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桑基鱼塘
在这个粮食为重的时代,酒可能会相对鸡肋一些,不是过年过节不是迎亲接友一般不会有酒,但酸菜、菜干等就绝对是生活必需品。
但市里就这么几家供销社,这么几家工厂和国营饭店,根本就消耗不了太多。而现在也不允许私人买卖。
“还是要走出去。”
不管是酒还是菜类都要走出去。
外省、北方有更广阔的市场,有更大的需求。但从南到北是需要勇气的。合作社的人你看我我看你,抿抿嘴,低下头。
不敢。
从石河村到市里就已经用尽了他们所有的勇气,除了郭杜鹃,其他人连省城都不敢去。太远了,担心人生地不熟的被欺负了,更担心一不小心就回不来了。
他们识字不多,有时候连地名都认错,坐错车也是常有的事。在本市,还能自己回来,要是去到外省......他们还真不敢肯定自己能回来。
“我想出门去看看。”郭杜鹃一直想要去外面看看,“可能去不了北方那么远,但我想,附近市附近省还是可以的。”
虽然郭杜鹃是土生土长的姑娘,但她跟着张川学习,眼光逐渐开阔,看的更远更高。也因为去过市里、省里,经历多了,见识广了,胆量也就大了。
看安国邦和安四叔等人把希望寄托在郭杜鹃身上,安荔浓提醒他们,“别忘了,我们还有其他的优势可以利用起来。”
“什么优势?”
“来自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们。”
安国邦愣了一下,“啊?”
大家都没想到安荔浓说的是那群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人。因为石河村偏远偏僻,还偏穷,所以不少来自五湖四海的知识青年因为各种原因来到石河村,希望在这片广阔的田地有一番大作为。
一开始,本地人也是热烈欢迎的,都希望知识青年能够带领他们走向富裕。但是,现实很伤人。
知识青年的学识有多少大家不知道,但干活是真的不行,拖后腿太严重。
干活不行,事儿还多,大家慢慢的从开始的欢迎、敬佩、感激到现在的鄙视、嘲讽、瞧不起。
安四叔摇摇头,“他们不行。干活不行,思想也不积极,事儿更是一茬一茬的多如牛毛。”有时候,看着就烦人。
“地里的活,知识青年肯定不如我们本地人,这是必然的。但我们不能因为他们不会干农活,就否定他们其他的优点、优势。”
“我们应该扬长避短,发掘发挥他们的优势,利用他们的优势。至于干农活不行,那就不干农活呗。”
安四叔疑惑,“不干农活,他们吃什么?”
“其他的呀。例如推销。”
“我们让他们回自己的城市推销我们的酒、酸菜、菜干,拿工分、提成。推销越多,工分就越高,他们分到的粮食和钱也越多。我想,应该没有人会拒绝。”
相对于农活,安荔浓相信知识青年们肯定会更愿意出门推销。
“他们从城里来,对城市熟悉,而且家里肯定有亲戚朋友在不同的工厂上班,推销起来也比我们要容易更多。”
安国邦和安四叔对视一眼,觉得可行,但又不敢轻易尝试。
都怕出事。
怕这群青年一去不回。
毕竟,他们都明白,这群知识青年们做梦也想回到城里去。
思来想去,安国邦不愿意放弃这个机会,“我找他们谈谈。或许,他们不愿意?”安国邦自己就笑了,想也知道不可能的。
那群人,想离开都快想疯了。
安国邦去找知识青年们聊天,让他们觉得自己有人脉有能力能推销成功的就报名。毕竟,想要拿工分和提成,就要把酒和酸菜、咸菜等成功推销出去。
“想清楚再报名。出门一趟最少十天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如果拿不到推销的工分和提成,又没有下地挣工分,那你们就只能喝西北风。”
“好好想想,明天到我这报名,我给你们开介绍信。”
有人想立刻报名,有人考虑衡量中,有人觉得应该先给家里打电话或者发电报问问......安国邦在平静的水面抛下一颗大石头后离开,忙着呢。
安荔浓也收到了大石小石寄过来的信,还有夹在信纸里的几毛钱。安荔浓笑了笑,“两个憨憨。”
看着信,安荔浓心口暖暖的,被人惦记的感觉真好。
两个石憨憨告诉安荔浓,他们放学后偷偷糊火柴盒赚钱,以后就能给安荔浓买很多很多的糖。
“真好。”
安荔浓很奇怪,以杨雪晴的聪明怎么会教出两个憨憨来?
大石小石在信里说,他们很久很久很久没有吃肉了,突然吃到安荔浓寄回去的肉就特别的超级的高兴。
到底是有多高兴?
