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 隆万盛世 > 第971章 1060师出有“名”

第971章 1060师出有“名”


第971章  1060师出有“名”

        “满者伯夷.淡目苏丹国.”

        魏广德嘴里喃喃低语。

        他嘴里念叨的这两个名字,自然就是信里提到的东南亚的国家名称。

        满者伯夷占领了旧港,终结了大明唯一一块飞地的历史。

        按说,大明要恢复旧港宣慰司,就应该从满者伯夷手中重新夺回这个地方。

        可惜,很多年前,满者伯夷就已经被淡目苏丹国给灭了,现在占据旧港的就是这个王国。

        苏丹国,一听,魏广德多少就猜测和中东那边的宗教有关系,具体是什么教派他不清楚,不过在魏广德印象里,苏丹、酋长一类的好像就是那边的称谓。

        好像在后世,还有个中东国家就是叫这个名。

        这也是魏广德看到苏丹国这个名称后,就把他和中东那边连到一起的原因。

        说起来好笑,东南亚那边,貌似宗教很是发达的样子,穆斯林、伊斯兰好像都在那边先后建立了政权。

        要知道,中东距离东南亚,中间可还有个向南突出的印度。

        想着想着,魏广德忽然开窍了,明白中东的宗教怎么在东南亚扎根的原因了。

        貌似不止是大明,其实元朝那会儿,甚至是宋朝的时候,中东的商人就已经知道通过海路到中国进行贸易,他们从中国带回瓷器、丝绸,然后高价贩卖到欧洲。

        这也是欧洲人知道东方有个中国的原因,那里的商品都是欧洲顶级奢侈品。

        毕竟这年代进行远洋贸易,不仅成本巨大,还承担很大的风险,商人自然要跑一次就赚到足够的钱。

        欧洲人开辟新大陆,可不就是为了来中国,和中国直接交易,避开中东商人和奥斯曼这些中间商。

        好像中国的商品从中东通过地中海向欧洲的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贩卖,层层加价,可不就让更多的欧洲贵族都消费不起了。

        中东人沿路必然是靠着陆地航线,教化一些当地人,貌似很合理。

        旧港。

        这个名词再次出现在魏广德脑海里,这个地方大明是必须要夺回来的,因为这里是大明海的西大门。

        在缅甸没有攻占,稳定下来前,这里就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

        保持住大明在东亚和东南亚的影响,经营好这片传统势力范围,是魏广德此时的头等大事儿。

        国内的改革,交给张居正钻研好了,太得罪人。

        而在此时,虽然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触手已经伸到了东南亚,但是他们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对美洲大陆的开发中。

        在东南亚这个属于大明的传统势力范围,欧洲人主要是在靠海的地方建立一个所谓的商业据点。

        商业据点,可以理解为港口,是为了保证海上贸易航道而建立的,为来往商船提供补给、维修等服务。

        当然,也兼有交易场地的活动,进行一些商品贸易。

        为了这些商业据点,葡萄牙和西班牙人都和当地势力发生过多次战争。

        总体来说,东南亚国家势力弱小,一般都很难抵抗住他们的枪炮,所以在付出一些土地代价后,双方关系缓和,也开始进行正常贸易。

        此时的欧洲人,倒不是不想进一步扩大殖民地,而安心困守在靠近商业据点的附近,主要还是他们的实力比较弱小,根本没有继续扩大领地的能力。

        比如葡萄牙人,在占领印度果阿地区以后,又在1511年,即正德六年侵占了马六甲,从满刺加国手中夺取了这里。

        虽然满刺加国向大明求援,正德皇帝得知此消息后也非常愤怒,很快派大臣朱纨率军将一些活动在中国东南沿海的葡萄牙海盗完全消灭,并将其据点全部清除。

        并在之后对侵占了马六甲的葡萄牙人进行了经济制裁,禁止国人与其进行任何经济往来。

        在此之后,往来东南亚的华商曾经长期绕开马六甲,回避与葡萄牙人做生意,而当时一些东南亚华人则曾经加入了流亡的马六甲王室军队之中,帮助其反攻马六甲城。

        不过因为马六甲特殊的地理位置,葡萄牙人对这里也很上心,所以并未丢失。

        魏广德现在关注的其实就是两个地名,一是马六甲,二是马尼拉。

        马六甲是在正德年间就已经被葡萄牙人占领,而马尼拉则是在前几年才被西班牙人占据,他们击败了菲律宾岛上的什么国王,才取得了这里。

        至于其他的内容,魏广德已经看不下去了,因为非常混乱,一会儿是三佛齐,一会儿是满刺加,一会儿又是满者伯夷,还有淡目苏丹国,甚至还提到什么巴章国,魏广德是完全被绕晕在里面了。

