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 北雄 > 第1184章动兵

第1184章动兵


  大唐元贞四年三月末,大朝会。

  这是一个在大唐开国之初要重点标注的日子。

  朝会之上,中书令,开国公萧禹等人奉敕订立唐典,在这一天的大朝会之上明诏宣于众人。

  在严格意义上来讲,这是中原王朝自古以来第一部综合性的法典,只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便完成了初订。

  光从时间上来看确实有所仓促,但也可以说是应运而生。

  从汉末到前隋,各种法律条文层出不穷,改动更是无可记述,是乱世的标志性特征之一,到了前隋有所改观。

  律法的解释权渐渐归于中央。

  只是到了大业年间,再次乱相纷呈,后来又演变成了诸侯割据的局面。

  李破在晋地称王后,便开始让臣下们修订前隋律法,等他进入长安,再次令萧禹等人订立唐典。

  可以说在他的极力促成之下,唐典在短短时间之内便诞生了。

  这一天太极殿正殿之上,在近侍宦官阴阳顿挫的诵读声中,将新成之唐典展现在了朝臣面前。

  足足念了两个多时辰,颂念的宦官换了五人,朝臣们却听的聚精会神,没人敢于分神旁顾。

  所有人其实都能意识到,这是个历史性的时刻。

  没有谁会认为唐典中的条文与自己无关,就不用仔细聆听,因为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接触到唐典的全貌,也许同样是最后一次。

  唐典订立之后,会藏于观文殿中,能够查阅全本的人将屈指可数,大多数的朝臣过后只能看到关于自己政务的抄本而已。

  这里念诵的每一个条文,也许无关紧要,也许就会代表将来朝局的走向,以后若有人政见与唐典的倾向性相悖,那也就是与国策背离,结局可想而知。

  这一次的大朝会整整开了一天,除了唐典之外,还有对今年全年军政诸事的展望,恢复民生是重中之重。

  到了这一日的晚间,君臣才在饥肠辘辘中散去。

  估计到了四月初还要来上一次,到时候殿上宣布的将是一些实务了。

  比如说春耕在即,唐典即成,那么土地划分,税收等事就会加紧推行,如果地方上的官吏办事得力的话,在春耕前后就能落实下去。

  毕竟从去年开始,户部和司农寺就在为此事做着诸般准备,等的就是唐典完成的这一刻。

  而且在大唐开国之初这样一个时节,是不用怀疑官府的办事效率的,官员们比承平时节的那些人要勤快的多,大家对美好日子的向往在很大程度上会主导他们的行为。

  再比如大祭的事情也会在朝会上提出来,春天马上就要过去了,一年之计在于春,春祭往往都有祈祷上天风调雨顺的意思在里面,春耕过后你还祈祷个屁啊。

  再一个就是科举,作为写入唐典的选才制度,将在之后全面代替察举制。

  当然这不可能是绝对的,察举制度将长期存在,只不过主流风向即将改变,为此大唐也还要做出极大的努力才成。

  之外还有折冲府之类的改革举措,试行了一阵,看上去很适合刚刚经历过战乱的地方,尤其是在重新收拢府兵的方面,比前隋要轻省的多。

  而且十分重要的一点是,它有助于集权于中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前隋府兵制度的一些缺点。

  而兵部在推行折冲府制度之外,还要依照唐典来整理军制。

  种种迹象都表明大唐元贞四年又是忙碌的一年……

  ……………………

  别看大唐的君臣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可各处并不平静。

  春天里万物复苏,很多藏在角落里过冬的动物又冒了头,只三月间,各处就发生了数十起大大小小的叛乱。

  河北,山东,河南依旧是重灾区,隋末战乱对人们的影响还未曾消去。

  当年放下锄头拿起刀枪的人们或者是被时事所迫,不得不尔,可今天嘛,想让他们放下刀枪重新拿起锄头却也很难。

  过惯了有今日没明日,看上什么就拿什么的日子,很多人已无法适应田间劳作的生活。

  民心思安不假,可有些人却还想着凭“自己的努力”过上众人簇拥,鲜衣怒马的富贵日子,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呼声屡屡响起在中原大地之上。

