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是一种常态
今天我们来聊点知识之外的部分,说说题目中的这两个字「孤独」。
这也是有志于体验996福报的人一定要经历的一个过程,习惯独处,学会去应对孤独。
先来说我的故事。
我的中学有一个“精英班”的设计。
本来学校是打算把全年级1700人里学习成绩最好的那一批学生单独抽出来,组成一个班。但因为教育局出了文件,明令禁止,就变成了把这批人分散在各个班里,但是每周的自习时间,会把这些人从各自的班里叫出来,集中去报告厅上几个小时课。
我们不是衡水那种一心抓成绩的学校,所以这课的功利性很差,基本是以启发思维,鼓励学生表达与思考为目的的。所以一共只上2门课,数学和语文。
数学讲的都是奥数题,和中考毫不相关,但是对思维的训练是有帮助的。讲课的是个老头,一道几何题,会给出3-5种辅助线的画法。
语文,前期是一个女老师,后期因为怀孕,换了一个男老师来讲。
女老师给我们过了一遍论语和孟子全文,讲杨绛的《老王》《我们仨》,讲特殊年代和伤痕文学,讲诗歌和散文,还有北岛和顾城。
男老师讲莎士比亚的悲喜剧,《哈姆雷特》《仲夏夜之梦》,我们当时还背诵了生存还是毁灭的那一段。他讲荒诞派的戏剧《等待戈多》,讲《水浒传》,把吴用叫做小学民办教师。有时候掏出一份报纸,读上面的新闻,问我们怎们看,又讲他自己的想法,我也是那个时候开始有意识地关注书本之外的东西,也是那个时候知道老大哥和中国边界的矛盾。
这些东西,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重塑世界观的东西。然后,他的眼睛里就不再只是书本和学校生活,他会想要走得更远,从这个角度来说,精英班虽然没有提高我高考的分数,但无疑是极为成功的。
孤独,从不合群开始
紧接着,孤独就出现了。
孤独来自于哪里?来自于不被理解,来自于不合群。
一个人如果接受的教育和周围人一样,所处的环境和周围人一样,投入时间的事情也没有什么差别,那除非基因特殊,父母特殊,不然,这个人其实和周围人是没有什么差别的:一样喜欢玩游戏,一样喜欢电视剧,一样的审美和价值观,一样的思想深度和决策水平。
这个时候,你会觉得在所处的环境里如鱼得水,大家都差不多,很容易相处得来。但,如果这个人家境/教育极好或极差,如果这个人像我这样被改变,如果ta有自己钟爱的事情,那他一定会在某些地方表现出不同,并且随者年岁增长,变得越来越不同,离那个平均人越来越远,颖脫于环境。
这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人决定更像别人,还是更像自己的过程。
与自己相处
初三的时候,我开始看网络小说,400万字一本,看了几十本,其他零零散散,把当时的起点看了个遍。然后,我开始喜欢古文,喜欢阅读,开始在物理课手抄《世纪》和《古文观止》。
接着是高中然后是大学,因为之前花在理科的时间太少,高考成绩平平,调剂到了化学工程学院。我开始喜欢商业,喜欢互联网,喜欢关注和学分绩无关的东西。我一个人住,有一搭没一搭的上着课,业余的时间做自己的事。
这当然和学院的培养方案背道而驰,和强调学分绩的学生理念背道而驰,和老老实实干自己本专业的学校风气背道而驰。
然后是工作。我都不需要刻意特立独行,只需要坚持做自己,就会显得格格不入了。我仍然一个人住,仍然不参与骂领导骂公司骂加班的讨论,不关心电视剧游戏和生孩子。闲暇时间就自闭,学自己想学的,不参与任何集体活动。
从始至终,我和身边环境的关系都是亲切的而不亲密的疏远。
我一个人,花了大量的时间陪伴自己。每个独处对我而言都是狂欢,我很幸福,并且打算一直这样幸福下去。
这期间,大部分时候我都是在独处,大部分时候我都不会被理解,大部分时候我并没有一个人可以说说话。
这是代价。
当然去年,我找到了网络平台这样一个表达自我的方式,得到了一批听我讲相声的观众,极大程度的消解了我的孤独。
这是我的幸运,谢谢大家。
寂寞与孤独
故事说完了,接下来是硬一点的内容。
我们先来区分两个概念——寂寞与孤独。
寂寞是什么?寂寞是一个人待不住,无法长时间独处,非要有一个陪伴(猫狗/人/电视剧)。
孤独是什么?孤独是可以独处,但是没有人「懂我」,是找不到一个人可以去分享自己的感受与思考,缺少一个交流的对象。
孤独的人,可以有发小,有同事,有同学,有合作伙伴,但是,却没有人可以精神交流,可以在没有利益的捆绑下继续谈天说地。这叫孤独。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现在说的「孤独经济」,大部分全都是「寂寞经济」——宠物,二次元,各类偶像,其实只是一种单方面的陪伴。而想要缓解孤独,是找到一个交流的对象,这种交流是双向的,你在说,ta也在说,是有反馈的。
刘震云有一部小说,叫《一句顶一万句》讲的就是这个事:一个人要找到一个能「交心」的人,一个能「说得上话」的人,需要奔走千里。而和这样的人聊天,一句,就顶的上和其他人的一万句。
像别人,还是像自己?