        显然,此时的东南亚,主要就是印尼和马来这两个岛国,在这百年时间里政权变化非常快,完全可以理解成属于战国时期。

        至于大明南洋水师的实力,俞大猷信中只是略有提到,因为归纳成一句话就是实力不足,暂时还不能南下。

        俞大猷见过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战船,所以有清晰的认识。

        此时和他们海战,除了靠着数量堆出胜利,别无他法。

        这样的战术,是俞大猷不需要的,他现在正在督促船工设计西式战船,可以在侧舷布置大量火炮那种。

        当然,俞大猷也说了他们在开发东番岛过程中,和一股海盗遭遇的事儿,据说海盗首领叫林凤。

        明军夺占了林凤在东番岛上的老巢,只是因为准备不足,让林凤带着几十条船跑掉了,现在不知去向的消息。

        对此,魏广德并未多看一眼,一股海盗而已。

        只是他不知道,林凤这股海盗的存在,让南洋水师终于有了下南洋的借口。

        之后几日,魏广德在京城已经是该干什么干什么,但是俞大猷送来的消息,不足以影响大明对南洋的政策。

        但是,因为旧港再次出现在魏广德脑海里,他忽然也意识到另一个问题,似乎是伴随大明朝从建立到灭亡都没有能够很好解决的麻烦,那就是开矿制度。

        明朝的矿山开采,其实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儿,毕竟中国已经有上千年开矿的历史,不管是宋朝还是元朝,其实开矿都一直没有断绝,本不应该出现什么问题。

        <div  class="contentadv">        可惜,明太祖朱元璋不同,他认为应该实行禁矿政策。

        明朝立国之初就将农耕视为皇朝的根本,认为开矿会破坏农耕。

        因为矿产的利润高于耕作,所以在利益的驱使下会有大量人口涌向这个行业,太祖认为这会导致农耕被荒废。

        其次,明朝时期的矿业和现今的矿业最大不同在于,安全性非常低,矿难风险远高于现今,所以当时从事矿业的人普遍被视为豁出性命的亡命之徒。

        这样的人聚集在一起为了维护利益必然会抱团抵抗朝廷的管理、封禁,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应该说,朱元璋的看法并没有错,但是却狭隘了点,毕竟矿产开发其实也是利国利民的一件大事儿,不能只看到坏处而忽视了好处。

        勾起魏广德想到开矿,就是因为阻断明英宗派出水师下西洋的原因沿海府县出现大面积骚乱事件。

        开矿,在古代是一项利润非常高的商业活动,可以说一本万利也不为过。

        不过在明廷,却是禁止开矿,这是自太祖定下的规矩。

        但是明英宗为了解决朝廷财政问题,他决定要恢复开矿,因为矿禁以后,大明明显出现物资短缺的情况。

        恢复开矿,不仅可以解决朝廷和民间对矿产品的需求,更可以增加朝廷的收入,解决财政不足的问题。

        明英宗是这么想的,更是这么做的。

        这个时候,大明朝还在开采的矿山都是官矿,但是民间也有私矿存在。

        明英宗下旨开矿,因为开矿是为了解决朝廷财政问题,所以开采的矿产主要是贵金属矿产,以金银铜为主。

        这些矿山主要分布在浙江,福建以及江西等省份,其中又以银矿居多。

        明英宗在位的明朝中期,由于农业以及手工业的发展,朝廷发行的宝钞和铜钱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交易需求,因此白银逐渐成为贸易中的价值尺度,在社会上被普遍使用。

