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 顽贼 > 第六百一十六章 不干人事的王爷才是好王爷

第六百一十六章 不干人事的王爷才是好王爷


乾清宫的地砖下设有管道,冷气从冰室传来,即使在盛夏酷暑也为人心头带来一丝凉意。
    但这股凉意沁在崇祯皇帝的心间,却让他心肝颤栗,配上阴暗的三大殿,只叫人遍体生寒。
    倒不是紫禁城风水不好,只是三大殿修的不好,因为它本质上……就不是给人住的,它是座庙。
    国之大事,在戎与祀,紫禁城就是专门办国之大事的地方。
    实际上除了超级宅男万历,有明一代的皇帝,就没人在紫禁城里常住。
    虽然紫禁城是朱棣修的,但朱棣不在宫城里住,而是住在跟宫城一海之隔的西苑长寿宫。
    武宗皇帝也一样,西苑第一次大规模改造就是他干的,为校阅骑射修了平台,专门检阅操练弓马,后来废台建阁,修了二层大殿,叫紫光阁。
    崇祯和袁崇焕的平台奏对,就是在这个地方。
    嘉靖最早在宫城住过,后来被宫女刺杀了,便躲进西苑几十年,同样住在长寿宫。
    三十年间,他主持了西苑第二次大规模改造以及三大殿的重修。
    改造西苑是因为他要在里头修仙,寻思长寿宫这个名字不行,成祖皇帝是常人,住长寿宫。
    我道君皇帝,不是常人,是仙人,得住万寿宫。
    当年嘉靖沉迷修仙,自负得非常夸张,自称总掌五雷大真人,结果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引来雷公,一道雷劈在三大殿,烧了三殿两楼十五门。
    后来总掌五雷大真人写了本御制书叫《火警或问》,像诏令一样宣示中外,号召大家相信科学不要迷信,雷火是很正常的事儿,没有什么天人感应那一说。
    西苑是个好地方,皇帝多姿多彩的生活都发生在西苑。
    只可惜那些色采,跟崇祯没啥关系。
    国家到了这样的地步,崇祯根本没办法享乐,登基这几年的自我内耗就快把他折磨死了。
    刚登基的时候,他非常自信,励精图治了一阵子,也勤于思考,真的想找到国家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要说他没有皇帝的权柄,倒也不是,朝廷重臣,说杀就杀;边防重将,说换就换;一道诏书给到下面,事情都能立即执行。
    但人杀了,新来的还是办不好;人换了,军队该没钱粮还是没钱粮;旨意执行了,却总是达不成想要的效果,甚至背道而驰。
    天下向深渊狠狠坠去,任凭他使多大的力气,也托不住分毫,反而明明想要向上托起,偏偏下坠的更狠了。
    登基不过几年,崇祯现在也不老,年龄上依然是天底下数一数二年轻的统治者。
    但数年间经历了一次次怀抱憧憬,又一次次遭受重创,早就不相信臣僚在奏报中说什么‘良机’、‘取胜’之类的鬼话。
    他的眼中渐渐没了希望的光亮,很难再对什么事提起兴致,看见的人,也只剩下一种。….

    言辞激进的,是妄想以威逼手段取得利禄的骗子;讲话委婉的,是阿谀谄媚博取幸进的骗子。
    说良机当前,是利用他好大喜功性格缺陷的骗子;说打不过敌军的,则是胆怯畏战苟且偷生的骗子。
    都是骗子。
    没办法,分不清。
    他只知道杨嘉谟是良将、段复兴是忠烈,祖宽鲁莽了点,邓玘不说束伍也是良将。
    这种感觉很遗憾,只有一个人阵亡了,才知道他是否忠诚,但还有什么办法呢?
    他自己薄凉少德,确实不够英明,无法在忠臣良将亡于阵上之前,就将他们识别出来,给予充分支持。
    因为他的眼光一次又一次成功证明了自己的失败。
    相信自己的眼光,结果是错误的;逆反自己的直觉,结果是愚蠢的。
    可越是如此,他越是无法对那些依然活着的人报有巨大希望……毕竟忠臣都死了,你还活着,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尤其最近这一个月。
    皇帝这活儿确实不是人干的,尤其是处于逆境的皇帝。
    就俩月前,崇祯得到的消息,还是陈奇瑜雄心勃勃地组建五省联军,在陕西陈布重兵集团,秦军、川军、宁夏军,甚至还有北直隶的援剿军,精兵强将齐调陕西,浩浩荡荡陈兵六盘山,势要一举剿灭刘承宗。
    然后他收到关于这支强大军团的消息,是邓玘被摔死在城下、汤九州被打散在山上、祖宽被打死在阵前。
    左良玉、曹文诏、龙在田的重兵集团被刘承宗隔在凤翔塬上,生死不知。
    连他妈个是死是活的消息都传不出来。
    其实崇祯不相信自己的能力,所以非到万不得已,不愿意对总督这样的封疆大吏进行微操。
    陕西的情报既然送不回来,崇祯就专程责人进陕西,还不敢找陈奇瑜,怕耽误了军情,便命人寻秦抚练国事了解情况。
    结果陕西巡抚练国事仰卧起坐的本领,真不错。
    一会儿被气瘫了,不能视事;一会儿又起来了,回光返照;过一会儿又瘫了,生死难辨。
    气得崇祯光想把报信的锦衣番子乱刀剁死。
    就这么一来一去,浪费了最关键的时间,等崇祯派出第二波打探消息的番子进陕西,已经回不来了。
    就是回不来,石沉大海。
    未知让崇祯害怕得不行,寻思刘承宗这是把西安攻下来了?
    赶紧又派遣第三波锦衣卫,这次直接派了十路人手,分道经由长城边墙、山西黄河、潼关等地往宁夏寻洪承畴、往陕西寻陈奇瑜。
    最先报回来的是宁夏一路,告知走到榆林镇,北边是口外鞑子集结人马要冲击边墙、南边是横山流贼要破堡杀将。
    宁塞营到平山墩之间的边墙更是被风沙掩埋,但情况非常诡异,缺口明明就在那,偏偏蒙古骑兵集结于边墙以北,不南下;横山流贼聚集在边墙以南,不北走。….