  叛乱的规模不大,大多数也都是窦建德旧部,几乎唐军闻风而至,叛乱立平,造不成太大的影响。

  南边相比之下就很平静,南人和北人的区别在这个时候表现的很具体。

  平叛的消息传到京师,都是将军们表功的捷报,多数甚至都不会去到皇帝的案边,只在兵部便留存了下来。

  大唐的脚步略有蹒跚,却依旧坚定的向前行走着,看不出任何崩溃的迹象,其实几年下来,渐渐已经显示出了大一统的气象。

  只是得到各处人们的认同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已。

  形势还是整体向好。

  东西突厥都派遣使者来跟大唐交好就是明证……

  只不过周边的局势还不稳定。

  四月初幽州总管宇文歆的奏报到了京师,突厥东方汗阿史那多闻增兵营州,看上去是要堵住唐军北上的道路,其实谁都明白,他依旧对辽东城垂涎三尺。

  谁也不知道今年他是不是会率军攻打辽东城,从他增兵营州的迹象来看,很有这个可能。

  之外就是契丹和奚部等东北部族渐渐活跃了起来,长城之外屡现敌踪,他们应该是受到了东方汗汗帐的授意,对幽州的防卫会持续的做出试探。

  幽州有唐军数万众驻守,另外身后还有步群,尉迟偕,李年等人作为后盾,他们所率领的都是百战之军,些许试探对唐军来说并没有什么威胁。

  宇文歆上奏想要派人去见一见阿史那多闻,而他的意见依旧和之前一样,唐军不可能常年驻守于河北,需要跟突厥人打一仗,让突厥人知道些厉害,才能彻底稳定住东北边塞的局面。

  同时也能震慑住像奚部,契丹诸部等东北野人部族。

  李破思量再三,虽然心动,可最后还是准备等会盟之后再说。

  一场局部战争对大唐是有益的,但不能演变成和突厥人的全面战争,那对大家都没有好处。

  所以在会盟上许能取得突厥可汗阿史那杨环的谅解?就像当年对阿史那埃利佛一击致命那般……

  大唐和突厥是好邻居,替对方修剪一下枝叶应该能得到宽容,并懂得变通的突厥可汗的同意吧?

  看来今年得多派些使者去突厥,除了能够尽力影响一下突厥贵族之外,还得弄清楚突厥国中的局势,看一看东西两个可汗在突厥王庭中的评价。

  和中原朝中的情形其实差不多,在大家众口一词都在说一个人的好话的时候,那个人也就快要倒霉了。

  另外宇文歆想要派人去跟阿史那多闻说话的事情被李破当即否决,边塞守臣派遣使者去外面算怎么回事?这个先例不能开。

  此事让李破想起了大利城的那位突厥大逻便阿史那罗恒,那人就曾经派人来晋阳跟自己说话,不臣之心昭然若揭。

  最后他还是听取了杨恭仁的建议,不曾搭理对方,现在看来显然是明智之举,将定襄郡作为大唐和突厥的缓冲地带很合适。

  他在心里先就给宇文歆记上了一笔,这厮功劳不小,但向来不怎么老实,贼头贼脑的隔一段时间就能整出点幺蛾子出来。

  ………………

  东北方向的阿史那多闻正在搞小动作,在岭南之地,李道宗却已经开始了他的征服之旅。

  三月末,他以林邑国主范梵志挑唆日南,九真两郡官吏叛反,之后又收容大唐叛臣,屡屡讨要不曾归还为由,以阚陵为副将,起兵伐林邑。

  李道宗以部将邱举率一千五百兵出越棠,自己则和阚陵一起率军乘船沿岸而行,在比景登陆林邑。

  四月初的时候,李道宗率军大败林邑守军,登陆成功。

  不久之后汇合了邱举过江再次击溃林邑守军。

  林邑连连战败,终于拿出了压箱底的本事,也是看到了战机,想要在闍黎江以南消灭唐军。

  于是林邑国主范梵志亲自率万余众,并以象兵为先导,第一次主动向唐军发起了进攻。

  唐军已然有备,军中弓弩极多,当看到象兵隆隆而来的时候,唐军立即分成数股,一边做撤军状,一边向象兵攒射。

  驾驭大象的象兵纷纷被射死,大象也在吃痛之中四处乱窜,两家士卒一下都傻了眼,唐军是掉头就跑,林邑大军在大象肆虐之下也是心胆俱裂,纷纷逃窜而去。

  这一仗弄的大家都是灰头土脸,心有余悸。

  不说林邑那边怎么样,反正李道宗和阚陵都被吓的够呛,他们头一次见到如此庞大的生物,发起疯来简直无可阻挡,跑的慢些的唐军士卒立即被疯狂的大象不是踩成肉泥,就是被撞击的筋骨俱碎而亡。

  真真是见了鬼了。

  当然了,这并不能阻挡唐军进军的脚步,范梵志收拢士卒又和唐军战了一场,这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https://www.ddbqglxt.cc/chapter/614_686721102.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ddbqglxt.cc。顶点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ddbqglxt.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