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 隆万盛世 > 第659章 658退意

第659章 658退意


黑幕笼罩下的四九城,此时街市上依旧热闹繁华。

        所谓四九城,其实是朱棣迁都时京城的格局,也就是皇城四门和内城九门。

        但是在嘉靖朝扩建了部份外城,又新建七门。

        但是,在老百姓眼里,北京城依旧是四九城。

        众所周知,古代中国一直有“夜禁”的传统。

        每到黄昏,城门闭锁,各坊市也封闭起来,如无要事不得在街上行走,否则称为“犯夜”,要予以处罚。

        但是鲜有人知,实际上古代很早的时候,一些大城里就开始形成夜市。

        夜市,顾名思义,就是在夜间做生意的市场。

        最早明确记载夜市的文献,是两汉之际著名思想家桓谭的《新论》,他在其中的《离世第十一》中这样描写:“扶风漆县之邠亭……其民友会日,以相与夜市……”

        这里的“夜市”就是指夜间集市。

        到唐朝中晚期,对夜市的记载就很明确了。

        比如,诗人王建就曾在诗中描写过:“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

        唐时,居民区与商业区严格分隔,“里”“坊”(居民区)和“市”(市场、商业区)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

        “里”“坊”内不准交易买卖;“市”内可进行买卖交易,但有严格的开市、闭市制度。

        夜市的真正开放、形成规模是在宋代。

        宋朝首先破除了坊市制,坊市合一,如今天的一些小超市、小门市,前边卖货,后边居家或生产。

        宋朝政府为了繁荣市场、增加税收,鼓励百姓从事商业活动,把夜市时间延长至三更,到五更时又可以开早市了。

        夜市未了,早市开场,间有“鬼市”,甚至还有“跳蚤市场”,这些都为夜市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之后的元朝国祚较短,加之海禁锁国,宵禁制度重新实行,夜市受到极大抑制,趋近于无。

        明朝初期,国家新立,依旧仿元朝,对夜禁执行比较严格,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时候,天下稳定,夜市得以恢复。

        明朝的夜市,盛况虽不及两宋,但江南的夜市还是很兴隆。

        特别是扬州,据说从唐朝中期,随着夜禁制度的松懈,率先取消了夜禁,成为一座“不夜城”。

        街市上还人来人往,川流不息,而在某坊市一座大宅里,几位气度不凡的长者也聚在一桌酒菜前,一边享受美酒美食,一边聊天。

        “阁老,今日吏部已经下文,让刑部主事卜相、御史马明谟等人外放,殷正甫执意要如此,又抓住了他们的一些把柄,实在是拦不下来。”

        开口之人赫然是吏部尚书杨博,正在告知今日吏部衙门里发生的一幕。

        殷士谵是真的公开和徐阶对着干了,对于这些明显是徐阶门人斩尽杀绝,手里捏着不大不小的把柄,若是不处置外放,就要拿人法办。

        外放,也算是把过错翻篇,不大不小算是一个处罚。

        杨博有心扣下公文,但是他清楚,能拦下一时,总不能拦下一世。

        吏部不批,殷士谵直接上奏疏送到内阁去,又该如何办?

        捅出来,大家脸上更加难看。

        “惟约,以后这些你都直接批了,不用考虑我这里。”

        对面坐着的正是当朝首辅徐阶,在朝二十余年,什么风浪没见过,看上去依旧沉稳有度的样子。

        和他们一桌的客人自然无不是朝中权贵,既有内阁阁臣张居正,也有兵部尚书霍翼。

        “他们自己犯糊涂,若是平时,能帮忙也就帮了,现在明显是因为那事,宫里已经对我有了芥蒂。”

        说道这里,徐阶只是轻摇其头。

        “那阁老打算如何应对?一直这样下去,总不是个办法。”

        杨博又说道。

        “我何尝不知,可又能有什么办法?呵呵”

        徐阶轻笑两声,随即道:“我这一生,无愧于心,扳倒严家父子,又在先帝临终后拨乱反正,革除弊政,已经满足了。”

        听到徐阶这么说,张居正、霍翼都不禁齐齐看向徐阶那张已显苍老的脸。

        他们已经从徐阶话里听出话里含义,而杨博更是皱眉,他似乎明白了,徐阶有急流勇退的意思。

        是啊,得罪了皇帝,现在裕袛那班人处处针对,徐阶继续坐在首辅位置上,日子也不会好过。

        现在,皇帝那里暂时还没有翻脸,还是和颜悦色,可等裕袛那些人把徐阶门人剪出后会怎么样?