就‘高兴’两个字就写了一行。安荔浓数了数,竟然有七个‘高兴’。
果然是孩子。
难道‘高兴’两个字写多了,就能更高兴?
就这张信纸,安荔浓就能想像到兄弟两人头碰着头的趴在桌子上写信的情景,你写一句,我写一句。
大石的字明显比小石的要更好一些,语句也更顺畅。说话自带‘小大人’的语气,让人一看就知道他是哥哥。
而小石更孩子气一些。想到什么写什么,还有好几个错别字,然后被大石改了过来。一封信涂涂抹抹好几处,安荔浓吐槽,“就不能换一张信纸......”然后,很无语的发现自己看错了,因为这信的最后一行用括号标明:看背面。
翻过背面,是卷抄过的信,没有了错别字,也没有了涂涂抹抹。
安荔浓真的哭笑不得,“节省。”
更多的是暖心,连一张信纸都舍不得浪费的石憨憨,竟然给她寄来好几毛钱。钱虽少,但情义千斤重。
安荔浓决定给石憨憨寄一叠信纸,让他们想写就写。
不过,大石小石的信让安荔浓更加坚定了让石河村的酒、酸菜、菜干走出去的决心,走出去的想法绝对是正确的。
大石小石生活在京市,都缺肉缺菜,更不要说别的地方。
把石河村的农作物送出去,送到更远,应该能成为石河村的一个发展方向,应该能带动石河村的经济发展,带来更多更好的收益。
京市宋家有两个工人,也只有两个孩子,但也要好几个月才能吃一次肉,平时蔬菜也不多,那别的人家呢?
会不会更需要菜和肉?
甚至酒?
安荔浓撑着下巴,深思,石河村不缺酒,不缺菜,但他们是不是可以在酒、酸菜、菜干上再加上一个肉?
腊肉、肉酱......那个更好?或者两个都可以增加?
腊肉保存的时间长,也方便运输......安荔浓的手在桌面上轻轻的敲,‘叮咚,叮咚’,“可以。”
安荔浓一巴掌拍在桌面上,“啊。疼。”
“呼呼。呼呼。疼死我了。”安荔浓看着发红的手心,疼得眼泪都出来了,“可以建议增加腊肉。”
肉酱也可以。
香菇肉酱、菜干肉酱,应该比酸菜更受欢迎。
但是,肉哪里来呢?
城里人吃不起肉,一是因为穷,二是因为没有票,三是因为供销社没有。而乡下......乡下可以养。
个人不能养,但村委会可以。
以村集团的名义养猪、鸡、鸭,还怕没有肉吗?还会缺肉吗?
“小荔枝,你在想什么?”安国邦的大手掌在安荔浓眼前晃了晃,“信里写什么了?”
“没什么。”安荔浓摇摇头,然后问安国邦,石河村能不能养猪养鸡?
安荔浓记得她曾经在农业博物馆里看到过‘桑基鱼塘’的介绍,听说,粤地区的很多人家是靠着‘桑基鱼塘’发展起来的。
‘桑基鱼塘’是种桑养蚕和鱼塘相结合的一种生产模式,对于72年来说,新颖又遥远。但同时也是一个机遇。
就看安国邦和石河村人敢不敢?
什么是‘桑基鱼塘’?
‘桑基鱼塘’就是在鱼塘边上、鱼塘附近种植桑树,以桑叶养蚕,用蚕沙、蚕蛹等作为鱼的饲料,然后塘泥再成为桑树的肥料,形成塘边种桑,桑叶养蚕,蚕蛹喂鱼,塘泥肥桑的环形圈。
互相利用,互相成全,以达到鱼蚕双赢的效果。
安国邦第一次听‘桑基鱼塘’的说法,“我们的鱼塘边上也种了果树啊。”在石河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小鱼塘,鱼塘边上不是种了桑树就是种了龙眼树或者杨桃树、芒果树等等。
不过,养蚕的人家不多。
养蚕不仅需要大量的精力,蚕还容易死,而且死就是一片,常常让人血本无归。慢慢的,养蚕的人家就少了。
特别是粮食紧缺的时代,蚕丝再贵也没有粮食重要。
“爸,桑不仅能养蚕,桑葚还能酿酒。”
这正好是他们需要的。
“小荔枝,你再说说,说得更详细一些。”安国邦拿出笔来,像个好学的小学生,认真又耐心。
(https://www.ddbqglxt.cc/chapter/6983_82321741.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ddbqglxt.cc。顶点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ddbqglxt.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