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 农家奋斗日常 > 第八十二章 谁的真心堪白得

第八十二章 谁的真心堪白得


  爱生欢喜,情生羁绊。

  她如何不感激肖氏和黎定山呢?

  感激却不足以一个人付出全部的真心。

  真心!

  谁的真心堪白得?

  贞娘不愿意深究这个问题,也没法深究下去。

  他们之间隔着时代的鸿沟,有着立场、伦理以及三观的不合,有着私心与情感的交织。

  真的深究下去,必将有一方退让,不用多想,退让的必然是她。

  浑身狼狈的退让,与在事情未恶化之前退让,她选择了后者。

  除了有师父清和子这个退路之外,还以为她觉得与其把精力荒废在与人争执上,不如多花费时间去另择出路。

  贞娘是不打算参与家里对柿饼后续的利益分配,却不代表她会全然放弃即将到嘴的肉。

  听了肖氏试探的问话,贞娘含糊下答道:“师父对柿饼没说什么。人常说,吃水不忘挖井人。既然做成了,师父不吭声归不吭声,我们总不能不表示。”

  太阳已经彻底下山了,室内光线更暗沉几分。

  贞娘就着灯火看到肖氏舔了下唇,却没接自己的话。

  她觑了肖氏一眼,又漫不经心地说道:“银钱这东西,多少都难说够,也不是家家足便。日后也不定只有咱一家做,这家家做,总不好逼人家给钱。师父也不是那等贪财之人。师父日后不吃荤了,豆腐肯定要常做。总是卖,总是换也不是办法,这才想弄个石磨。我寻思着,谁家要学做柿饼,就给送点豆子、粮食的。不拘多少,一二两不嫌少,四五斤不嫌多,总要大家力所能及才是。”

  肖氏听了这话,点头道:“你们师徒三人都不是种地的料。吃食确实是个问题,这事儿我跟你爹提一下。让你爹、伯他们跟村里族长、长老们说一说。”

  贞娘点了点头道:“我和师兄吃粮,您和爹说清楚是咱俩家各自出。人家供养师父是福气,白给我们吃会生怨气。”

  肖氏看了她一眼道:“是你说的这个理儿。”

  不过,她心里头有些发愁。原先贞娘在清和子处还有工钱拿,如今没了钱还要送粮食。俩小的读书,贞娘再去了她师父那边,家里又少了一个人干活,干活的就他们两口子。等自家的柿饼成饼的多,他两口子就是削尖了脑袋干也干不过人家人多的。

  村里头好些人家可都摘了柿子放在家里头,就等看她家这头茬子柿饼的出饼情况了。

  若是能叫家里这些都早点出霜,也能多赚点,谁知道这第二批就有发霉的。

  肖氏有些心不在焉。

  贞娘把粮食的事儿说了,目的也达到了。

  村里头有卖豆腐的,但是没卖腐竹、豆腐干的。

  就算有也不怕,她可以做仡佬族灰豆腐果,可以做豆腐乳,可以做豆豉,做豆酱。

  收着一秋冬的豆子,她相信只要运作得当,即便腐竹容易被人效仿去,她可以拿豆腐乳作为品牌产品。

  柿饼全部挑了一遍后,贞娘出来洗手,阿春阿秋围着她问东问西。

  他俩着实好奇她在清和子处都做了什么。

  贞娘就跟他们讲,她怎么和姚廷芳一起抓到野鸡的,但是师父不吃肉,不能杀生,又放了,倒是还有一只怀孕的兔子。

  “阿姐,带我们去看兔子,看兔子。”阿春和阿秋听说有野兔子,一直缠着她要去看。

  肖氏收好灶台,看他二人拽得贞娘东倒西歪,姐弟三个都要坐地上了,骂了他们两句,吩咐贞娘道:“你们三个在家里看门,我去你三婶家先借了她家的石磨给道长用。这新磨也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做成的。”

  贞娘应着话,笑问道:“没看到爹,爹去哪了?”

  肖氏道:“去寻你几个伯,一块儿去族长家,估计要大半夜才能回来。”

  贞娘看她解了围裙挂在灶屋门口的木撅子上,笑着进灶屋把油灯吹了,送她出了门。

  “来,跟阿姐说说,今天都干了啥?”贞娘拉着阿春和阿秋坐在院子里的长条凳上,看着月挂柳梢,漫不经心地问道。

  阿春和阿秋各自掰着手指头数了这一天都干了啥,吃了啥,跟谁玩了。

  贞娘心不在焉地听着,却也都听进去了。



  这俩小的一天都没出院子,不是吃柿子,就是帮着捡柿子,干些零零碎碎力所能及的活。

  贞娘夸了两人真能干,又循循善诱地问道:“今天爹和娘没有吵架吧?”

  阿春和阿秋在这方面都不是特别敏感的孩子,都摇头说没有。

  贞娘又问道:“今天都哪几个伯来了咱家?”

  阿春和阿秋各说了几个,有来送柿子的,有来寻黎定山说话的。

  她又重点问了几个来找他爹说话的,两小的又没听就摇了头。

  冷眼旁观看着爹娘折腾,贞娘还不至于真那么狠心。

  她也是极想家里能赚到第一桶金的。

  可若是抢得太厉害,自家挣不到钱和话语权,那不如避开别人的锋芒。

  但是,她也要明确一下族里的态度。

  若是态度还可以,那豆腐乳这些后续的事儿,她愿意和族里人一起干。若是族里太过分,她就在族里挑几家,拉着姚家一起干。

  贞娘不喜欢这种感觉,自己拿不到第一手信息,要猜测,要赌。

  真是一点儿也不痛快。

  这一夜黎定山和肖氏都回来的比较晚,三个孩子都睡得迷迷糊糊,他们两口子才回来。

  翌日一大早,黎定山背着石磨和豆子,带着贞娘、姚廷芳还有满是哈欠的阿春和阿秋去了清和子处。

  路上,黎定山把村里头的决定同贞娘和姚廷芳说了。

  清沟黎的人也不是全然没成算的。

  他们是打算柿饼先拢在村里头做个一两年,趟出路子了,再教外人。

  这个外人就是嫁村里头妇人的娘家,还有嫁出去的姑娘们。

  清和子他们师徒三人吃的粮食和用的柴有村里头合伙出,菜蔬由贞娘家和姚廷芳家出。

  等日后放开了,别村的人来学,除了清沟黎这些,就是谁家学谁家给粮食。一年不要多粮食给五斤,干柴十担。

  磨盘的话,村里打算给清和子打一大一小两个。

  另外就是两人拜师的时间要定个日子,姚廷芳家里只有寡母,他族叔前几日刚押了一车子药材去了信州,就只能黎定山出面了。

  姚廷芳见村里头安排的十分合宜,看了眼贞娘,点头道:“我叔叔不在家,都听山叔的。”

  黎定山嘿嘿一笑道:“你们俩跟着师父要好生学本领,学了本领也别忘了村里人。”

  贞娘想的最坏的局面没出现,她心里松了一口气,问道:“村里打算怎么做柿饼?”

  黎定山想了下道:“捏饼之前都在自己家,出霜就在祠堂那边。”

  她爹这么答也不算错,只是她想问的是利益分配。

  时人重视乡土和宗族,只要利益分配得当,走华西村那种模式其实很好。

  只是话事人不是自家,贞娘不免有些踌躇。


  (https://www.ddbqglxt.cc/chapter/66401_646411184.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ddbqglxt.cc。顶点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ddbqglxt.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