        变脸?

        虽然徐阶身为首辅,似乎隆庆皇帝不大会撕破脸皮治罪,可要是被罢官去职,赶回老家,那才真是把脸都丢尽了。

        没来由的,杨博心里忽然产生一种庆幸的情绪。

        或许,徐阶离朝后,风波就可以平息吧。

        说实话,要是朝堂继续这样折腾,他也不知道自己是否最后头上是否会被扣上徐党的帽子。

        毕竟,很多时候,他都选择站在徐阶一边,从严嵩当政的时候就开始了。

        “首辅,要不还是先试探一番?”

        虽然有这个心思,可杨博却不会显露分毫,而是用低沉的声音说道。

        “试探?如何试探?”

        徐阶抬头,浑浊的双眼看向杨博,诧异道。

        与此同时,张居正和霍翼也都转头看向杨博。

        杨博在众人目光下,扫视一圈才说道:“让尧封先上请辞奏疏。”

        听到让自己请辞,霍翼心里其实是有点不舒服的,在他的理解中,试探皇帝对徐阶的态度,让张居正做这件事应该是最合适的人选。

        只是,霍翼没想过,若是徐阶离开朝堂,他们这几人里还有谁能留在内阁。

        张居正现在虽然在内阁屈居末席,可好歹是阁臣,天然比尚书更加接近皇帝。

        但是他的一切都是杨博给的,既然是杨博提出来的,自然也不能反对。

        短暂吃惊过后,霍翼就点头道:“那我连夜就些奏疏。”

        “不急。”

        只是没想到,杨博却是大手一挥道。

        就在霍翼狐疑的时候,杨博解释道:“今日我遇到雷尚书,和他聊了几句,知道他有今日乞休的想法。”

        说道这里,杨博不觉抬头看向屋顶,似乎追忆般说道:“雷礼担心,京师距离江西千里迢迢,他不能活着回到故乡,怕重蹈袁炜袁懋中的覆辙。”

        当初袁炜就是因为病中数次请辞都被嘉靖皇帝否了,结果眼见痊愈无望让他回乡后,结果却是客死途中。

        “懋中啊”

        徐阶听到袁炜的名字也是很感慨,那时候他和袁炜合作打理内阁,应该是他主持内阁这些年来最轻松的时候。

        袁炜办事能力有,也不争权,有事两人商量着办。

        “等雷尚书乞休后,你再上自劾奏疏请辞。”

        杨博不是傻子,让好不容易扶持起来的霍翼直接上辞呈,若是隆庆皇帝昏了头,直接批红怎么办?

        先让雷礼上奏疏,不管批还是不批,最起码在那个时候霍翼再上,隆庆皇帝直接挽留的概率更大。

        徐阶和张居正都是会意的点点头,觉得这样处置似是最合适。

        两日后,魏广德在礼部值房收到诸大绶派人送来的条子,上面只有人名。

        魏广德知道,这些人就是隆庆二年朝考选拔出来的庶吉士。

        快速浏览一番,魏广德很满意的点点头。

        这次朝考,翰林院要补入三十名庶吉士,有徐显卿、陈于陛等人。

        魏广德要保的如王家屏、于慎行等人如愿名列其中,除此外还有李维桢、范谦两个江西老乡。

        会试后,魏广德就在懊悔没有给九江学子留一两处关节,导致九江举子全军覆没。

        对于这次朝考,魏广德自然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

        早早的翻阅殿试成绩,查看二甲名列前茅的数人,在了解其学识和家境后,就安排见了数人。

        李维桢和范谦,就是魏广德最后确定下来保庶吉士的人选。

        虽然不知道将来他们有没有机会入阁,但至少得给自己安排些帮手才好。

        要知道,严家当初在京城卖官那么疯狂,可是对于江西老乡还是能帮则帮,不一定在乎是否送银子。

        为何?

