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 战国明月 > 第113章 农家来访

第113章 农家来访


明月尚不知齐王宫内正在生的事,这两天里,他一直在琢磨荀子给他的那句提示。

        “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没记错的话,这应该是庄子的话。

        “长得很直的树木成了材,有用,所以总是先被伐取;甘井的水甜,人们争先汲取,所以先干枯。”

        才能外现,而遭世俗之忌,最后反受其害,在这世道再常见不过了。庄子认为,想要不被“先伐”,不致“先竭”,那就要不成为直”,不成为甘井,也就是虚己、无为。

        荀子引用这句话来提醒明月,意思再明白不过,近两个月来,他的确太过高调了……

        明月也猛然惊醒,自己太过沉迷这种做“先知”的感觉,热衷于向诸子百家输送后世知识,许多地方已经越了界,回头想想不由冷汗直冒,他毕竟只是一个寄人篱下的质子,千万别太不把自己当外人。

        于是他便称病在府邸内,不再没事就往稷下学宫跑,反正初中物理那点知识也掏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就得靠墨家自己去琢磨了……

        然而树欲宁而风不止,他不去学宫,却偏偏有不少人慕名找上门来,都是九流十家的门生子弟,要么是不服他的理论,想要与之辩论,蹭一蹭名气;亦或是对“格物”产生了浓厚兴趣,想要与他探讨一番。

        对于前者,明月一概闭门谢客,至于后者,也要视对方身份,才决定是否要见上一面,稷下学宫的大咖明月基本都打过照面,能让他顶风接待的人还真不多。

        但这一日,质子府舍人递来的名帖,却让明月无从拒绝。

        那人自称许友,乃农家弟子,途径临淄,听闻长安君之名,便前来拜谒……

        ……

        来临淄数月,明月也见惯了稷下士的做派,虽然这些人中没有大富大贵者,但打扮起来却不含糊,无不戴冠佩剑,仪表整洁,只为了让王侯见了他们不要皱起眉来,也就信奉苦行的一部分墨家弟子穿短襟褐衣,我行我素。

        但今日来拜见他的这位农家弟子,却格外特殊,但见他穿着粗麻短衣,脚下是齐楚农夫常见的草履,三十余岁年纪,却好似四十,已经有不少抬头纹,手上也老茧纵横,看得出来是真正下过地,挥舞过农具的。

        甫一看,就是一个寻常老农,他这身打扮前来登门拜访,差点被看门的鲁句践等人给轰出去了……

        虽然此人打扮粗陋,但明月却未怠慢,对农家这个学派,他也心存好奇。他听说过一种说法,墨家是小手工业者的思想代表,杨朱学派代表小土地私有者的利益,而以许行为代表的农家,则是下层农民的代言人。

        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不管稷下诸子的理论出了世界多少年,又引领了后世多少年,他们能站在辩坛上高谈阔论的基础,依然是铁工具普及开后急剧展的农业。

        但奇怪的是,在这个本该重农的时代,农家混得却一直不怎么好,从他们难以跻身于稷下学宫,就能看得出来……

        请许友就坐后,明月便道:“我听闻,农家祖述神农氏,继承后稷事业,讲究播百谷,劝耕桑,以足百姓衣食,今日见君一面,才知道农家子弟果然是在身体力行啊……”

        或许是常年与民同耕,许友笑容里带着几分农夫的质朴:“我农家之领称之为野老,如今正耕于齐楚之间。野老言,想要劝人耕作,先要自己带头耕作。乡野农人,不相信嘴里说出的话,只认可地里长出来的粮,吾等若不精通耕桑之艺,谁肯信服于农家?”

        这种朴实无华的态度是明月很欣赏的,当即询问起许友的来意来,许友也是直爽,直言道:“我途径稷下时,听人说起长安君讲述的降雨自然说,深感震撼,这才冒昧前来拜访,还望长安君赐教一二!”

