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方以智,人称密之先生,他的老家座落在安徽安庆府桐城县的一片宁静之地。那里山川秀美,四季分明,仿佛天地间的一方灵秀之气都汇聚于此,孕育了这位日后的智者。

想当年,明朝如一座摇摇欲坠的大厦,终于轰然倒塌。方以智,这位心怀天下的士人,逃到南京,后来又投奔了桂王朱由榔,试图在这乱世中找寻一丝复兴的希望。然而,命运多舛,他遭到了太监王坤的诬陷,被免去了官职。那一刻,他的心仿佛被寒冰覆盖,失望与愤懑交织在一起,让他几乎窒息。终于,他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剃发为僧,遁入空门。然而,即便身披袈裟,他的心中仍然燃烧着反清复明的火焰,暗暗盘算着如何推翻这满人的统治。

康熙十年,一桩粤地的案子如同阴云般笼罩在他的头上。他被牵连其中,被抓起来押往广东。据说,在前往广东的路上,他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具体是什么病,如今已无从知晓)在船上逝世。这粤案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由于时间太久远,资料又稀缺,如今已很难说清楚。有人说是因为谋反被牵连,有人说是文字狱的牺牲品,还有人说是仇家的告发。但无论如何,这位智者的生命就这样画上了句号,留给后人无尽的猜想和惋惜。

说到文字狱,清朝本来有机会领先世界的,但这一场场残酷的文字狱却将这个机会扼杀在了摇篮之中。从顺治到乾隆的一百四十多年里,文字狱的案子多达一百六十多起,其影响之深远、之恶劣简直令人发指。这些案子像一把把锋利的刀,割裂了士人的喉咙,让他们不敢再发出自己的声音。第一个遭殃的是张缙彦,只因说了一句“将明之才”,就被顺治帝怀疑为反贼,抓起来抄家流放到了宁古塔。这简直就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真实写照啊!
受这文字狱的影响,清朝的读书人一个个都噤若寒蝉,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就惹祸上身。连“清风不识字”这样的句子都能惹来杀身之祸,更别提那些有独特见解、敢于发表自己看法的人了。因此,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方以智等人纷纷选择避世治学。他们有思想、有才华,但却无法将这些思想和才华传扬出去。要想传扬思想,要么得当大官掌握话语权,要么得教出好学生将自己的学问传承下去。但那时候的人们都觉得当官才是正道,因此他们的路就走得格外艰难。

……

工部大堂内,气氛凝重。方以智正愣神间,忽觉肩膀一沉,原来是工部尚书成庆华拍了拍他。“陛下问你呢!”成庆华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急切。方以智回过神来,一脸疑惑地望着坐在高堂之上的林小风。其实他明白林小风的问题背后的深意,也知道答案,但总觉得这不是自己心里真正想说的。出于对君主的尊敬,他还是缓缓开口回答道:“陛下,雪之所以落下,是因为水总是往下流。”

林小风闻言微微一笑,又问:“那水为什么往下流呢?”方以智正色道:“臣认为《墨经·经说上》里说得有理,它说:‘力,就是重量的表现。下落和重量,是相辅相成的。’”这话的意思就是物体的重量是由力造成的,这个力让物体下落,并且速度越来越快。

林小风听罢微微一笑,眼神中闪烁着睿智的光芒:“那么,这个让物体向下的力,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个问题可把方以智难住了。是啊,这力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呢?他皱着眉头沉思起来。林小风看着他这副模样心中暗自得意。他知道古人虽然观察到了重力的现象但还没能探究出它的奥秘。而他林小风就是要改变这种局面!
看到方以智的困惑模样林小风笑着开口道:“方以智我在群臣面前立誓如果你能找出这个向地之力的来源我就赏你万金!”他又环顾四周道:“不只是方以智在座的各位都可以试试。谁能说服我同样赏万金!”群臣和工匠们一听这话都瞪大了眼睛。万金啊!足以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了!
“陛下此言当真?”焦勖先问了出来。他的话语中带着一丝急切和期待。

“当然如果你们不信我可以把这话登在《林小风十七年邸报》上。”林小风的话语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别围着了快回去想吧!”成庆华催促道。群臣和工匠们纷纷躬身告退急着回去写自己的想法去了。