        还不是希望有老乡这层帮助,以后在朝堂上能帮着说话。

        魏广德若不是投靠到裕王府中,而是选择两不相帮的话,或许在严嵩倒台和严世番受审的时候,也会暗中提供帮助。

        最起码,在严家被抄的时候,成守节对严嵩还算客气,魏广德只以为是自己的提醒起了效果,殊不知其实嘉靖皇帝也通过锦衣卫向成守节下了口谕。

        毕竟,百官弹劾严家的事儿,嘉靖皇帝是真的大多知道,剩下不知道的,百官知道也不敢弹劾。

        那些,可都是潜规则,他们还指望轮到自己的时候也伸手进去捞一把。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朝堂上乡党势力越大,大家获益也就越大。

        严嵩把江西官员的名声搞坏了,加之之前的江西前辈们确实有时候吃相难看,让别的省官员心生芥蒂,对江西官员往往暗中打压。

        打下去一个江西官员,就等于给其他人一个机会。

        在吏部,魏广德就已经有这种感觉。

        湖广、浙江等地有人在针对江西籍官员,步步蚕食,想取而代之。

        江西官员目前保住的位置,只剩下工部尚书一职,他这个尚书不过挂名而已,实在不顶事。

        稳住江西官员的基本盘,就是他和雷礼、朱衡等人要做的。

        雷礼要致仕,朱衡要接工部尚书的职儿,基本已经是既定事实,剩下就是魏广德稳住江西官员的根,必须保证江西举子持续入朝,补充新鲜血液。

        第二日,翰林院上奏取庶吉士名单,隆庆皇帝直接批红,命管詹事府事,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殷士儋、赵贞吉等管教习。

        知道消息,魏广德虽然有些诧异,可也没说什么,只是愣了半晌。

        他是真没想到,教习庶吉士的差事会不落到他头上。

        庶吉士,这次入选的三十人里,肯定是要出阁臣的,少了这个教习的差事儿,其实等于少了一批帮手。

        还好,自己私下已经安排了几人进去,这事儿是他直接找诸大绶办的,并未告知陈以勤和殷士谵。

        同日晚些时候,魏广德出城迎接朱衡归来。

        朱衡是之前出京视察新河道,这是隆庆朝开朝来第一件大河工。

        新河开通后,漕运得到恢复。

        现在朱衡归来,也意味着雷礼乞休的时候到了。

        当晚,魏广德在家里收到雷府家丁送来书信,魏广德拆开看后就知道,明日雷礼打算上奏乞休。

        果然,转天就有消息传来,乞休奏疏已经送进内阁,而雷礼也没有去衙门,选择直接在家休息。

        现在天气转热,在京城的一些无职勋贵都三三两两出京,找清凉别院避暑去了。

        对于勋贵这种行为,官员们多心生羡慕,但是却不嫉妒。

        雷礼的奏疏走到很快,内阁特事特办,当天就送入宫里,在散衙前就有消息传来,皇帝“不允”。

        雷礼的第一道乞休奏疏被否了,不过此事在朝中影响不大。

        雷礼的病,官员们或多或少都听说了,一些人也知道雷尚书是铁了心要回乡。

        第一道奏疏被否,那就继续,真正考验皇帝的是第三道乞休奏疏。

        魏广德散衙离开礼部,就直接驱车去了陈以勤府上,下午他收到陈以勤的纸条,自然就来了。

        “你要乞休?”

        好吧,魏广德见到陈以勤,寒暄几句后,就被陈以勤的一番话雷的外焦里嫩。

        “实话给你说吧,这开年来我身体就不好,太医说最好静养调理,否则很难去根。”

        陈以勤解释道,“我这乞休,陛下应该就可以增补内阁阁臣,很快就会把你和正甫召入内阁。

        太医也说了,我这病,调养一年半载就应该能见好转,之后只要不多操劳,也就不会犯病,那时候我再回来。”

        魏广德摇摇头道:“这个时候,陛下那里怕不会同意。”

        魏广德并不认为隆庆皇帝会在这个时候放走陈以勤,因为内阁里没人啊。

        陈以勤走了,就算真把魏广德和殷士谵补入,也不过是取代张居正在内阁垫底的位置。

        陈以勤在内阁,怎么也算三号人物,若是徐阶离开,就可以进位次辅,李春芳递补为首辅。

        陈以勤的位置太过重要,魏广德相信隆庆皇帝绝对不会允许他这个时候离开。

        “我上一道奏疏试试,再和陛下说说,若是陛下坚持,那我就不上本了。”

        陈以勤也明白现在内阁微妙的人事关系,所以也不强求,只是随口道。


  (https://www.ddbqglxt.cc/chapter/52649233_105248362.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ddbqglxt.cc。顶点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ddbqglxt.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