基因决定了人从众的本性,或者说,从众是自然而然的;不从众,执意远离的动作,是需要付出辛苦的。
一个电竞职业选手,在没有经受专业训练之前,最开始也是和同学们一起玩的。
但是,问题随之出现了:职业选手的段位是王者,大部分同学的段位是白银,大家玩不到一块去。
那这个时候,如果他为了合群,强行去和低水平的同学一起玩,他就永远走不到职业的高度。
而如果,他只和高水平的对手匹配,他当然会变强,但是却会和原来一起玩的同学渐行渐远。
他要离群。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8人寝室,7个人打游戏,如果剩下的那个人要学习,ta就无法合群。
集体聚餐,吃饭唱K,同事八卦抱怨,如果剩下的那个人不喝不抽,不喜欢这类娱乐,不愿意抱怨、不愿意看电视剧,ta就要离群。
一个人,不管因为什么原因,当ta和周围环境不一致时,都要面临两个选择——
A.自己退一步,牺牲自己的某些棱角和特殊,融入这个集体。
B.一步不退,抗拒着周围环境的侵蚀,选择不被改变,选择一个人独行,去追寻更适合自己的环境。
没有人是绝对的,没有人会永远选A或者永远选B,但是这有一个比例。
选A的比例高,久而久之,这个人就会变得越来越融入。他很少孤独,他和周围环境相处的愉快。但同样,融入就意味着同化,意味着丧失信息量。
选B的比例高,久而久之,这个人就越来越不合群。ta会被疏远,遍寻周围,心事无人说。但优势在于,他得以节省许多时间,投入到自己所爱的事情上。
这两种选择没有高下,这一个价值观的题目,你的选择,决定了你成为谁,你去到哪里。
正态曲线
我们还是拿比例说事。
什么叫普通人,普通人就是正态分布的中间这一段。
而我们从小的教育,我们社会的风向鼓励的是什么?
是好大学,好工作,高收入,高社会地位,是艰苦奋斗,是追求卓越。
这些好的东西,比例是多少?
最起码是10%,基本上都是1%甚至是0.01%。这其实是,我们从小到大的教育,都鼓励你不要普通,不要做大多数,不要成为50%。
因为特殊,所以孤独
什么样的人不容易孤独?
越平均的人越不容易孤独。因为他是大众,而大众的人数最多,ta的想法很普遍,ta的诉求也很常见,也很容易被满足。
什么样的人容易孤独?
不平均的人,正态曲线两边的人。这样的人有追求,甚至是比较极端的追求,ta们的想法很多元,ta们的要求很复杂,ta们很不容易被理解。ta们有个性,但个性恰恰是孤独这条路上的障碍,这意味着不容易被理解。
一句顶一万句
我个人是选择了B选项的。
这不构成一种推荐。
只是从我个人而言,独处所能带来的自在,那种思想上的开阔,那种沉浸于自己世界的喜悦,那种砸下大把时间浇灌爱好的幸福,远胜于孤独的苦楚。
也许,人不断往前走,进入更好更适合自己的圈子,可以缓解孤独。也许,我们能在不断提高自己的过程中找到一个「一句顶一万句」的人。
也许,终其一生,我们也找不到这样一个存在,而是不得不在岁月里「忍耐」。
这和真爱一样,是一个概率问题。
得之我幸,不得也可以接受,毕竟大概率就是没有。我们不能总把自己代入成主角。
当然,在没有的时候,仍然是两个选择:将就/不将就。
(https://www.ddbqglxt.cc/chapter/56983002_74018426.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ddbqglxt.cc。顶点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ddbqglxt.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