    两边隔着被沙子埋没的城堡墩台相望,既不联系、也不攻战,只要看见附近有明军就一块冲上来打,锦衣卫根本过不去。
    倒是有个锦衣卫冒死进了延安府,听说黑龙王庙山聚集了肤施县十里八乡的壮丁,正在给刘承宗修祖坟。
    最近的消息,是元帅府进延安的大将张振,领军进驻了保安县,带的军队不多,也就只有千余,但延安府诸县有头有脸的乡老都跟着他去了保安,这帮人的护卫就有民壮三千多。
    走山西那条路的,也没啥好情报,眼见的是太原府城周边流民聚集成灾,官府赈都赈不过来,而黄河沿线则百姓大规模迁徙,十室九空,还有不少村庄爆发瘟疫,家家户户停棺卷席,乡闾为墟。
    黄河西岸陕西境内的情况倒是好点,但过不去。
    一来是葭州、吴堡等地的百姓严防死守,他们像得到什么命令一般,将黄河沿线的船只都被对岸村庄抢去,沿岸走出百十里地都见不到一条船。
    二来是那些乡民凶悍的很,负弓箭扛火枪,在沿岸架设各式大炮,老旧和丰富程度都给锦衣卫开了眼。
  洪武大炮都算一等一的先进火力,岸边的木垒土围甚至还有回回炮和弩车的身影。
    这两条线传回来的消息,就已经够让崇祯觉得离谱的了。
    万万没想到,潼关那边才是真离谱。
    走潼关的锦衣卫一行包括一个百户、两个小旗官、与三名力士、三名旗军,总共九人。
    沿途一路直到洛阳都走得很顺利,甚至还在福王府吃了顿饭。
    但就这顿饭吃坏了,俩锦衣卫旗军出洛阳就脱离队伍跑了,百户的请罪奏报,说的是这俩人被福王府的富贵堂皇所震惊,崩溃之下脱巾离伍,去投刘承宗了。
    实际上这路锦衣卫,沿途都是投客王府,不光在福王府,潞王府、郑王府都去了,但只有福王府,富贵得让他们崩溃。
    他们也不是第一波崩溃的,左良玉、邓玘的援军,从河南进陕西,沿途经过福王府,也一样跑了好几百人。
    因为福王太富有,富有到超出了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这对普通百姓可能没那么震惊,但是对过境河南进入陕西作战的援军来说,令人无比崩溃。
    “洛阳比皇宫还富有,肥了天下富有朱常洵一个,却让我们饿着肚子打仗,死在贼寇手里,何其不公!”
    说实话也就是平凉府那个韩王没机会来洛阳,否则只要过来看一眼,就能立马变身新一代金蝉子。
    都是亲王,韩藩富有,富在是国初亲王,人口多、王爵多,禄米多。
    而福王富有,富有到禄米算个蛋。
    大明的皇室有两种,一种是宗室,另一种是万历皇帝封的宗室。
    具体其实就仨人,万历的弟弟潞王朱翊镠,儿子福王朱常洵、儿子瑞王朱常浩。….

