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 《论时政疏》和《陈六事疏》
【江南商人和地方的官员相互勾结,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
【他们一方面可以盘剥朝廷,牢牢把控着明朝的财政收支。】
【一方面又可以盘剥百姓,定期的瓜分百姓手中的资产。】
【例如因为白银的可靠性和便捷性,百姓更愿意将手中的资产兑换成为白银。】
【然而,当他们在缴纳税款时,又需要将手中的白银兑换成为粮食进行缴纳。】
【这一来一回过程中的价格波动,不仅为这些利益共同体提供了操纵市场的空间,也进一步加速了整个王朝的结构性崩溃。】
......
永乐年间。
朱棣听着百姓纳税的这个过程,频频摇头,不禁对大明未来的财政十分担忧。
他早已明白,大明的宝钞制度迟早会崩溃。
民间的货币流通还是得靠黄金、白银和铜钱。
那要如何防止未来江南商人和地方的官员相勾结呢?
朱棣将这个问题抛给了朱瞻基。
毕竟这也是未来朱瞻基要解决的问题。
朱瞻基嘿嘿一笑,胸有成竹地说道:
“爷爷,这很简单啊!”
“大明的白银储备不够,倭国够啊!”
“咱们去倭国拿点就是了!”
他接着说道:
“未来的问题是,海外有大量白银,而大明实行海禁,商人为了巨大的利益才会与官员勾结。”
“咱们开海禁、废宝钞、拿白银。”
“一切迎刃而解!”
......
【其实早在1549年,25岁的张居正就已经敏锐的发现了明朝潜藏的种种问题。】
【所以他呈上了《论时政疏》,向嘉靖帝阐述了自己的改革大计。】
【遗憾的是,这份奏疏并未引起嘉靖帝的足够重视。】
......
嘉靖帝确实对张居正此人没什么大印象。
张居正并未入阁,而如今的内阁成员主要是严嵩、徐阶等人。
于是,他传唤人前来,想要找出《论时政疏》。
而在万历年间。
张居正早已身居高位。
此时,他不禁回想起了《论时政疏》这道奏疏。
那是他在嘉靖年间呈上的第一道,也是最后一道奏疏。
奏章呈上去之后,他就开始等待回复。
他满怀期待,本以为自己的奏疏能一针见血直击大明要害,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
然而,奏疏却如同石沉大海,未激起一丝波澜。
他这才意识到,他人微言轻。
彼时的他,资历尚浅,言谈举止皆不够老成。
这道奏疏亦是不痛不痒,只是试探性的上疏。
既没有将矛头指向嘉靖皇帝,也没有指向权臣严嵩。
而且这样的政见,也根本不会引起当时那个政治环境下皇帝的注意。
所以,他也能理解,此奏疏自然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从那以后,他便选择了沉默,不再轻易议论国家大事。
后来,他与徐阶有了交情,而严嵩依然在朝廷独揽大权,权势滔天。
庚戌之变暴露了大明朝廷的诸多问题,但是这些问题依旧存在。
京师武备松弛,常备军不过五万人,还是老弱残兵。
吏治腐败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供养宗室耗资巨大。
每年朝廷财政收入的大半都被王室宗亲所消耗,致使国库空虚,官员俸禄微薄,贪腐之风盛行。
他屡次向徐阶进言,要采取急药医之,迅速根治时弊。
但是徐阶在面对严嵩时,依然选择退避和忍让。
终于,三十岁的他对嘉靖一朝失望了。
他给徐阶留下了一封长信,指责徐阶内抱不群、外欲浑迹。
接着,他便回到了江陵老家,一待就是三年。
......
【张居正是一个极为冷静的人,他意识到在嘉靖一朝根本无法完成自己的改革大计。】
【一方面,他称病请假,开始四处考察明朝社会生存的问题。】
【另一方面,他靠拢内阁重臣徐阶,冷眼观察着大明朝堂内斗的问题。】
【到了公元1564年,徐阶推荐张居正担任皇子朱载坖的侍讲侍读,相当于是老师和顾问。】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张居正是一个典型的天选之人,是一个带着使命降生的人。】
【他所精心筹谋的每一步,大多都是他改革大计的铺垫。】
【既然嘉靖帝不看好自己,那他就要等。】
【等一个合适的君主,一个让他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机会。】
【而这个机会,就是朱载坖的继位。】
......
万历年间。
张居正凝视着天幕上后世人的评说,微微点头。
他目睹了内阁中无数官员的明争暗斗。
权臣们如走马灯般更迭,一个倒下,又一个崛起。
他深恶痛绝朝廷中的尔虞我诈,更是亲眼目睹了底层百姓生活的艰辛。
他蛰伏三年。
而这三年的时间,足够他想清楚,自己究竟要干什么,究竟要如何做。
他也从一个容易冲动、不善言辞的年轻人,蜕变成内敛、心机深沉的臣子。
他想要结束这一切。
方法他也想好了,想要施展抱负,就由他亲自来掌握住权力!
权力只是来他实现改革大计的工具。
他想做的就是权为国用,权为民用!
他要为天下苍生谋福祉!
(https://www.ddbqglxt.cc/chapter/75520973_20201616.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ddbqglxt.cc。顶点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ddbqglxt.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