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灾区
参加工作几十年,因为出差和专门的旅游,屈指一算,去过不少地方,但永远忘不了一次特殊的旅游——汶川地震灾区行。
中国历史上有关地震的记载,最早见于《竹书纪年》,书中提到"三十五年帝命夏后征有苗"、"三十五年帝命夏后征有苗有苗氏来朝"。通鉴外记注引随巢子汲冢纪年云:三苗将亡天雨血夏有冰地坼及泉。太平御鉴引此云:三苗欲灭时地震坼泉涌。帝舜时大约在公元前23世纪,距今已有四千多年历史。我国是个多地震的国家,公元132年,东汉张衡就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我感受最早的是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那时还在豫北农村老家,没上学,只有几岁,模糊有记忆。为了防震,全村人晚上都在路边睡觉,天冷了才逐渐搬回屋。2010年“十一”,因为吃透了“人患”的苦处,几个要好的朋友都没有出行,而是选择一起小聚。谈话中,一位朋友谈起了两年前的汶川地震。我突然想起了学过的地震知识和感受,突发奇想:“灾区人不会多,我们何不去灾区看看。”还有一个原因,那年国家要在各地抽调干部去灾区支援工作,因为各种原因我没去成,所以一直想去看看。说走就走,第二天,我们三个人开车就出发了。没想到,依然人满为患,畅通的高速公路也只能走走停停。第三天下午两点多钟才到汶川县城。
虽然地震已经过去了两年多,但地震的痕迹屡屡在目。过成都沿岷江去汶川的道路上,不时就有巨石突兀的陡立。在岷江西岸,看到被砸毁的汽车似乎还在“诉说”当时的惨像。导游介绍,原来去汶川的路就在岷江西岸,因为地震,山河易位,路才改在东边,还是赈灾部队援建的,坐汽车去九寨沟都要走这条路。汶川是由上海市援建的,县城整齐的黄色小楼已经初见规模,纪念地震的遗址上一面倒塌的楼板上挂着一个永远定格在14时28分的钟表,让人不禁回想起惨痛的记忆。吃饭的餐馆有一个募捐箱,我掏出三百元放了进取,正在吧台的老板——一个40多岁的中年男人主动走过来,握着我的手连声道谢。我赶紧说:“不用谢,我只是个普通的公务员,帮不了大忙。”我们攀谈了几句,才知道老板震前和妻子在成都开饭馆,地震时父母都死了,震后主动回来了。他说,他们10多位在成都打工的都回来了,一定要重新扛起家乡这片天。从他平静、不经意的话语中,我忽然洞悟了一个大道理,为什么我们民族的文明五千年生生不息,就是在我们民族的血液中有愈挫愈奋的基因。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从汶川出来天已晚了,我们返回了成都,第二天又赶到了北川。虽然震中是汶川,但由于地势等原因,北川的破坏程度最大。老县城作为地震遗址保留着,当时的惨像触目惊心。史载,这里是地震多发区,清乾隆和道光年间就发生过大地震,但人们依然在这里顽强的生活着,一代又一代。在北川中学遗址,立着醒目的纪念碑。从新闻中知道,北川中学位于半山腰上,地震瞬间整座山崩塌了,1000多名师生遇难。遗址上,学校已经看不到踪影,只有学校的旗杆还在废墟中坚强地挺立着,顶尖上的鲜艳的五星红旗随风飘荡。
(https://www.ddbqglxt.cc/chapter/44931554_15901589.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ddbqglxt.cc。顶点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ddbqglxt.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