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四道援江
秦琼正史上是贞观十二年(638)去世的,如今是承明四年(644)年,他多活了六年。李承乾的缅怀诗句,其中的‘师宝’指的就是秦琼,秦琼字‘书宝’。在古代,对于老师的称呼很多,夫子、先生、师傅、师父、山长、教谕、 讲郎、学博、助教、教授、 宗师、师保、西席、师长等。秦琼虽然没有和李靖一样作为东宫三太,但他本质上还是干着东宫太保的事情的。所以,以太保来称谓并不唐突。
李承乾追封秦琼为‘太保’,追赠‘徐州都督’,改封为‘胡国公’,随葬昭陵。
承明四年入冬前夕,李德志也从塞外返回了。如之前说的,李愔送了他五匹上等小马驹,红黑白棕俱全。随他一同返回大唐的,还有善德女王金德曼。她不是闲得慌,而是知道时候到了,该来长安和李承乾、郑丽婉摊牌了。
得知李德志回来的消息后,二凤亲自出马,半道就把李德志给劫走了,带去了大安宫。郑丽婉则是带着善德女王,去了立政殿。
“你把云琅教育的很好,朕自愧不如。”
“本宫终究差了他不少,教导不出另一个他。”
善德女王笑了笑:“没必要这么较真,如果再有一个他,这人世间两三代人都无法消停了。”
郑丽婉喜欢李德志,更多的是从李德志身上看到了过去的李承乾。郑丽婉想要的是把李德志教育成另一个李承乾,但很遗憾,李承乾是无法复制的。世上只有一个李承乾,命运之中也只有一个北方黑帝,历史当中也只有一个宗龙。
“其实,朕也有一个疑惑。”
“说来听听。”
“他在意云琅,却不希望云琅成为下一个自己。”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哪怕是他,面对身上流淌着和他一致血脉的云琅,也终究做不到忘情。活成他那样,对云琅而言并非好事。他从一名父亲的身份出发,也始终有那私心。”
“原来如此。”
李承乾为李德志筹划的未来条件,的确太好了。如之前善德女王说的,无论李德志想要如何,他都一辈子衣食无忧、荣华富贵常伴。如果他将来懈怠了,想要舒服的享受余生,新罗和大唐都说不了什么。如果他想要一展宏图,新罗这个三百余万人口的小国,也能做出一番起色,更甚者还有新罗西南的倭国。
李承乾为李德志准备的道路和未来,就两条,而每一条都保证了他余生荣华富贵。要么做一个太平之世的守城之君,要么做一个满怀斗志的中兴之主。郑丽婉的教育,就是中兴之主的铺垫。
李承乾活的并不轻松,一路上艰难险阻不少。外人看起来,李承乾从少年得名以来,顺风顺水,宛若当代龙傲天主角一般,秒天秒地秒空气。可谁知道他的成就背后,是多少汗水和艰辛?战场上的意气风发、军功赫赫、威震四海、骁勇善战,都是少年时期一滴滴汗水和磨砺积累出来的,战场上的殊死搏斗博来的。
当爹的不希望自己的儿子活得太累,但大唐又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李承乾选择将李德志送去新罗,而非留在大唐。新罗,至少不会出现兄弟阋墙、手足相残,乃至还有大唐血脉的震慑保李德志一生平安,并不是难事。
郑丽婉和金德曼在立政殿好吃好喝,而李承乾则是在两仪殿听取御史台官员汇报有关江南道的情况。
“陛下,根据江南道督查院的详述,臣等的走访证实,江南道的发展出现了人力成本过高的情况。”
李承乾看着手中的奏折,一页一页的翻着,其中详细叙述了江南道如今的情况,乃至还有下辖州府的劳动力短缺。而原因,很简单。自古江南出富翁!鱼米之乡,富庶之地,自然人杰地灵,而且江南道依靠长江的海运贸易,愣是思虑出了以商贸为主调的发展道路。
江南道在短短的四年之内,市场产值直接飙升到了九百二十四万有余。要知道,哪怕是从贞观李承乾就给予照顾的陇右道和河北道,如今的两地市场总值也才分别八百五十九万、七百二十三万。其余地区,基本上如今也才堪堪借助一片空白的上升期,突破两百万门槛,剑南道更是去年年底也才突破一百五十多万。
李承乾放下奏折,敲着桌子思考如何解决。你要说从其余道迁移人口,那是不切实际的,拆东墙补西墙罢了。治标不治本,甚至还容易引发更多问题。江南道有太多百姓,成功借助海运贸易的政策红利,完成了阶级升级。
就一个江南道,人口两百二十四万不到,从商之人愣是高达一百二十万有余!很多都是小商人,生意规模不大,但奈何近几年大唐推行市场经济发展基调,被越来越多的人抓住了机遇。加上大唐如今农业产出丰厚,国内大家都不愁吃喝,自然开始想着积蓄财富,提高自己目前的社会阶级和财富地位了。
李承乾拿过一旁笔架上的毛笔,摊开纸张开始书写方案...大唐还不到可以允许一个道全部从商的时候,没有现代化工业经济打底,长久下去必然遭受反噬,那时候几乎是整个大唐都要给江南道兜底!因此,这种情况,必须遏制!
至于所谓的让一个地方先富裕起来,带动其余地方富裕。那是美好的幻想罢了,李承乾从来不把这句话放在脑子里。撇开人性谈合作,简直比大唐对塞外的方略还TM恶毒!
李承乾写写停停,花费了两个时辰,一直坐在那里,很多时候写两下就是停住半炷香之久。
“把这传达给三省,让他们议一议。”
“奴婢遵旨!”
