的洪先生,可是祭文、挽联的作者可都还在朝中,即便是已经改换门庭,变成了大顺朝廷的官员,但是,他的同年、同门,却有大把在南京、在江南各地任职。这无疑是把这些人的脸打得噼里啪啦山响。“你们给一个腼颜降敌、辜负君恩之人如此吹捧,究竟是何居心?难道都想追随他变成第二个王猛吗?”

        作为一个和东林复社结下大仇的人,阮大铖可是万分欢喜的看着祭文目录上面那一个个熟悉的名字,这里面许多的人,都和崇祯十一年的那份《留都防乱揭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其实,在历史上被吹捧的无比伟光正的《留都防乱公揭》一事,和什么忠心正义根本扯不上关系。说到底,就是一群公子哥儿们争风吃醋,互相之间别苗头的举动。

        阮大铖因为笔下来得,善于诗词戏曲,家里的戏班又是一时之冠,难免在南京城中风头太盛。于是,不管是复社四公子也好,还是秦淮四公子也好,都看他不顺眼了。

        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他这回招惹上的是赫赫有名的“明末四公子”中人——陈贞慧、侯方域等一大群混迹秦淮河上的风流公子哥儿,还有东林党创始人顾宪成的孙子顾杲、大儒黄宗羲、礼部员外郎周镳等朝野清流名人。

        阮大铖自认为宦途失意,同时又为了躲避中原战乱,便从安徽怀宁老家到留都南京居住,编演新戏,交结朋友,声歌自娱,这在当时的留都也是极平常的事。交往者虽不乏当朝名士,然亦全凭一己才气之佳,方入张岱、文震亨等人之法眼,包括史可法、范景文等人,也均是以诗会友之来往。即便在其所创作的戏曲之中,也毫无陈贞慧、吴应箕等人所说的“恫喝”嚣张之意,反是借此连连讨饶不已。不料,顾杲、吴应箕、陈贞慧这批公子哥儿看得老大不顺眼,心想秦淮歌妓、莺歌燕舞乃我辈专利,阮胡子来凑什么热闹。

        崇祯十一年(1638)八月,他们写了一篇《留都防乱公揭》广泛征集签名,对阮大铖鸣鼓而攻之,文中充满了危言耸听的不实之词。阮大铖挂名“钦定逆案”,有口难辩,一败涂地;陈贞慧等人自以为痛打落水狗,功德无量。

        这件事的起因,四公子之一的陈贞慧也自己说的很清楚。“老子就是看你不顺眼!”

        在其《书事七则》中有一章《防乱公揭本末》记叙颇周,其曰:

        崇祯十一年戊寅,吴次尾(吴应箕)有《留都防乱》一揭,公讨阮大铖。大铖以党崔、魏案论城旦,罪暴于天下。其时气魄尚能奔走四方士,南中当事多与游,实上下其手,阴持其恫喝焉。次尾愤其附逆也,而呜驺坐舆,偃蹇如故;士大夫繾绻,争寄腹心,良心道丧。一日言于顾子方(顾杲),子方曰:“杲也不惜斧锧,为南都除此大憝。”两人先后过余,言所以。余曰:“铖罪无籍,士大夫与交通者,虽未尽不肖,特未有逆案二字提醒之,使一点破,如赘瘫粪溷,争思决之为快,未必于人心无补。”次尾灯下随削一稿,子方毅然首倡。

        其实陈贞慧说得很清楚,四公子和吴应箕等人看不惯的不是狗屁逆案,也不是其他什么事,乃是阮大胡子区区一个戴罪被废了多年的安徽乡下佬,跑到南京不老老实实安分守己地在家待着,却四处交游,其所作词曲畅行于各种通宵达旦之歌茵舞席上,大家竟然还非此不欢;而“流传演唱,与东嘉、中朗、汉卿、白、马并行”,又得“识者推重,谓……实得词家正宗嫡派”,阮家戏班更是冠绝当时,号称金陵第一;兼且其门庭若市,“南中当事多与游……呜驺坐舆,偃蹇如故;士大夫繾绻,争寄腹心”,风头之健一时无双。

        耳朵里听到的是阮大铖编的戏文唱段,坐上客人也都在议论哪一出最为精彩,便是眼前的美人也上演的是这个大胡子编写的折子戏,这叫他们这些常年混迹于秦淮河上的大才子们情何以堪,颜面何存,怎生咽得下这口鸟气?

        所以他们不爽了。

        因此说白了,此案乃是因阮大铖才气太高、人气太旺、风头太健而起。

        揭发而南中始鳃鳃知有逆案二字,争嗫嚅出恚语曰:“逆某!逆某!”士大夫之素鲜廉耻者,亦裹足与绝。铖气沮,心愈恨……至己卯,窜身荆溪相君(指周延儒)幕友,酒阑歌遏,襟解缨绝,辄絮语:“贞慧何人,何状?必欲杀某,何怨?”语絮且泣……铖归潜迹南门之牛首山,不敢入城;向之裘马驰突,庐儿崽子,焜耀通衢,至此奄奄气尽矣!(陈贞慧:《书事七则》)

        最后两句话算是一语道破了天机。“你一个安徽庐州来的狗崽子,凭什么每天穿着名牌,开着跑车搂着姑娘在咱们四少面前嘚瑟?”