        瞧着许友虽然年纪大自己许多,却不耻下问的态度,明月也不藏着掖着,便将早就在稷下说过无数遍的东西,又重复了一遍。

        许友听后十分激动,农家是以展耕作为主要目的的学派,而“天时”是好收成的必备条件,春播、夏耕、秋收、冬藏,这一切都是由天体运行所显现出的时间节律决定的,农家早在许多年前就宣扬,只有把握“天时”,才可能把握住“农时”,具体来说,先要通过观测和研究,掌握四季更替的节律,了解风霜雨雪生的规律,通过制定历法等手段,做到“知时”……

        农家是务实而唯物的,他们很明白,自己对于“知时”的渴望,是不可能依靠阴阳家、方士、巫祝的祈雨完成的,却恰巧和明月提出的“降雨自然说”一拍即合了。

        见长安君没有敝帚自珍,许友也投桃报李,立刻献上了农家对气候降雨的一些心得总结。

        明月接过简牍一瞧,却见上面写的是两篇文章的节选,分别是《审时》和《十二纪》。

        《审时》系统地论述了气候与农业的关系,将农业气象条件分成得时、先时和后时三类,能不能赶上雨水是得时的重中之重。而《十二纪》则总结了一年十二个月里的常见气候。

        许友道:“过去吾等只知何时可能降雨,却不知为何会降雨,如今与长安君一番交谈,这难题便迎刃而解了!”

        他满怀期待地说道:“若能将两者结合,总结出降雨的规律来,百姓就可以知道何时有雨何时将晴,不必再受失时之苦了!”

        想法倒是不错,明月也琢磨开了,要不要再接再厉,做一套战国版的《看云识天气》出来?

        不过那工程量太浩大了,以他这点初中生的物理地理水平是绝对办不到的,他需要一群对星象了如指掌的天文官协助,还需要像许友这样有知识的野老帮忙才行……

        或许日后正式开府就封,可以招揽一些专业人士,完成这个想法?

        暂且将这个念头按下,明月反过来问许友,这《审时》和《十二纪》是谁写的?

        许友言语里透着几分骄傲:“乃是先祖父所作,祖父乃楚人,讳行。”

        明月来到齐国数月,已知道了不少九流十家的过往,就算再孤陋寡闻,也知道那许行正是农家的代表人物,不免换上了敬语:“原来是许子之后,失敬失敬……”

        他听人说,许行与孟子是同时代人,他将农家从乡野带入稷下学宫,扬光大,成为九流十家之一,有弟子几十人。

        农家是诸子百家里的异类,他们与墨者有点像,生活极为简朴,穿着普通的粗布衣服,虽然倡导耕桑,却没有属于自己的一寸土地,过着周游列国的生活,也不像儒家一样追求高官厚禄,只希望得到千亩土地、数亩房宅,好定居下来,带领当地百姓展耕作。

        五谷足,则百姓足,百姓足,则天下足,这是他们始终如一的理念……

        有专业人士来帮自己的国家领地展生产,本应是大王封君们拍手称快的事情,然而农家却一直苦于没有立足之地,归咎起原因,大概是两点。

        其一,他们的领袖许行,当年狠狠得罪了学阀孟轲,之后农家就遭到了齐鲁儒家的排挤打压……

        原来,当年许行效仿神农言行,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甚至有两兄弟名为陈相、陈辛者,本来是从儒家学习的,却突然改换门庭去投靠了许行。陈相还反过来帮许行游说孟子,希望孟子能认同农家的理念,在齐鲁等国助农家一臂之力。

        谁料,孟老先生的门户之见和地域观念极重,他嘴炮了得,不仅将农家的观点逐一批驳了一遍,痛骂许行这个楚国人是”南蛮鸠舌之人“,能有什么本事?跟着他学习,简直是以夷变夏!

        孟子也没放过陈相,认为他背叛师道乃不义之举,将陈相赶走,再也不见他。

        于是农家试图向齐鲁展的第一次尝试,就这样失败了。

        所以到头来,农家也只在泗上的小国滕国有一席之地,搞了一段时间不温不火的生产。

        许友回忆道:“滕文公时,祖父带着众弟子在滕国开地,与当地百姓共同耕作,其乐融融,但滕国被桀宋灭亡后,吾等就只能离开那里了……”

        那几年的东方混乱不堪,宋国灭了滕国,随后被齐所亡,齐国又遭到五国伐齐,差点衰亡,到处都是战火纷飞,的确不是农家展生产力的好时候。

        等到战争消弭,许行也去世了,他的弟子陈辛做了农家的领袖“野老”。陈辛与农家众人一合计,觉得现在齐国百废待兴,正是他们大显身手的时机,于是再度想通过上层门路进入齐国……

        “野老带着我,找到了时任齐太子傅的滕更。”

        明月对那老儒再了解不过,顿时大笑起来:“汝等却是找错人了,那滕更的门户之见地域之见,比起孟子而言,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


  (https://www.ddbqglxt.cc/chapter/43341_12930842.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ddbqglxt.cc。顶点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ddbqglxt.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