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八六章 文化侵袭
看着刘瑾走后,朱厚照开始思索究竟应该怎么对付鞑靼人,通过种植土豆让广袤无垠的大漠长出植物,然后积攒人口,建立军囤,再吸引文武百官对大漠的兴趣,让他们主动挑起事端甚至是主动要求发兵进攻鞑靼,这只是第一步。
但就算自己的“荒漠种植计划”成功了,也只是对鞑靼人的生存资料侵占,要想亡其国,灭其种,还得用自己当初对交趾人民的那一套,暂且不说要不要再煞有介事地弄出一个“后元帝”来,这行汉字,说汉话,习汉礼的步骤是万万不可以省略的。
想要达成这个目的并不难,即使这是赤果果的阳谋,但只要运用得恰到好处,朱厚照依旧可以保证,这群鞑靼人自然会像前几天自己二桃花三士的时候,那群大臣一个个心甘情愿往下跳的。
归根结底,还是要抓住人心罢了,而最根本的人心是什么,万变不离其宗,依旧是利益,
对利益的不便追求,永远都是人性的本能,因为在人进化的那一刻起,就决定了优胜劣汰,就注定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而只有能够获得利益的人,才能获得更多的生存资源,让自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不断延续下去,才能成为大自然眼中的适者。
同样的,对鞑靼人来说,利益就是吃汉人们特有的白米饭,和只有大汗和贵族们才能喝的茶叶,用汉人们精美的瓷器,实用无比的锅碗瓢盆,住汉人们那样冬暖夏凉的房屋。
而不是整天吃牛肉羊肉,吃的就是想上厕所也是有心无力,不是整天因为一点盐巴而与邻居大打出手,不是要厚着脸皮去跟别人借铁锅烹饪,更不是成日住在蒙古包之中,风沙来了跟着跑,大雨滂沱就跟着变成落汤鸡。
如果有的选择,想必这个世界上所有的游牧民族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成为农耕民族,如果有的选择,谁又愿意整日流离失所,奔波劳碌呢。
对于“家”的概念,所有的种族,所有的文化都是一样的。家就是一个给自己安稳的地方,是自己最为宁静,最为放心的避风港,是自己死也要回去落叶归根的地方。
朱厚照可以保证,每一个鞑靼人,包括他们的鞑靼贵族,甚至是像小王子那样的顶级大汗,内心里都有过上汉人生活的想法和愿景。
他们都想让自己有丝绸做的衣服穿,让自己有香喷喷的白米饭吃,让自己的后代可以像汉人的孩子一样读圣贤之书,让他们明白事理,让他们有自己的统治观念,实现整个民族的振兴。
只是想归想,他们不愿意,也不敢接受汉人的文化,所以对于一切可能将他们汉化的东西,鞑靼统治阶级都是严格禁止出现在自己的地盘的。
这群人就是一方面不让下头的百姓学习汉人的优秀文化,一面自己又想方设法聘请汉人老师来教到自己,拼了命的学习汉人的知识,以通过自己的文化优越性来统治下面的阶级。
没错,就是这么矛盾,一边拒绝,一边恐惧,一边又难以抵挡住汉人文化无比的优越性和先进性,只能关起门来偷偷学习。
实际上,蒙元时期,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也考虑过这个问题,最后还是迫不得已的向汉人的优秀文化低了头,无奈之下只能继续沿用汉人的旧制来统治国家。
可自己对于这些统治的手段和机构的运转又是一知半解,又只能继续一步步妥协,聘请任用汉人的官员为官,帮助自己治理国家,让汉族文化,汉族文字,汉族语言继续在中原大地上大行其道。
这就是文化的力量,至高无上的力量,无论你的蒙古铁骑多强大,你的弓马娴熟多至高无上,你都得乖乖地拜倒在文化的铁拳之下。
偏偏最让你气愤的是,文化这种虚无缥缈的玩意儿,你打也打不到,灭也灭不了,纵使是秦始皇当年为了统一而狠心实行的焚书坑儒也是不能让其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唯一让其断绝的方法就是创造出一个更为优越,更为先进的文化体系,来取代它,来让人们主动接受新文化并且忘却它。
可是,就凭着你们这群“蛮夷”的脑子,凭着你们就知道放牛放羊,连铁器都造不出来的科学技术,还想要弄出属于自己的文化理论体系来,这不是说笑吗?
所以,朱厚照的自信和底气所在就在于自己的文化优越性,至高无上的优越性,无可取代的优越性!