李承乾掐了掐眉心,起身到殿外去晒太阳了。不当皇帝不知道,当了皇帝才知道。皇帝这职业,真不是普通人能当的!特别是要管事的那种,最TM难当!
李承乾的方案很简单,首先是要解决江南道劳动力不足的问题,避免影响到江南道当地的基建发展。因此,李承乾给的法子很粗暴,从江南道周边的淮南道、山南道、剑南道、岭南道四个地区,由四个道府组织当地的多余劳动力,送去江南道支援,俗称‘四道援江’。四个地区暂时的借调人力帮助江南道推进建设和发展,但人口依旧是各自地区的。
这些外来务工者,在江南道获取财富,之后带回各自的家乡。他们在家乡消费产生的交易,被地方抽取税收,之后作为特款资助,援助江南道地方财政。这是一个闭环的逻辑,所以才叫四道援江。
其次,抑制江南道的小商人贸易。小商人走商就是做一些小买卖,体量小,造成的商品流动量也小。和大商贾比起来,吃亏很多。大商贾可以一次性购入十万、百万级别的货物,一瞬间把地方市场的相关商品价格给打下来,维持住平衡。小商人,容错代价巨大,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他手里的囤积货物就会不值钱,直接爆仓,很有可能还保不住成本。
这样一个思路来看,想要压一压江南道的小商人们,就很简单了。南北市监总局开始抓一抓各地市场情况,第一时间让大商贾们获取先机。因为小商人是没有加盟市监局的,自然得不到一手消息。不出个一年半载,江南道很多小商人,就要亏得血本一空!
虽然残忍,但这才能给他们一个血淋淋的教训。到时候,配合一下江南道的人力价值和务工市场的宣传,停一停‘四道援江’的政策,就能重新激活江南道的劳动力了。说白了,就是一个刹车和转回正轨的节奏,朝廷下场干预,不让江南道的地方百姓,盲目且滞后的影响江南道发展!
也因此,江南道申请的这笔财政补助,李承乾还是批准了。因为,他的补救方案,需要时间踌躇,没法立刻落实。在这段时间内,总不能把江南道给停了吧?
大唐如今的行政效率算高的了,秋季中旬递交的申请,李承乾派人去查证调查后,冬季前夕就批复了,乃至方案也同时下达,开始谋划了。最迟,明年就能完善方案,落实下去了。
江南道的问题出现了,之前郑丽婉和三省与市产监商讨的遏制新生人口的政策,也开始进入尾声了。借由西域,直接把国内的粮价拉起来!没错,拉起来!
李承乾处理完了江南道的糟心事,这份奏案他还要过目和了解,毕竟涉及全国整改,必须让他拿主意,不然三省不敢落实和下达。这尼玛,除却李承乾这个皇帝能背的住这个锅外,谁TM背的住?!
李承乾看着奏案里的方案,目前新增人口最多的毫无疑问是陇右道和河北道以及关内道,三省经过调查和考核后,认为把陇右道粮价提高到八钱一斗、把河北道粮价提高到七钱一斗、把关内道粮价提高到十一钱一斗,持续三年以观后效。除却粮价,还有柴米油盐、布匹衣物等物价,也给逐步提高一些,适当的让三地百姓生活开支提高一些,压一压新生人口。
而提高物价的方式,最根本的就是把市场里的商品拉走!没错,就这么简单,不存在什么很复杂的操作。少看点所谓的阴谋诡计、两面三刀电视剧,现实里没这么麻烦和离谱玄乎。
这个方案的确可行,因为大唐如今只开放各个道内百姓自由迁移,但依旧禁止各道之间百姓的自由迁移。而且,大唐拥有市监局的存在,可以更好地控制市场。
李承乾看着这份奏案,眉头直接拧成川字。这个问题的确不好搞,因为一个不好就是百姓生活质量下滑,但至少饿不死人。但,关内道是一个问题,因为关内道还囊括了经济圈!这就很难搞了,经济圈是朝廷和中央的主要直辖地区,一旦搞这个,财政搞不好会缩水,动摇经济圈内的产业,引发经济圈产业大萧条。
没错,李承乾他看到的问题比较全面,大小细节都要考虑到。不单单是看到了三个道的问题,还看到了朝廷中央的问题。所以,李承乾才会把眉头皱的这么紧。
“见过太上皇!见过皇长子殿下!——————”
李承乾正思索呢,二凤带着李德志闪亮登场!李承乾抬起头,看向二凤和李德志爷孙俩。
二凤打趣道:“咋的了?眉头皱的跟蛆一样。”
“...新增人口的抑制政策,有些麻烦了。”
“新增人口?怎么说?”
“太多了。”
“啊?人口增长太多不挺好的吗?”
二凤的这个问题,和李道宗当初的那个疑惑是一个意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李承乾没有闲心给二凤解答和说明。他皱着眉头,看着手里的奏折,思索寻找解决的途径。既能够压制三地的生育高潮,还能保护中央朝廷所在的经济圈不受影响。
李承乾烦躁的合上奏案,掐着眉心:“皇后呢?”
长孙宝庆:“回禀陛下,皇后娘娘在立政殿,为王妃娘娘接风洗尘。”
李承乾:“让皇后过来一趟吧,商量一下看看有没有什么新的法子。”
长孙宝庆:“奴婢遵旨。”
李承乾越看手里的奏案,越觉得烦心,索性直接把奏案扔在地上,不断的揉着额头。
(https://www.ddbqglxt.cc/chapter/56097998_20201857.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ddbqglxt.cc。顶点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ddbqglxt.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