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汉画像石之旅
有些旅程,与我的爱好有关,喜欢艺术品收藏与鉴赏,自然会为了一件宋代钧窑瓷器,一块汉代玉石,一幅明代书画而启程,只为一睹它历经千年的真容。
因为年代久远,汉代留给我们不多的历史遗存,而这些遗存,也只能在某些古都才能一窥容颜。我向来喜欢年代遥远的东西,触摸或者近距离看到这些器物,你会心潮彭拜,会由衷的与古人对话,古拙中带着幽远的气息。
如果说汉代哪一样留存至今的器物,最能解读那个年代的社会群像,我首推汉画像石。而我国汉画像石分布主要集中在河南,山东,苏北,皖北等地区,而徐州的汉画像石艺术馆并不远,而且种类也比较多。
说走就走,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是长时间对一个地方的向往而促成的。徐州的汉画像石坐落在风景秀丽的云龙区,走入馆内,仿佛坠入了大汉的世界,林林总总的敦厚的石头阵容,让人叹为观止,这些来自地下的石头,曾经陪伴着墓主人度过了千年春秋,石头上面刻画的内容,大都与墓主人生前的生活有关,刻画的线条,于今天审美来说粗拙了许多,但那恰恰是古人的手笔,每一条线条都浸润了古人的审美与那个年代的风格。
汉画像石,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石壁上的装饰刻画,神秘悠远,从汉代画像石里,我们可以探知那时的先民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精神信仰等。触摸这些两千年的石块,如同触摸到了汉代的一段历史,一部刻在石头上的汉代史。
汉画像石刻画的题材多数为车马出行,舞乐杂技,六博对弈,迎宾待客,宴饮,钟鸣鼎食,男耕女织等。而首先进入我视线的是车马出行图,这是汉代最常用的雕刻图案。凝视着眼前的这幅车马出行图,彷如看到了汉人坐着自家的马车,羽扇纶巾,从容淡定的踏上马车,而马车则长嘶一生,扬长而去。而另外一种祥瑞也是汉代人喜欢描述的图案,汉代人将想象中的瑞兽珍禽被视为引领升天的吉祥物。
有一组名为“庖厨迎宾”的画像石吸引了我,那么的生动与鲜活,是汉代人的日常。画像石分为三层,第一层是一人在案上切肉,一人在炉子上“炙”肉,汉代人将今天的烤肉称作为“炙”,炉子上吊挂着待烤的食物。第二层刻画着摆放着的酒器,炉灶和担水的场景。第三层是迎宾的场面。
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了如今的徐州,民间美食还是喜欢烤肉,曾经到过一家火锅店,那对长箸很有汉韵,这不就是两千年前,汉人吃饭时用的筷子吗?长长的能够夹起对面的肉食。原来,很多习俗是可以跨越二千年而保留的。
一块画像石上的画面,再次让我吸睛。两人分坐在亭子两侧正在玩一种棋子,那叫“六博”棋,是汉代最为流行的棋子,双方各持六个棋子行棋,亭子左侧有一儿童坐在杌子上逗着牛玩呢。
有一块竖直形的画像石上,刻画的是当时社会流行的一种舞蹈“建鼓舞”。这种舞蹈最早是楚国的舞蹈,楚国诗人屈原在《九歌》中记载:扬袍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画像石上鼓在中央,两位妙龄女子手持“桴”,各立鼓的两侧,一边击鼓一边起舞,姿态迥异,时而奔放,时而舒展。而“桴”就是击鼓棒。
我仿佛听到了阵阵鼓声,和那对翩然起舞的女子,她们衣带飘飘,笑若桃花.....正在此时,耳旁有位女士对我说:“小姐,我们就要关门了,请尽快参观。”
我点了点头,看了看表,有些依依不舍,又看了看画像石上那些抚琴者,纺车,这里活脱就是一个汉代社会的缩影。
步出了门外,我有些感慨,汉代人对待死亡却比现代人更为豁达,在这些画像石上面,看不到画有一丝悲悲凄凄的东西,却处处充盈着生命的乐观与对未来的期待。
我是画像石艺术馆的最后一位客人,看着徐徐关上的大门,我心里说了句:see you !
(https://www.ddbqglxt.cc/chapter/60448_462330317.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ddbqglxt.cc。顶点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ddbqglxt.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