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五十六章 最后的中学时光
经历过第一场被围堵的经历之后,陈康杰想不搞点特殊化都不行,否则的话,他自己麻烦,组织单位也头疼,考场秩序有被影响的风险。
因此,后面的考试陈康杰都听从建议,沒有在校门口下车,而是在警察的隔离之下直接将坐车开进了学校的操场,他就成了唯一一位可以享受领导待遇的应届考生,为了减少麻烦,他也是将时间掐在很精准的位置,几乎每场考试都是提前一分钟进入考场,而被安排监考这个22号考场的老师,则提前五分钟就到场,为此考场内的秩序,免去陈康杰被其他考生影响的情况发生。
总共两天半的考试转眼就完成了,应该说考題的难度都不是很大,起码对陈康杰來说是如此,他每场考试都是第一个交卷。
陈康杰在考试中能够第一个交卷实则对同考场的同学來说就是福音,起码陈康杰交卷之后,他们还有点时间好好答題,不用从头到尾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他的身上,对监考老师來说,也是幸运的,起码他们是第一批能够阅读陈康杰答卷的人。
每一个拿到陈康杰的试卷的老师无不交口称赞,字迹工工整整,答題思路清晰又明确,如果是让他们來判卷,想扣分也找不到落脚点。
那些好奇的记者们虽然考试三天都沒有直接和陈康杰面对面,但是他们都沒有放弃,每天一如既往的痴候在第五中学门口。
采访不到陈康杰,但是这些记者也不是完全沒活可干,他们想尽一切办法采访与他同一考场的考生和监考老师,然后再从中找到他们所需的噱头。
陈康杰沒怎么让他们失望,五场考试全部都第一个交卷,这就已经是最好的卖点了,更何况,他们从一些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老师那里得知陈康杰的试卷作答堪称完美,就算让他们去考,也很难考到如此程度,因此记者们就在猜测省内的文科状元应该是非陈康杰莫属了。
给予这样的判断,有一家北方的报纸媒体开出了一个专栏,就是让广大读者來预测陈康杰会得多少分,会报哪个学校,他说报考的学校会给他开出多好的待遇。
还真别说,这一特立独行的方式很是受到欢迎,三天时间收到了数千封读者來信,报社每天都刊出一部分参与信件的核心内容。
经过统计,有百分之57的读者预测陈康杰将首选首都大学,百分之40的人认为会是水木大学,只有百分之三的人认为他应该到国外学习或者去省内的大学,由此可见,虽说省内大学在陈康杰几年前的大力援助支持下,已经在硬件设施上成了国内一流,甚至很多方面超越了首都大学和水木大学,但是国人的心中首都大学和水木大学已然有着十分神圣的地位。
之所以支持首都大学的会比水木大学高出17个百分点,那是基于陈康杰所学是文科來判断的,就文科而言,首都大学还是有着很高的地位,实际上水木大学已经在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奋起直追了,引进了不少的学术大师。
在对分数的预测上,有超过百分之七十的人认为他能超过700分,甚至有百分之6的读者觉得他会得到前无古人后无來者的满分,总之,所有参与的人当中,就沒有谁会觉得他会考低于650分。
对于他所就读的大学会给他何种待遇,那就显得五花八门了,有人说会免除他的所有学费,有人说会给他随时旷课的特权,有人说学校将给他提供独立的住宿条件,有人认为陈康杰一定被或许带保镖上课,有人觉得学校会给他专门的停车场,甚至还有人天方夜谭的认为军方应该将他说就读的学校划为不能随便进出的区域,反正人们尽最大可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各种意见层出不穷,终归下來,就是觉得陈康杰一定要获得与常人说不一样的待遇才可以。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那是有根源的,特权思想在我们的文化和生活中是根深蒂固的,沒有人觉得那样会很突兀,国人总是觉得特别的人就应该特别的对待,何况陈康杰为国家和人民赢得了极大的荣誉和自豪感,理当如此,真要是不这样,他们反而会不干。
当然了,这些人实际上都不清楚,陈康杰已经做出了就读香港大学的决定,并且和港大方面都联系好了,目前,这还属于保密的状态中。
高考完了休息两天后,所有高三学生返回学校填报志愿和参与一些毕业仪式。
这时候的高考还沒有几年后那么人性化,现在是考生在还不知道分数的情况下就得填报志愿,不像后來,可以看到分数后再根据分数情况决定自己到哪所大学就读。
就因为这个情况,在当下的高考中,往往会出现戏剧性的情况。
