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世子与治国之道
随着读书声,朱元璋心中涌起一丝期待,朱高炽日前在殿堂上的表现仍深深印在他脑海中。
带着一丝忐忑,他步入房门,朱高炽正讲解着帝元病逝的原因。
“帝元之所以积劳成疾,主要是由于君主对民众的政策。一个国家要长久繁荣,关键在于领导者的作为。”
“帝元晚期,天灾频发,君主却不亲察民情,反而加重赋税,让原本受灾的百姓雪上加霜。在君主的默许下,地方官府无所作为,层层叠加的问题最终导致百姓生活艰难,有的饿死街头,有的被迫落草为寇。”
逐渐地,反叛势力如春笋般涌现,朝廷依旧固守着保守压抑的策略,冷酷的政权与那些奋起的百姓形成鲜明的对照。直到最后,民众心灰意冷,冲突无法化解,那时,朝廷的统治根基已荡然无存。
对于各位学者提及的道德议题,同样至关重要。品格往往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人的行为。大元建国以来,持续压制汉人,而汉人的人口远超其他民族。
汉人长期被剥夺仕途,还遭受种种歧视,这无疑埋下了隐形的炸药。再加上地方官员互相庇护,腐败蔓延,而安定的朝代催生了享乐之风,土地被权贵们鲸吞,致使百姓无田可耕,流民四起。
这一切,皆因帝王的无所作为。流民与盗贼结盟,形成难以平息的叛军。朝廷与地方离心离德,最终导致权贵倒戈,盛世土崩瓦解。
要维系一个稳固的国家,首要任务是确保百姓温饱,衣食无忧,社会才能安定。在此基础上,还需为民众谋福祉,修建水利,救助灾民。
我记得先帝曾教导,身为汉人,我们要懂得包容,不论哪个民族,都是大明的子民,应平等对待。
朱高炽的话语让在场所有人瞠目结舌,刘三吾听来更是心惊。这些道理简单明了,但从一个少年口中道出,显得格格不入。
然而,朱高炽剖析问题全面,能从各个角度切入,无论是帝王、臣子还是百姓,他都能游刃有余地把握。
此刻,他站在那里,仿佛真如一位千古帝王,心系苍生。
想到这里,刘三吾不由揉了揉眼睛。
几位夫子慢慢合上不知何时张大的嘴巴,陷入深思。
方孝儒频频点头,对朱高炽的赞赏毫不掩饰。
燕王世子的见解,就算是专司进谏的六部尚书也可能无法企及。
独特的视角,深远的目光,深刻揭示了元朝衰亡的根源,凸显了百姓的重要性。
身为皇家子弟,或许不必深研儒家经典,但治理国家的学问,必须精通。
"真是燕王的不凡之子!"
方孝儒在心里赞叹。
另一边,刘三吾眉头微蹙,不由想起储君之事。看来陛下果然独具慧眼,这位燕王世子确是个人才。
众人沉浸在震撼的言论中,朱元璋已悄然进入学堂。
朱高炽感知敏锐,一回头便看见皇爷爷满面笑容。
"好!好!不愧是朕的孙子,竟如此聪颖!"
朱元璋心中感慨,自己出身贫寒,怎能不了解朱高炽话语中的深意。
一个国度若不能保障人民的安宁与幸福,它还能被称为国度吗?不过是动荡不堪的领域罢了。
然而,他对朱高炽的智慧仍抱有一丝期许,向前迈步,打算亲自参与讨论。
“孙子,你刚才提及土地集中于权贵之手,这确实让我深思,但转念一想,自古以来,土地不都是由地主掌控吗?对此你怎么看呢?”
朱高炽微微一笑,皇祖父毕竟是农民出身,对土地问题必然格外关注。
当今大明的土地皆握在豪门地主手中,他们出租给农夫耕作,从中抽取租金。许多民众年复一年辛勤耕耘,可大部分收获都成了租金,即便忙碌一年,也难填饱肚子。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牵涉复杂。
稍作思考,朱高炽开口道:“土地问题一直是各个朝代的核心难题。”
朱元璋闻言,眼中闪烁出惊喜,他深知土地问题的重要性,这是亲身经历的教训,而朱高炽仅片刻思考便直截了当地讲了出来。
“自天下统一以来,各朝各代都试图解决土地问题,但成效并不显着。”
“随着战乱减少,国家稳定,权贵有了扩张的空间,追求财富的欲望使他们囤积土地,这是无法逆转的趋势。”
“社会稳定,人口增多,但土地总量不变,租金上涨,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耕地。”
“没有土地的民众只能依附权贵,为他们耕作,只求糊口,渐渐地,他们沦为了权贵的附属品。”
“然而,历朝历代都忽视了一点,民众是国家人口的主体,一旦发生战争,他们会成为最坚实的防线。”
“然而,在与土地的斗争中,他们已筋疲力尽,如同干涸的种子,无法再成长为遮荫的大树。”
朱高炽停顿了一下,喝口水,放慢了语速。
农民始终是封建王朝的牺牲品,这一点从未改变。
“人口持续增长,土地日益减少,国家发展停滞,社会动荡随之而来,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鲜有人能跳出其外。”
朱元璋闻言,皱紧眉头,反复琢磨朱高炽的话,看来这个孙子比他想象中更为出色。
(https://www.ddbqglxt.cc/chapter/72164469_20201998.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ddbqglxt.cc。顶点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ddbqglxt.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