只有方以智还留在原地惭愧地站在林小风面前。他知道自己受儒家教育影响太深能有今天的学识已经很不容易了。但面对林小风的问题他却无法给出满意的答案。

“方以智。”林小风叫了他一声。声音中带着一丝温和和鼓励。

“臣在。”方以智连忙应道。

“我听说你的老师王宣有本《物理学》?”林小风的话语中带着一丝好奇和探究。

“是的陛下。”方以智如实回答道。他的心中涌起一丝对老师的怀念和敬仰。王宣是江西金溪人物理学大家也是方以智的老师。他的《物理学》对方以智影响很深方以智的《物理小识》里有很多地方都是“借鉴”了这本书的。

“多学习多思考多写作!”林小风说完这句话就转身离开了。他的身影在阳光下拉长显得格外高大和威严。方以智望着他的背影心中涌起一丝敬佩和决心。他知道自己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探索的地方。而这条路虽然艰难但他却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离开工部前,成庆华悄悄靠近林小风,低声说道:“陛下,臣有别的事要禀报。”他的神情显得有些凝重,似乎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要说。

林小风闻言,语气平淡但神色严肃地说道:“如果是钱的事就不用提了,我知道工部开销大,官员们有点灰色收入也是人之常情。”他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对现实的无奈和宽容。他知道在这个时代,回扣是难以避免的,即使他和锦衣卫也不能时刻盯着。长期要靠制度来约束,短期则依赖官员的自律和成庆华的监督。

成庆华听罢,面露难色地说道:“陛下,不是钱的事,是关于自行火船蒸汽机遇到的困难。”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焦急和忧虑。

林小风一听这话,眉头微皱,但随即又舒展开来,问道:“有进展吗?”他的心中涌起一丝期待和好奇。

成庆华摇了摇头,面露难色地说道:“陛下别高兴得太早,臣说的不是进展,而是遇到了难题。”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无奈和沮丧。

“详细说说,什么难题?”林小风的话语中带着一丝急切和关心。他知道这个自行火船蒸汽机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也明白成庆华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

成庆华闻言,一一道来:“首先是铸造问题,用泥模铸铁出来的部件表面粗糙,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去打磨;其次是强度不够,经常断裂导致进度缓慢还损坏了蒸汽机不得不重新铸造;还有气密性、泄压等很多问题。”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疲惫和无奈。他知道这些问题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够解决的,需要时间和策略来应对。

林小风听罢,沉默片刻后说道:“工部虽然有能人但也不是万能的,还需要策略、资金和时间。你回去后好好想想办法,我会尽力支持你的。”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坚定和鼓励。他知道这个自行火船蒸汽机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也明白成庆华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但他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克服这些困难,让这个蒸汽机早日成功运行起来。

林小风的抉择与国家的风云变幻
林小风听到成庆华的抱怨后,眼神中闪过一丝深思,他缓缓问道:“范尚书这么说,是有什么打算吗?”成庆华的脸上露出几分无奈,他叹息道:“臣的意思是,蒸汽机的研发不是短期内能完成的。”林小风听后,脸上并没有太多惊讶的表情,只是轻轻点了点头,似乎早已料到这样的回答。

“那成了之后又能怎样呢?”林小风的话语中带着一丝探寻。成庆华摇了摇头,解释道:“短期内只能装在船上,还不能铺设铁轨制造火车。”原因显而易见,铁既昂贵又稀缺,而且按照现在的民风,铁路一旦建成,沿途的百姓肯定会偷铁。偷去熔化了,铁轨和证据就都没了,抓他们有什么用?铁轨已经没了!重新铺设铁轨既劳民又伤财,这样一来,铁路的战略意义就大打折扣了。

林小风心里盘算着,他打算用十年到二十年的时间来研究蒸汽机,然后再更新换代。等到那时候百姓富裕了,偷铁轨的事情自然会减少。他叹了口气说:“我知道这很难,所以自从交给工部后,我就没再过问。”他的话语中透露出一丝无奈和期待,“现在不宜操之过急,但也不能自暴自弃。”

“臣明白了。”成庆华听后,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他作为工部尚书,部门业绩不佳,责任自然在他。林小风又叮嘱了几句后,便返回了乾清宫。他的步伐稳健而有力,每一步都似乎在诉说着他的决心和信念。