大家在填报志愿时,都是根据自己预估说得的分数为基准的,但是既然是预估,那自然而然准确性就不会有百分之百,问題就來了,有些人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考的分数会很不错,因此志愿的填报时往往选一些国内最顶尖的学府,然而当分数沒有达到时,他们不但失去进入这些大学的门槛,就连次一点大学也会放弃他们,结果只能去读一些虽说是重点但是名气和实力都差许多的大学,而另外一些人,也许觉得自己考得不好,因此志愿的标准有所降低,等出來的分数却超过预期,结果也只能对更好的大学望洋兴叹。
自然而然,这些戏剧性的情况都不会发生在陈康杰的身上,他已经有所去留,即便是真不能到香港大学,国内也不会有大学将他拒之门外。
陈康杰已经很久沒有在教室里出现了,他这次难度的莅临在老师和同学之间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毕竟过了这两天大家就真的各奔东西了,这是最后的中学时光。
在教室的座位上,很多同学围着陈康杰叽叽喳喳的聊天,由于时间的特殊性,聊的内容自然而然与这次填报志愿有关,窗户外围了不少其他班级的学生。
其实就陈康杰的认识來说,他真不觉得好的大学和差一点的大学在教学质量上有本质性的差别,起码在大学中,学生的自学将占据主要部分,老师的传授不像中学期间有决定性的作用,可能区别稍显差异的,应该是学风。
对于学风,陈康杰的理解与其他人或许会有些不同。
每一所大学都会有自己的校训,而且同质化极其严重,例如笃行啊,格物致知啊,严谨啊,厚德啊,创新啊等等,其实呢,这些校训一定程度上是摆设,因为学校的教学中,许多行为都是脱离校训了的,而且,不少大学生压根就不知道自己的校训,即便知道的,也很难解释清楚意思,人们对某所大学的关注极少去关心校训,可能就是这个意思。
再说历史,每一所大学成立的时间和历史环境地域环境都不一样,自然历史会有区别,原本这是值得继承和传承的重要部分,但是今天的国内大学已经同质化很严重,教学方式,教学理念,学科设置,专业考评等等大同小异,过去的历史除了在校史馆里面能看到之外,已经被丢弃于利益的俗世洪流之中。
从这两个角度出发來判断的话,国内大学的学风都大同小异,可为什么有些学校给人感觉更好更出人才,而另一些学校表现得平淡很多呢。
陈康杰觉得最大的原因是,好的学校聚集了一大批学习优异,勤奋好学的学生,这些学生个个都是高考过來的顶尖精英,大家同在一个学校,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水到渠成的会在攀比之心的促使下形成一种竞争文化,达到了互相促进的功效,反正人大多数都是不服输的,这种现实主义的思维几乎存在于每一个组织中,这也是学校学风最大的不同决定因素。
很多人都说,大学主要是因为有大师,这种说法不错,一所大学要是沒有几个能拿得出手的教授和学者,确实会很悲凉,大师通过自己的思想以及行为的的确确能够影响到一些人,但是,我们不得不客观的看到,一所大学有上万人,甚至数万人,能真正得到哪些大师悉心指点的又有多少,能够长时间跟着大师学习的又有几人。
大多数的学生还是得靠自己,实际上每一所大学最大的大师就是其所拥有的图书馆,那里面汇聚了无数前辈圣贤和当代精英的智慧与学识,只要你会利用,就能在渊博浩瀚的书堆中使自己变得不一样,老主席毕业的学校只是当时名不见经传的一所师范学校,但是他遍览群书,学以致用,使其在后來的革命事业中找到了国家命运的根源和解决的最佳方法。
就像首都大学某位知名教授问他的学生,你们到这里來的目的是什么,有学生说是学知识,有学生说是学方法,教授都说不对。
在学生的追问下,教授才告诉他们,你们來到这里主要就是开阔视野,视野的开阔比什么都重要,有了视野,你自然而然就会去学习你所要的知识,自己会找到适合于自己的方法。
孔子说有教无类,这说明在起跑线上大家其实差距不大,好大学也有不学无术的学生,次一些的大学也有人学有所成,常言说得好,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一切还得看我们自己,与大学本身直接关系沒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https://www.ddbqglxt.cc/chapter/4972_1520665.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ddbqglxt.cc。顶点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ddbqglxt.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