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这不比君主立宪更先进?
大明兴德九年,四月初。
金陵皇家学宫,文史科大讲堂。
九十多岁的朱高煦左手负在背后,右手抚着须,神采奕奕的一步步登上了五阶讲台。
随后,讲台下三百余名学生齐刷刷作揖行礼,齐声高呼道:“拜见老师!”
此刻,大讲堂内这些年纪在十二岁至二十二岁之间的学生,乃是朱高煦还未就藩海外的十七个儿子(首封亲王)、一百八十八个孙子(二代亲王或亲王世子或首封郡王)、八十三个曾孙(三代亲王或亲王世子或二代郡王或郡王长子)、三十五个玄孙(四代亲王或亲王世子或三代郡王或郡王长子)。
因为是在皇家学宫进行授课,必须遵从严格的进学规矩,所以在讲堂里不论君臣父子,只论学生与老师的礼规。
朱高煦俯首回礼道:“都坐罢!”
众学生闻言,便纷纷落座。
朱高煦转身在黑板上用正楷体写下“大明核心政治制度概略”十个大字,然后回过身扫视众学生问道:“谁能说说大明的核心政治制度有哪些?”
一名坐在前排,身穿青衫的少年藩王高高举起了右手。
朱高煦面露期待,点头示意道:“讲。”
“老师、各位同学,学生沃洲殷王世子朱祁铜有礼了。”
朱祁铜拱手向朱高煦与众学生行礼,然后朗声道:“在学生看来,大明的核心政治制度有六个,分别是宪典制、督府制、内阁制、贤院制以及大朝制、省国并行制。”
省国并行制即行省与亲藩封国同级并行的行政区划制度,这是大明太祖高皇帝遗命改封诸王于海外建国而定下的祖制,自然是不容置疑的大明核心政治制度。
宪典制,即围绕《大明宪典》而设置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大明宪典》又名《皇明祖训》、《皇明宗律》,是大明王朝众律法的根本纲领。
此宪典类似大明的宪法、根本法,乃是大明万律之宗,故而得“宗律”之称。
大明宪典与大明律是包括大明亲王藩国及治下百姓也必须遵守的律令。
根据朱高煦与朱棣在乾熙初期共同定下的规矩,大明宪典每五年修正优化一次,而大明律则每年优化一次,特殊时期如战时,可由皇帝召集文武百官举办皇极殿天下国民大朝会制定临时宪典或大明律。
宪典的修改,由皇帝提议或明贤院五分之一以上的贤民提议,并由皇极殿天下国民大朝会以参会成员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方可生效,其余律令和其他议案由天下国民大朝会以参会人员的过半数通过即可生效。
督府制,全称应该是大都督府与地方都督府制度。
根据宪典规定,大都督府是大明最高军事统率机构,负责最高军事决策和军事指挥,根据御前军事会议或大朝会时群臣共同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大明的安全与发展的需要,确定军事战略,领导军事建设。
大明在这种政体形式下,从理论上来说,皇帝虽然保持着天子的崇高地位,但已丧失了过去那种言出法随,一言而决人生死的无上权力,只剩下了立法权和军事大权。
根据宪典的规定,皇帝的立法权只能以召集并主持皇极殿天下国民大朝会来体现,军权以天下兵马大元帅的身份来体现。
但实际上,大明皇帝拥有十二卫亲军(私军)与皇家商行、皇家银行、天地维新会等或明或暗的机构与衙门的效忠,仍然是全天下最有权势与财富的人。