第二天清晨,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大地上,给寒冷的冬日带来了一丝温暖。林小风站在窗前,望着远处的景色,心中涌动着无尽的思绪。他决定让吏部把方以智从翰林院调走,去地方上做知州。他知道方以智有着非凡的才华和潜力,但只有经过实践的磨砺才能真正成长起来。

林小风能做的也就这些了,剩下的就要看方以智自己的造化了。他想,要想名扬四海先得从治理地方开始。治理得好百姓自然会传颂他的名声;等政绩显著了再给他一两次立功的机会;如果方以智能把握住就召他回京委以重任。到时候投奔他的人将数不胜数大明的科学也会因此大踏步前进。然而讲学现在不是时候反而会带来弊端:一来方以智年纪尚轻国子监的学生都比他年长;二来他没有教学经验学生肯定不服他。在这些因素下方以智很可能会陷入自我怀疑的漩涡,而人一旦开始自我怀疑离崩溃就不远了。林小风可不想毁了大明这位未来的物理学家,他需要的是一位能够让学生自发学习科学的老师!

旨意下达后不久司礼监掌印太监高时明走了进来,他刚病愈不久显得有些虚弱。“皇爷内阁呈上了两份公文。”他的话语中带着一丝急促,“一份是刘肇基请求抚恤金的另一份是兵科给事中弹劾刘肇基的。”

“抚恤金?”林小风听后有些恍惚,他没听说保定、真定有战事啊。既然没有战事哪来的抚恤金之说?正疑惑间他接过了两份公文,仔细阅读起来。看完后他恍然大悟,原来刘肇基的军队之所以如此勇猛是因为他的训练方法与众不同。别人训练是流汗他训练是流血。自从他掌管练兵以来因训练而死的士兵近百人,刘肇基这是在为他们请抚恤金。而兵科给事中也因此弹劾了他,虽然抚恤金不多但不合规矩。按照明军的规定只有战死沙场的人才能享受抚恤金,训练死亡的人是没有这个资格的。

“兵部是怎么处理的?”林小风问道,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严肃。高时明看了看公文说:“兵部按照惯例没有批准抚恤金并弹劾了刘肇基。”“那就按兵部的意思办吧。”林小风的话语中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坚定,“但是皇爷……”高时明欲言又止被林小风瞪了回去,“各部衙门的规矩不能坏否则朝堂就乱了。我作为君主更不能破坏这个规矩。”“抚恤金可以给但不是由兵部出。”“陛下的意思是?”“从我的内库出告诉他们我想要一支能对抗建奴的军队。”“奴婢遵旨。”高时明恭敬地回应道。

从此林小风日理万机勤勉不辍。他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就到了腊月。腊月初八这天,林小风正喝着腊八粥,突然听到门外太监急促的声音。“皇爷宣府和云南的紧急军报到了!”他闻言心中一紧,连忙放下手中的碗筷,快步走到门前。

郭天阳快步走出取来了两封塘报。他先打开一封快速念道:“宣府塘报,蒙古数部联合南下劫掠。定西伯唐胜宇与游击将军丁义迎战,我军伤亡数百斩敌千余。蒙古见无机可乘转而攻打大同,战况尚未明朗。”林小风右拳微握,脸色凝重地问道:“念云南的塘报。”郭天阳打开另一封塘报,快速浏览后,手微微颤抖,似乎被其中的内容所震惊。

“怎么不念?”林小风有些不悦地催促道。郭天阳连忙跪下,声音颤抖地念道:“云南塘报,黔国公沐天波急报。云南元谋土司吾必奎反叛,叛军已攻陷大姚、定远、姚安,正逼近云南府。黔国公已调土司龙在田、王扬祖、沙定洲、禄永命、刁勋等部平叛,战况尚未明朗。”林小风听完点了点头,让郭天阳起来。他沉思片刻后问道:“皇爷,是否要召内阁和兵部来议事?”郭天阳急切地问道,似乎希望立即采取行动。

“不急,”林小风突然冷静下来,他深知急也没有用。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他现在只想的是如何用兵。北方的狄人先是背叛大明投降建奴,现在又派兵劫掠。如果只是一味防守,狄人肯定会认为大明好欺负,大明应该组织反击。云南的情况更不用说了,当地的土司早就心怀异志,加上邻近的蜀地兵力空虚,正是他们反叛的好时机。如果杀了黔国公沐天波,云南就会落入叛军之手。就算官军去攻打他们,他们还可以投降。但云南之战是不可避免的!林小风迅速思考着对策,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和决心。

