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归去
宋朝龙德府尹李侯令善昭禅师到承天寺当住持,连下三道命令,禅师无动于衷。李侯派使者去接,行前威吓:“如果你不能把善昭禅师带回来,就把你活活打死!”使者于是哀哀求告禅师。善昭禅师看看,不去是不行了,就考问众徒弟:“我怎么能够丢下你们,一个人去做住持呢?如果带你们去,你们又都赶不上我。”
一个徒弟上前说:“师父,我能跟您去,我一天可以走上八十里!”禅师摇摇头:“太慢了,你赶不上我。”另一个徒弟高声喊:“我去,我一天能走一百二十里路!”禅师还是摇头说:“太慢了!太慢了!”众徒弟面面相觑,纷纷猜测师父的脚程到底快到什么地步。这时有个徒弟默默站出来,叩首说:“师父走多快,我就走多快。”善昭禅师一听,微微一笑:“那好,我们走吧!”于是就一动也不动地在法座上微笑圆寂,那个弟子也恭恭敬敬地站在法座旁边立化了。
《古文观止》里有一篇陶渊明的作品《归去来辞》,可谓名垂千古。陶渊明因为不愿在官场里为五斗米折腰,兴起了“不如归去”之念。现代人在公司行号任职,或服务于公共部门,偶尔也会因为事与愿违兴起“不如归去”之感。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不受重用。有的人感觉自己怀才不遇,有志难伸,既然不能受到主管的重用,也就不愿再浪费时光岁月,便想另谋发展,所谓“此处不用人,自有用人处”。
二、不被尊重。有的人从事工作,待遇微薄可以接受,不被尊重的感觉难以忍受。所谓“士为知己者死”,人都希望受人尊重,当他感觉主管了解他、信任他、重视他,他也会鞠躬尽瘁加以回报;如果感觉不受重视,立即意兴阑珊,心灰意冷。
三、不给因缘。部属追随领导人,为其奉献心力,领导者也要给属下因缘,例如让他有进修、升迁的机会,让他对前途感到希望无穷,觉得在此服务有很多机会可以发挥所长;如果部属觉得主管不给因缘,让他看不到希望、前途在哪里,那么离职而去也是迟早的事。
四、不能适应。有的人对工作的时间、环境、性质适应不良,乃至与同事相处发生困难,又没有解决渠道,就会动起“不如归去”的念头。因此,要让人才适应环境,领导者也要让环境来适应他,彼此相互适应,就能如鱼得水、如鸟居山林。
五、不能发展。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在工作上能有所发展,能够施展抱负,大展宏图,可有一些团体机构暮气沉沉,都是一些老迈庸人居高位,让后进者觉得无所发展。韩信夜离汉营,就是因为感觉前途得不到发展,所幸萧何月下来追,让刘邦筑坛拜将,终能展其抱负。发展是生命的延伸,一般仁人义士都把事业看得比生命重要,所以让工作者找到施展抱负的舞台,自然不会有“不如归去”的举动。
六、不能生根。有的人在团体里找不到归属感,觉得自己只是一个过客,无法落地生根,不值得在此终身奉献,自然时时动念“不如归去”。无论国家或团体,经常走马换将,让工作者没有安定感,随时都做好离去的准备,如此留不住人才,国家、团体又如何能发展、兴隆呢?
·佛光菜根谭·
正念如盾牌,可以抵御强敌,保卫自身;
正见是盔甲,可以抵挡诱惑,远离三毒。
(https://www.ddbqglxt.cc/chapter/63699701_24323260.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ddbqglxt.cc。顶点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ddbqglxt.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