说实话,虽然自己是打心底里讨厌这群读书人,不过对于他们,或者是对于他们手中用来武装自己的文化,还有那些一步步构造出文化理论体系的圣人先驱来说,朱厚照还是万分敬佩的。
无论是孔子告诉你的“有教无类”,“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还是孟子告诉你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钟鸣鼎食,于我何加焉”,还有老子告诉你的“大道至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这些东西毫无疑问,都是整个人类社会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确实可以给人力量,可以振奋人心,可以引人向善,可以富国强兵。
当然,也可以化为自己手中的无上利器,可以让自己无往而不利,可以让自己的敌人国破家亡,堕入万丈深渊!
朱厚照已经想清楚了,自己想要造成文化输出很简单,打包一下,让鞑靼人放松警惕,潜移默化中接受便是。
另外,在包装一下,将利益输出和文化输出互相捆绑起来,学汉人优秀文化,享受汉人宝贵资源,体验汉人美好生活。
等土豆开始在大漠之中生根发芽,等自己的子民开始在大漠之中安家落户,等大漠深处有了商贾,有了经济繁荣,有了工作岗位的时候,自己就可以开始雇佣鞑靼人来大明提供的岗位工作了。
到时候来了就包吃包住,让你被汉人的优越生活给一步一步腐蚀,到时候如果你离职了,回到大漠之中,在过上每天放牛放羊,还吃不饱吃不好穿不好的生活,你自然就会想念在汉人聚落里美好的生活了。
而你要想到汉人的岗位上工作,你就必须会说汉话,大不了自己再从内帑拿出几十万两银子来,给出高额的薪酬来吸引你,留住你。
到时候你工作稳定了,生活美好了,有妻子孩子的是不是要把他们给接过来,没孩子的是不是要生孩子?没老婆的是不是要娶老婆?
等在汉人的生活里安家落户了,是不是要给自己的孩子考虑一下,是不是要送他们去读书,去学知识,去明事理,去出人头地。
你想读书,很简单,大明最不缺的就是读书人,更不缺的就是落榜的,没有官去做的读书人。
这就好办了,自己是天子,天子就是任性,自己到时候出个政策,下一道圣旨便是,就直接说只要愿意到大漠之中“支教”三年的读书人,回来以后一律赐给同进士出身的殊荣。
朱厚照相信,只要这道旨意一出,必定会有数不清的落榜举子只身前往,只为了得到那个“同进士出身”的无上殊荣,改变一下自己的阶级性质,再改变一下自己整个家族的身家性命。
有了老师,有了父母,可怜天下父母心,无论是鞑靼人还是汉人,天底下的父母必定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希望自己的孩子明事理有知识。
所以说,只要汉人的学校在大漠之中开设起来,必定会有无数的鞑靼人将自己的孩子送进去读书。
一代人,两代人,三代人,代代人之后,鞑靼人还会存在吗?鞑靼的传统文化还会存在吗?到时候的鞑靼人,还会知道自己的祖先是怎样的弯弓射大雕吗?
恐怕会变得和汉人的孩子一摸一样,只知道孔圣人,只知道礼义廉耻,知道君君臣臣,知道天地君师亲了。
等时机成熟以后,自己还可以力排众议,宣布鞑靼人的后代一样可以参与科举考试,只要他有那个本事考中,那么一样可以和汉人的考生一般,在大明朝做官,甚至是做大官。
外国人尚且已经可以在自己的大明安家落户,为大明的发展和繁荣作出贡献,鞑靼人读了汉人的书参加一下科举考试又怎么了?
只要给了他们希望,给了他们出头的道路,这群鞑靼人就会卯足了力气,拼命读书,拼命学习我们汉人的文化知识,就为了能够做汉人的大官,威风凛凛。
只要有鞑靼人到大明做了官,这样的意义无异于千金买骨,到时候必定会有更多的人想到大明来,有了鞑靼人构成的士绅阶级和利益群体,必定还会吸纳更多的鞑靼人前来投奔,他们的亲族,他们的好友,他们的家人,他们的门生故吏,都将被吸引过来,到时候鞑靼民族的优秀人才都来了大明,鞑靼人还怎么发展?还拿什么与自己斗?
一夜未眠,豹房的案头上,已经密密麻麻的堆满了朱厚照对鞑靼人的反制措施,一个直接亡其国,灭其种的阴狠措施。
……未完待续
(https://www.ddbqglxt.cc/chapter/60847391_525963173.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ddbqglxt.cc。顶点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ddbqglxt.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