此时,李自成在承天府战败后,退守关中,死守武关和潼关。简明孝和吕大器则轻松夺取了湖广和河南。但在收复洛阳后,简明孝的大军受阻。洛阳西面是关中的屏障潼关,潼关城池坚固,炮火猛烈,易守难攻。强攻必定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再加上天气寒冷,水路冰封,蜀地和湖广的粮草难以运送到河南。没有粮草就无法出战,综合考虑后,简明孝决定暂时休整。

林小风轻敲着桌子,他的眼神中闪烁着睿智的光芒。他缓缓问道:“简明孝现在有多少兵马?”郭天阳连忙回答:“回皇爷,根据兵部饷银册记载,共有十一万一千余人。其中川军十万五千余人,其余都是降兵。”林小风点了点头,又问:“李定国现在在哪里?”“他正在运送蜀地和湖广的粮草前往河南!”郭天阳回答道。“华瑞奇和吕大器的情况如何?”林小风继续问道。“华瑞奇驻守武昌和岳州,防备张献忠的残余势力再次扰乱湖广。吕大器正在攻打武关,伤亡较重。”郭天阳详细汇报了情况。
林小风听完点了点头,心中已有了支援云南的人选。他深知这场战争对于大明的重要性,也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他决心要派遣一位有能力的将领前往云南,平定叛乱,守护大明的疆土。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和决心,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云南的布政使司办公之地,便坐落于那云南府之中,府邸巍峨,气势恢宏,仿佛是这片广袤土地上的心脏,跳动着统治的脉搏。云南,这片神秘而多元的土地,管辖着二十二个府,三十八个散州,二十四个县,还有那五个直隶州,宛如繁星点点,散落在广袤的版图上。这些直隶州下不设县,显得尤为独特,仿佛是直接由布政使司亲自呵护的珍珠。初看这府的数量,或许不觉得惊人,但若与全国一百六十三个府相比,云南所占的比例竟接近百分之十三,这不得不令人惊叹。为何府如此之多?皆因这里的土官制度,使得每一寸土地都充满了独特的政治色彩。

明朝在这片土地上精心布局,设置了三百多家土官,他们或是土司,或是土酋,皆是朝廷赐予少数民族首领的官职,如同封建王朝的微缩版,散落在云南的西北和西南。这些土官,分为文职与武职,武职者如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招讨使等,手握兵权,威震一方;文职者则如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治理民政,安定民心。无论文武,皆归吏部管辖,朝廷赐予他们符印,以证身份,而他们则需向朝廷缴纳税赋,征集兵马,尤其是征兵之事,任务繁重,不容小觑。

在这片土地上,土官们犹如土皇帝,一言九鼎,权势熏天。然而,土官之中亦有忠良,如马千乘、简明孝夫妇,他们忠诚明智,实乃朝廷之臂膀,助朝廷稳固边疆。但反之,若土官心生反叛,则成朝廷之大患,如播州之乱的杨应龙,奢安之乱的奢崇明、安邦彦,他们的叛乱使得百姓流离失所,国家财政捉襟见肘,几乎将大明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为应对土官之患,大明自永乐皇帝起,便开始了“改土归流”的漫长征程。此举旨在废除土司制度,改由朝廷派遣流官管理,以流官取代土官,实现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永乐十一年,朱棣平定贵州思南、思州的叛乱后,毅然废除了当地的土司制度,换上了流官。这段历史充满了传奇色彩,朱棣备下五万大军,却未发一兵一卒。他派遣数百锦衣卫潜入思南、思州,悄无声息地将思州宣慰使田琛擒获,押解回京。另一队锦衣卫更是勇猛无比,他们翻山越岭,直捣思南宣慰司衙门,将正在酣睡的思南宣慰使田宗鼎捕获。撤退途中虽被发现,但锦衣卫们干脆利落,将田宗鼎斩杀,随后从容撤退。