        陈贞慧的这段言辞间,自觉功德无量的自得之情溢于言表,而吴应箕的《防乱公揭》更是起首就说此举乃是“为捐躯捋虎、为国投豺”舍身忘家的大事。当然,陈贞慧也不会忘记仔细描绘一番阮大铖这个“庐儿崽子”之后的狼狈状,将其狠狠奚落了一番。东林—复社一脉对阮大铖此种赶尽杀绝之举,但凡是有点血性和骨头的人,又怎么能咽得下这口气?

        你以为你不敢进南京城,躲在牛首山这就算完了吗?告诉你,门都没有!

        阮大铖是个聪明人,当然知道强龙不压地头蛇的道理,况且他也不是什么强龙,只不过是条搁浅的小水蛇;而要对付他的这群人也不是蛇,乃是人中龙凤贵公子,其中没几个是他能惹得起的。

        所以他先去求同样名列四少之一的侯方域,因为他和侯方域的父亲侯恂有旧,侯方域算是故人之子。他出钱出人请“画中九友”之一的杨文骢,也就是《桃花扇》中为李香君作画的杨龙友,(前文之中也因为李守汉钱谦益等人在秦淮河上的冲突而被暴打一顿的那位。)天天请李香君和侯方域出游,一面撮合侯、李情缘,一面试图请侯方域居中周旋,为自己说几句好话,结果为侯方域所拒。(侯方域:《壮悔堂文集?癸未去金陵日与阮光禄书》)

        据陈贞慧之子陈维崧的《冒辟疆寿序》以及吴伟业的记载,当时所谓“高门子弟,才地自许者”,云集南京“刻坛(),立名氏”,其中以陈贞慧、侯方域、冒襄为三人,因其“皆贵公子也”。三人凡出游则“必置酒召歌舞。金陵歌舞诸部甲天下,而怀宁(阮大铖)歌者为冠,所歌词皆出其主人”,这几位贵公子也素知阮大铖歌舞班子之名,于是“漫召之”。于这“漫召”二字,可以想见其时三人态度之倨傲。基本上就是这样:“那个谁,咱们哥几个在秦淮河上喝酒呢!你带着你的妞们来给咱们哥们儿来一段下酒。”

        阮大铖知道自己“素为诸先生诟厉也。日夜欲自赎,深念固未有路耳,则亟命歌者来,而令其老奴率以来。是日演怀宁所撰《燕子笺》”,即陈寅恪先生说“痛陈错认之意,情辞可悯”之曲。

        阮大铖巴巴地命他的戏班子赶来上演这一出,其哀求告饶之意溢于言表,那么陈贞慧、侯方域、冒襄三人又是什么态度呢?吴伟业记此事比较周全,倒是有说:(阮大铖)知诸君子唾弃之也,乞好谒以输平生未有间。会三人者,置酒鸡鸣埭下,召其家善讴者,歌主人所制新词,则大喜曰:“此诸君子欲善我也。”既而侦客云何?见诸君箕踞而嬉,听其曲,时亦称善。夜将半,酒酣,辄众中大骂曰:“若珰(魏忠贤)儿媪(客氏)子,乃欲以词家自赎乎?”引满浮白,拊掌狂笑,达旦不少休。(吴伟业:《梅村文集?冒辟疆五十寿序》)

        俗话说:“得饶人处且饶人”,几位公子哥儿高兴,要召人家私家戏班来给自己歌舞助兴,别人家的班子来了,小曲也唱了,且满台赔罪之意唱到半夜,听过享受完了,也就罢了。谁知道这几位却不然,而是拊掌狂笑,开始当众大骂对方是“珰儿媪子”,说你以为用这种调调自赎就算了吗?还足足叫骂了一晚上。这等做法不免过于刻薄,实在是辱人太甚、激人太过,无怪乎阮大铖后来耿耿于怀没齿不忘,终于在上台后大肆报复。换了任何一个人,被人指着鼻子骂了一晚上,“你丫是太监和保姆的儿子,狗崽子。”只要有机会,也得狠狠报复。阮大铖的报复算是很文明的了。没有照死了追究侯方域的老子投降李自成的这段公案就已经很有风度了。

        对于阮大铖与东林之间的这笔深仇大恨,马士英可谓知之甚深。如今,面对着东林的狺狺狂吠,马士英便向李守汉推荐了自己的这位老朋友。

        对于这位著名的剧作家,李守汉也只是在《钟馗嫁妹》的昆曲折子戏时听说过,但是,既然是马士英推荐的人物,想来是不错的。不但可以用他同东林之间的宿怨来对付东林,而且,还可以发挥他的特长。根据当下的时局新闻编纂出一些喜闻乐见的戏剧在各地传唱一下。

        还不曾将祭文合集的第一卷翻阅完毕,轿子便已经到了大都督府辕门外。

        在众人侧目之下,阮大铖正正衣冠,命随行仆人到辕门投递名帖,随即便有承启官迎了出来。

        “可是圆海先生当面?”承启官很是礼数周全的向阮大铖深施一礼。

        “不敢当,不才便是阮大铖。”

        “我家主公和首辅马大人已经在府中等候多时,先生请随我来。”

        一句话,顿时让阮大铖有如登仙境之感。

        南京城中两位手握大权的人物竟然一起在等候自己,这比被一群喝得半醉的公子哥指着鼻子骂一晚上的待遇差距不啻于云泥一般。(未完待续。)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https://www.ddbqglxt.cc/chapter/837_6887185.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ddbqglxt.cc。顶点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ddbqglxt.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