内阁是大明最高行政机构与政令执行机构,由一名首辅、六名次辅(六部尚书兼任)、若干名阁员(各部署侍郎、审计署审计长、大明皇家银行行长等官员兼任)及其主管各司衙门共同组成。
内阁最初由明太祖朱元璋设立,在永乐年间经过蓬勃发展,到乾熙年间彻底成熟,并于乾熙二十二年之后定制成为大明最高行政机构与政令执行机构。
换言之,内阁就是大明最高级别的行政与政令执行衙门,统管各省地方衙门、各藩国行政衙门。
内阁行政大臣,简称阁员,协助内阁首辅工作,受皇帝或首辅亦或内阁常务会议的委托,负责某些方面的工作或重大的专项事务。
阁员的人选,由内阁首辅提名,经天下国民大朝会决定或遇紧急情况下阁议出人选,并由皇帝委任。
一般情况下,六部尚书兼任内阁次辅,各部署侍郎、审计署审计长、大明皇家银行行长等官员会兼任内阁阁员。
阁员作为内阁的组成人员,每届任期五年,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阁员的俸禄与次辅同级,但权位和排名都列在次辅之后。
内阁实行首辅负责制,各部、各署实行尚书、侍郎负责制。
内阁首辅及六部尚书、侍郎皆由每年一度的天下国民大朝会上推举出候选人,或遇紧急情况则在朝堂之上廷推出候选人,最终再由皇帝任命,对皇帝与整个朝廷(即大明这个国家)负责,受皇帝及有司监督。
正四品及下官员的任免,由吏部走正常程序,依法办行。
从三品及以上高官的任职资格有硬性规定,至少要有两年县级、两年府级、三年省级的优秀治政经历。
且从政年限不得低于十年,年龄不得低于四十周岁、高于六十周岁,特别优秀的可以适当放宽年限到不得低于三十七周岁、高于六十五周岁。
此等从三品及以上高官,按照一届五年,两届十年来算,最多可任三届。
也就是说内阁首辅、次辅、阁员的最大致仕年龄是八十岁。
换言之,当一个三品大员年龄超过六十五周岁之后,就失去了入阁的资格。
所谓首辅负责制,即首辅全面领导内阁的工作,首辅代表内阁对皇帝及整个朝廷负责。
次辅、阁员协助首辅工作,并对其负责。
内阁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首辅具有最后决策权。
首辅有权向皇帝及天下国民大朝会提出次辅、阁员的任免人选,但无权决定谁去谁留,即首辅手里没有人事权。
内阁发布的决定、命令和行政法规,以及向皇帝及皇极殿天下国民大朝会提出的议案、任免四品及以下品级的官员,须由首辅签署才具效力。
内阁会议分为“御前内阁会议”、“内阁集议”、“内阁紧急会议”,皆由首辅召集和主持。
内阁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必须经御前内阁会议或内阁集议讨论决定,这一过程叫“内阁决议”。
“御前内阁会议”由首辅带领内阁全体成员在文华殿召开,皇帝以大明最高统治者的身份列席会议,一般讨论朝廷行政上的重大问题或涉及众多衙门的重大事项,通常每两个月或每季度召开一次。
“内阁集议”由首辅、次辅、内阁秘书丞与相关阁员组成,一般讨论内阁工作中的重要事项,讨论提请皇帝或大朝会的议案,内阁准备发布的行政法规,各部署、各地方衙门请示内阁的重大事项等,通常每月召开一次。
“内阁紧急临时会议”由皇帝、首辅、次辅、阁员、内阁司丞组成,一般讨论内阁工作、朝廷的紧急事项。
“对于殷王世子所说,谁有不同意见?”
朱高煦抬手示意殷王世子坐下,然后扫视大讲堂内的众人,高声问道。
他这一声,中气十足,完全不像是九十多岁的老人。
“老师,学生有话说!”