此后,成化、正德、嘉靖、万历、天启等皇帝,皆沿袭此策,继续推进“改土归流”。然而,到了林小风当家之时,因内忧外患频仍,朝廷不得不暂时搁置此策,以求地方安宁。林小风对西南的土司们虽有所图谋,但也只能暗自思量。云南的情况远比贵州、广西复杂,不仅部落关系错综复杂,还与安南(越南)、老挝、暹罗(泰国)、缅甸等国接壤。若非土司问题,林小风定会毫不犹豫地推行改土归流。但无奈,此时内有李自成、张献忠作乱,外有建奴、蒙古虎视眈眈,起兵之事,实非明智之举。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前朝推行的改土归流政策,已让土司们心生寒意。他们深知,这并非自愿之举,而是形势所迫。一旦大明缓过劲来,改土归流之事定会再次提上日程。因此,土司们决定先下手为强。

两个月前的十月初八晚上,云南武定府的元谋县内,元谋土司吾必奎正卧病在床。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索性起身,披衣而坐,凝视着窗外的月色,聆听着远处的狗吠声,心中愁绪万千。他为何而愁?皆因四川兵力空虚,流贼可能趁机从汉中打入蜀地。为支援四川,云南的总兵官、镇南将军、黔国公沐天波派遣参将李大贽率领三千兵马驻守金沙江。然而,这李大贽有勇无谋,军纪不严,常与百姓发生冲突。吾必奎心中暗自盘算,是否应趁此机会反叛,但又担心自己实力不足,恐被明军剿灭。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家丁的禀报声:“老爷,有客人求见!”吾必奎猛地坐起身来,大声问道:“何人?”家丁回道:“自称是王弄土司沙定洲的使者。”吾必奎一听“沙定洲”之名,眉头紧锁。这些土司皆以宗族为基础,各自占据一方地盘。他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既有合作也有冲突,一切皆以利益为先。黔国公的任务便是平衡这些土司的利益,让他们觉得朝廷公正无私,从而信服朝廷,再趁机打压强者,扶持弱者。然而,这一切皆需建立在朝廷强盛的基础之上。

吾必奎沉吟片刻,问家丁:“验过他的身份了吗?”家丁回道:“验过了,公文上有沙定洲的印。”吾必奎这才说道:“带他到后堂来见我吧。”说完,他从床底下的箱子里翻出锁子甲披上,再罩上长衫,然后缓缓地走出卧室。到了后堂,只见使者是个身材魁梧、圆头黑面的大汉,看着便让人心生畏惧。吾必奎面无表情地说道:“我累了,长话短说吧。”

陈长命对着吾必奎深深作了个揖,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决绝与期待,仿佛此刻的决定将决定他命运的走向。他开口说:“我这次来,是想和大人您商量件大事。”

“什么大事?”吾必奎冷冷地反问,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仿佛任何风吹草动都难以撼动他的地位。

陈长命看了一眼门外的侍卫,他们的眼神锐利如刀,时刻准备着为主人效命。他示意他们退下,但吾必奎却慢慢摇了摇头:“没事,他们都是我的心腹,直接说就行。”

陈长命先是呵呵一笑,那笑声中带着几分狡黠与神秘。随后,他的脸色一正,仿佛一座山岳般沉重地说道:“造反!”

吾必奎一听,整个人瞬间僵住了。他没想到陈长命会这么直接,这么大胆。造反?这可是要掉脑袋的大事!
“来人,快把这陈长命抓起来,送到朝廷去!”吾必奎朝门外侍卫大声命令,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慌乱与恐惧。

侍卫们一听,立刻如狼似虎地冲进来,刀光闪闪,架在了陈长命的脖子上。但陈长命却非但没有害怕,反而笑了:“好啊,谨慎点总没错!”他的笑容中带着几分从容与自信,仿佛早已料到了这一切。

吾必奎冷笑一声,对侍卫说:“押下去,乱刀砍死!”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决绝与冷酷,仿佛要以此来掩饰内心的慌乱。

这话一出,陈长命的笑容立刻消失了。他急忙说道:“大人,您想想,播州的杨应龙被灭了之后,明廷就废除了土司制度,用流官来代替,还把播州分给了邻省,土司们都没了活路啊。”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急切与恳求,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无法回避的真相。

“我和沙大人都是土司,迟早也会被明廷废掉的。与其等着被灭,不如反了明廷!”陈长命继续说道,“现在明廷在四川的兵力空虚,云南虽然兵多,但战斗力不行,而且分散在各处,这正是起兵的好机会!”他的眼神中闪烁着一种决绝与狂热,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的胜利。

吾必奎盯着陈长命看了一会儿,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复杂的情绪。他问:“沙定洲也打算反吗?”