        而白银的广泛使用,也让明英宗时期的明廷解除了对于白银使用的限制。

        白银的广泛使用,让白银的价值不断攀升,朝廷也开始将银矿视为利益所在,为此下达了禁令,禁止任何个人私自盗采银矿。

        因为利益可观,自然财帛动人心,许多人铤而走险选择进入禁矿区盗采,朝廷的禁令不仅没有阻止民间私矿的发展,反而让更多人参与其中。

        由于采矿对于人力的需求比较高,因此这些采矿队伍规模都不小,一般都能达到五六百人,而且还有武器防身,这让这些盗采队伍有了起义的基础。

        而引领他们反抗的是浙江人叶宗留,在正统七年的时候,他和王能、郑祥以及苍大头等人聚集了千余人进入仙霞岭山区开采银矿。

        而且当时的矿坑安全状况十分糟糕,经常发生大规模的塌陷,因此也被称为“陷人坑“。

        但即使这样明朝政府还是想尽办法封锁这一地区,对这些农民的开采进行阻挠。

        叶宗留认识到开矿并不能维持这些矿工的生计,于是提倡发起武装暴动来解决社会贫富不均的问题。

        他们在正统十年举行起义,明廷立即派遣周围官军前往剿匪,叶宗留只得带领起义军将士们转移到处州,云和等地,一面继续开矿,一面积蓄力量。

        在正统十二年的时候,叶宗留再次起兵,攻下了政和县城,之后又先后占领了福建境内的浦城,建阳,建宁等地,控制了三省的交通。

        叶宗留领导的矿工起义持续时间较长,但是由于他们没有明确的目标,起义军的将士只是为了谋求生存,没有更加远大的政治理想,因此不可避免的走向失败。

        但是由此起头,各地矿工起义的情况却如雨后春笋般爆发。

        其实,这些起义,更多的还是为了抵抗官军的抓捕。

        当时的福建地区由于经常爆发小规模的矿工起义,因此各乡居民组织起了小规模的武装部队来进行防卫工作,邓茂七以及其弟弟邓茂八都是当地的武装组织首领。

        他们号召当地的农民不向地主缴纳冬牲,并且要求地主亲自到田间收取地租,这自然引起了地主的不满,地主们便向知县告状,知县派出巡检来抓捕邓茂七,但是他们被邓茂七击败,邓茂七于是也发动起义。

        正统年间就接连爆发叶宗留、邓茂七起义,而且影响巨大,其实本身也反映出朱元璋制定的制度存在严重缺陷。

        要知道,明英宗时期可是明朝的前期,国力还处于蒸蒸日上的情况下,百姓就因为各种原因造反起义。

        此后成化朝、嘉靖朝,均为解决财政困境而复开矿,但是都因为矿工骚扰而再次禁绝。

        正统和成化年间的开矿到禁矿因为时间原因,魏广德不知道其中的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可嘉靖朝的情况他还是知道一些的。

        嘉靖朝开矿,因为是官矿,所以矿工的生活非常糟糕,官府是以徭役的形式征发农民服役,根本就不管他们的死活。

        这样的环境下,他们不造反就是没活路。

        也因为他们造反,怕麻烦的嘉靖皇帝选择果断关闭了矿山。

        给矿工一定保障,想想就好了,矿监们为了获得利益,可不会真执行下去。

        魏广德对大明官员的德性,还是非常了解的,不能指望他们。

        就在魏广德思考大明的矿制改革的时候,锦衣卫那边关于南洋的消息也终于送回来了。

        只能说锦衣卫才是真正搞情报的,至少他们弄清楚了旧港宣慰司在正统年间被满者伯夷占领。

        之后这片土地又经过了淡目苏丹国的统治,而现在的统治者则是巴章王国,淡目苏丹国原来的一个领主,趁着淡目苏丹国内乱的机会崛起。

        这笔账该怎么算?

        如果现在那里还是很满者伯夷的话,大明发兵是顺理成章的事儿,毕竟当初他们侵占了大明的领土。

        可是现在统治者都换了两茬,即便旧港依旧有大量华人聚居,那又如何?

        大明的水师抵达那里,还能得到他们的支持吗?

        师出有名,现在这个“名”字,深深的拦住了魏广德。

        “继续向南洋各地发展,搞清楚那里的局势,特别是汉人的态度。”

        魏广德只能这么吩咐刘守有,让他继续关注此事。


  (https://www.ddbqglxt.cc/chapter/52649233_103279153.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ddbqglxt.cc。顶点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ddbqglxt.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