一名身形偏胖的少年藩王举手道。
朱高煦点头道:“讲。”
“老师、各位同学,学生沃洲墨王世子朱祁铁有礼了。”
朱祁铁拱手向朱高煦与众学生行礼,然后道:“自两汉以后,历朝历代皆有大朝会之制,而把大朝会制度作为我大明的核心政治制度是不恰当的。”
他紧张的咽了一口唾沫,又接着补充道:“省国并行制在永乐年间成为定制,大都督府与内阁之制,在乾熙初期便成定制,宪典制形成于乾熙中期,成型定制于乾熙后期。”
“但贤民院之制,只是在乾熙后期形成雏形,直到五年前兴德皇帝陛下颁布《大明贤民令》才成为定制。”
“所以,学生认为,我大明的核心政治制度应该是省国并行制、宪典制、督府制、内阁制,大朝制与贤院制不算。”
贤院制,即大明贤民院制度,这一制度依附于皇极殿天下国民大朝会而生。
皇极殿天下国民大朝会,简称大朝会,殷王世子朱祁铜与墨王世子朱祁铁口中的“大朝制”指的就是这一制度。
大朝会是大明的最高权力机构,由皇帝召集内阁、大都督府等中枢各级核心官衙的主要官员,以及地方上所有的省级、府级、县级主官和少数的乡级主官,在皇极殿举行的万人大会,每年举行一次。
这里的省级、府级主官,包括大明海外领的省级、府级、县级地区的主官,如一地总督、一州都督、一城城主。
重点在于,参加大朝会的也包括大明海外亲藩国君!
大明贤民院,简称明贤院,是皇极殿天下国民大朝会的常设机构,由天子授权其行使立法权。
明贤院拥有大明宪典与大明律的解释权,对各项法律实施的监督权,对其他朝廷衙门工作的监督权,对其他朝廷衙门官吏的人事推举权。
“你先坐下。”
朱高煦点头示意朱祁铁落座,然后环视众人再次说道:“还有谁想发言?”
他心里明白,明贤院这一机构属于平衡内阁职权而设立的机构。
其实,宪典制的出台,乃是他为了朱家王朝能够长久统治大明而特地设置的东西,目的是为了他子孙手中的权力合法化。
当然,有些东西不能深究,一深究就会牵扯到其他的事情。
除了这些明面上的制度外,大明皇帝手中还握着天地维新会与锦衣卫、锦衣暗卫等情报机构。
天地维新会亦名天地会、维新会,总会长就是大明皇帝本人。
此机构意在控制天下思想,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积极开拓。
天地会成员秘密行事,属于隐秘机构,由退役军人、身残志坚的爱国人士组成,推动天下进步,舆情监控,引领时代潮流。
农村的村长,里坊的里正,学堂的教授,都可能是天地维新会的成员。
“老师,学生有不同意见。”
一名又瘦又高的少年举手站了起来。
朱高煦点头示意道:“讲。”
“老师、各位同学,学生雪洲衡王世子朱祁铝。”
朱祁铝拱手向朱高煦与众学生行礼,然后道:“学生从雪洲来金陵生活已有两年,为了体察民情,这两年学生时常在假期微服于街头小巷或乡野村头,有时也会混迹地方学堂听众学子们议论朝廷的治政得失。”
“民间多有议论,说天下间除了大明皇帝陛下之外,唯有九人权力最大,分别是大都督府军参都督、内阁首辅、明贤院左右贤民长、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大理寺卿、悬镜司掌司使、通财令。”
“故而民间称这九人为九相,而这一制度也被读书人尊称为虚君实相制。”
“督府、内阁、朝会等制,皆为此虚君实相而服务,所以学生认为我大明最核心的政治制度是虚君实相制与省国并行制。”
朱高煦眯起眼睛,用欣赏的目光对朱祁铝上下打量了一番,接着点点头道:“请坐。”
“谢老师。”
朱祁铝抬手一礼,然后坐下。
其实,造出如今这种“虚君实相制”的现象,恰恰是朱高煦多年以来有意引导与设计的结果。
皇极殿天下国民大朝会是大明的最高立法机构与最高权力机构,而皇帝与其直管的锦衣卫、明贤院则组成了大明最高监督及反馈机构。
大都督府是大明最高军事决策与指挥衙门,由皇帝与军参都督联合行使权力。
内阁是大明最高的政令执行衙门与行政衙门,主官为内阁首辅。
明贤院是大明最高立法衙门的执行衙门,主官为左、右贤民长。
都察院是大明最高监察衙门,主官为左、右都御史。
大理寺是大明最高司法衙门,主官为大理寺卿。
悬镜司是大明最高检察衙门,主官为掌司使。
通财司是大明财政经济决策最核心衙门,主官为通财令。
一般民间百姓习惯称首辅为“文相”、军参都督为“武相”、都御史为“察相”、大理寺卿为“法相”、掌司使为“使相”、通财令为“计相”、贤民长为“议相”。
因为这些人分别掌握了大明王朝的行政执行权、军事决策权、监察纠察权、司法审判权、检察复审权、财政度支权、立法监督权,犹如实权宰相。
但实际上,这些所谓的“实权宰相”拥有的权力并没有民间百姓们想象的那么庞大!