“是的。”陈长命回答得斩钉截铁,仿佛这是一个无需质疑的事实。

“胡说!”吾必奎哂笑道,“播州之后虽然有过改土归流,但奢安之乱平定后,朝廷就没再这么做了,反而还把水西、永宁这些地方赐给了土官和汉人功臣来管理。”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不屑与嘲讽,仿佛对陈长命的话嗤之以鼻。

“大人您错了!朝廷不是不想做,是做不到!内乱刚平,他们肯定会重启这个政策,您难道就甘心束手就擒吗?”陈长命反驳道,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急切与恳切,仿佛在试图说服一个固执己见的老者。

听完陈长命的话,吾必奎陷入了沉思。他确实不想看到自己的土官地位被剥夺,祖业化为乌有。他抬头望向窗外的天空,那是一片灰暗而压抑的色泽,仿佛预示着未来的风暴。他用眼神示意侍卫放了陈长命,并问道:“沙定洲有什么计划?”

“我家大人打算在十月三十日起兵,直接攻打云南府。杀了沐天波,大事就成了。”陈长命回答道,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神秘与决绝。

“成什么?”吾必奎对他的说法表示怀疑,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警惕与戒备。

陈长命神秘一笑:“自然是代替沐天波,永远镇守云南了。”见吾必奎还是不明白,他又详细解释了一番。沙定洲的计划其实很简单。明军在云南虽然人数众多,但分散在各处,难以迅速集结。所以他们打算联合吾必奎一起行动,迅速攻下云南府并杀死沐天波。沐天波一死,事情就容易多了。沙定洲还会在黔国公府找到伪造的龙袍作为证据上书朝廷诬陷沐天波谋反。然后他就可以打着平叛的旗号起兵了。朝廷短时间内既无法查证也无法发兵攻击他们。沙定洲就可以趁机招兵买马增强实力了。

吾必奎皱眉问道:“招兵买马需要钱粮从哪里来呢?”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担忧与疑虑。

陈长命笑着回答:“黔国公府里金银财宝堆积如山,只要有了这些金银财宝,还愁没有粮草吗?而且各部落都有余粮,还可以从安南、缅甸购买。”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自信与得意,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的胜利。

“钱粮无忧啊!”吾必奎心动了。他以前从没想过造反,但现在听了沙定洲的计划,忽然觉得可行起来。受制于人不如先发制人!
不过他还是有些顾虑:“如果明廷真的发兵来攻打我们,我们能打赢吗?”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担忧与不安。

“不用担心!”陈长命信心满满地说,“奢安之乱时,天启朝的军队那么强大,都用了十七年才平定。现在明军的盔甲都破旧了,武器也生锈了,战斗力大不如前。而且云南多瘴气,外地来的军队很难适应这里的环境,根本不足为惧。”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自信与狂妄,仿佛已经看到了明军的溃败。

陈长命的话让吾必奎大感宽慰。他深知战争中天时地利人和的重要性,而水土不服更是其中的关键。一旦中招,损失就会过半。他望着窗外的天空,那灰暗的色泽似乎变得明亮了一些,仿佛预示着未来的希望。

“那事成之后谁来做首领呢?”吾必奎又问道。他想知道两人共同起事后,成功的话谁来领导。

“这件事不是我能决定的。”陈长命回答道,“如果大人您有意的话,我可以回去告诉沙大人,再派使者来和您详细商议。”

吾必奎考虑了片刻后点了点头:“你回去告诉沙定洲,就说我早已对明廷不满,让他快点派人来。”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决绝与期待,仿佛已经做好了决定。

“遵命!”陈长命再次向吾必奎行礼,然后转身离开了。他的身影在门外渐渐消失,留下吾必奎一人在屋内沉思。

沙定洲是安南土司沙源的儿子,老巢在蒙自。那是一个山青水秀的地方,四季如春,物产丰富。陈长命回到蒙自后,立刻向沙定洲复命。他来到沙府门外,侍卫通报后,沙定洲的声音从屋里传出来:“快进来。”(本章完)


  (https://www.ddbqglxt.cc/chapter/50241933_20201662.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ddbqglxt.cc。顶点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ddbqglxt.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