好比内阁并不是内阁首辅的一言堂,需要次辅、阁员等列席参加的常务阁议形成决议的政令才能颁布执行。
因为会议与集议之目的在于集权与归拢人心,而各部署主官负责制之目的在于明确责任,避免内耗与推诿。
大都督府、大理寺、悬镜司、都察院、明贤院、通财司等顶层权力框架设置也是如此。
朱高煦这么设计,皆是为了避免某一衙门成为个人私有,沦为私人弄权的工具。
他很清楚,皇帝的精力是有限的,而朝廷的大小事务却是无限的。
若是继任的皇帝英明,且有能力,完全可以利用手里的皇家商行、皇家银行等衙门与机构做出一番成就。
反之,若继任的皇帝是平庸、昏庸之辈,如爱好木匠、爱好修道、爱好旅游等,却偏偏不喜欢政事,那就完全可以当一个甩手掌柜,因为还有“九相”能够任事。
历史上,朱元璋精力旺盛,晚年一样要靠殿阁学士辅政。
但是,像朱元璋这样精力超乎寻常的皇帝太少了,所以历史上明朝才会多次出现宦官干政的情况。
最可怕的是历史上“励精图治”的崇祯皇帝。
他在位十七年,换了五十个大学士,对比宋朝自从开国到元佑初百三十年,司马光、吕公著、吕大防、范纯仁担任宰相时,不过五十一人。
此外,勤政的崇祯皇帝在位期间一共换了十一个刑部尚书,十四个兵部尚书,诛杀总督七人,杀死巡抚十一人、逼死一人。
假如历史上的崇祯皇帝能当一个甩手掌柜,把军国大事交给朱高煦设计制度下的“九相”来处理,大明王朝必然不会亡的那么快!
当然,历史没有如果。
可朱高煦已经穿越了。
为了能够让华夏长久的屹立在世界之巅,他绞尽脑汁设计出了这样一套符合大明国情的“虚君实相制度”。
在这个时代的华夏大地上搞君主立宪制是不现实的,毕竟朱元璋、朱棣、朱高煦三人都是强势君主。
朱高煦的继任者兴德皇帝朱瞻堂也不是等闲之辈。
大明宪典本质上还是皇明祖训,只不过得到了完善与打了可以改良的补丁。
有宪典在,大明皇帝确实丧失了想要谁死谁就得死的权力,但这主要是针对没有犯死罪的官员来说。
换句话说,皇帝想弄死一个屁股不干净的官员,还是很容易就能做到的。
因此,大明并不是变成了君主立宪制,而是一种极具弹性与韧性的“有限虚君实相制”。
所谓“有限”,即针对“君”,也针对“相”,在宪典规定下,前者丧失了肆意妄为的权力,却得到了像普通人那样享受生活追求爱好的权力,后者得到了主政朝廷发号施令的权力,却又难以真正把军政大权集于一身。
有限虚君实相——这不比君主立宪更先进?
(https://www.ddbqglxt.cc/chapter/75327983_756517286.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ddbqglxt.cc。顶点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ddbqglxt.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