    至于万历的另外俩儿子朱常润和朱常瀛,一直拖到天启年间才就藩,反倒没得了那么大的好处。
    飞扬跋扈的潞王得万历和李太后的宠爱于一身,就藩时一切规格统统超标,当年朝臣意见很大,都希望万历能遵循旧制。
    但福王是万历最宠的儿子,等到福王就藩时更过分。
    过分到在那之后,朝臣都不敢跟万历提福王,遇到宗室的事儿,大家就说应该遵照潞王旧例。
    因为万历对福王是不讲规矩的,在万历怠政的那三十年间,什么阁老辅臣、封疆大吏的奏章投入内廷都像石沉大海,只有福王府的奏章,上午递交,答复下午就出来了,要求没有不答应的。
    福王就藩,庄田给了两万顷,河南的丰腴田地不足,从山东、湖广的良田补足。
    除此之外,张居正被抄家所没家产、从扬州到安徽太平沿江各种杂税、四川盐井榷茶银以及淮盐一千三百引,统统都给了福王。
    单就盐引一项,已经不是超标了,河南历来用的河东行盐。
    明代盐引制度与边防驻军的粮草有很大关系,要商人运粮到九边,九边开出证明,商贾用运粮证换取盐引,再凭盐引到盐场支盐贩卖。
    各个盐场的盐引,依照与九边的距离,重量不等。
    如河东盐场离边墙近,一引取盐是二百斤;淮扬盐场离九边远,一引则算六百六十斤。
    同时各地盐区,也都依照就近售卖的原则。
    而万历给福王的这些盐引,则不管那些,他可以在淮扬卖盐,也在河东卖盐,反正在哪儿卖盐就是给老爹写封信的事儿,极大地冲击了河南、南阳、怀庆三府的盐业。
    当然这种薄彼厚此、亲疏有别的情况,并不是万历一个人的毛病。
    只不过在万历之前,那些被皇帝册封、给予优待的王爷们,在嘉靖、隆庆甚至万历年间,都处于持续被削的状态。
    归根结底,嘉靖皇帝与诸亲王,基本上都是出五服的远亲,下手削待遇绝不手软。
    以至于到了这个年代,就属万历封出来的是仨藩国优待最厚。
    没办法,泰昌帝是万历的儿子,天启、崇祯都是万历的亲孙子。
    如今福王朱常洵、潞王朱常淓这俩,都是崇祯的亲皇叔,地位在诸王当中最为尊崇。
    福王和潞王,说是穷奢极欲也不为过,但这俩在崇祯皇帝和皇室的角度上……其实是贤王。
    第一,他俩干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分封不赐土,列爵不临民,食禄不治事。
    第二,在皇室需要用钱的时候,他俩捐钱非常积极,位列诸王的亚军和季军,仅次于唐王,远超韩藩、鲁藩、代藩那些穷鬼吝啬鬼。
    而捐钱最多的永远是唐王,单是打萨尔浒,老唐王开打先捐五千两,打了败仗再捐三千五百两。
    但对皇室来说,唐藩远不如福藩和潞藩……老唐王人品有问题,为了改继承人,把世子和孙子关了十六年,还默许小妾生的儿子把世子毒死了。….

    要不是当年做布政使的陈奇瑜警告老唐王,小唐王早死了。
    除此之外,唐藩的王爷都喜爱参与社会活动,对藩王来说,这种事的尺度是不好掌握的。
    反过来福王和潞王,才是不干人事儿的好王爷。
    福王是个贪财好色的酒鬼,天天关起门来喝大酒,喝多了就睡,睡醒了就喝。
    潞王则是个爱弹琴的艺术家,留了六七寸的指甲,用小竹筒护着,造了潞王琴三千张。
    同时还研究古董,照着宣和博古图仿制了商代至唐代的铜器数千件,打着‘潞国制器’的题款,但是专门用牛皮裹着埋到地下,使锈迹把铭文遮住。
    所以对这俩富有的皇叔,崇祯一点儿意见都没有。
    人家有钱,那是爷爷给的,更何况,人家俩还给他钱呢。
    因为怕死,李自成刚进湖广,张一川刚进南阳,远在黄河北岸的潞王就给崇祯上奏疏,请求增设三千护卫,愿捐银一万两助饷。
    崇祯很高兴地就答应了。
    然后在南阳直面张一川威胁的唐王闻询也上奏疏,也请求皇上增设三千护卫,捐银一万两助饷。
    崇祯想都没想就拒绝了。
    因为最近朝廷上正因为宗室换授的问题吵得不可开交,核心问题就是让宗人府以荐才的方式,举荐有才能的宗室进入官僚体系。
    这事的强力支持者之一,就是年轻的唐王朱聿键。
    崇祯很清楚,潞王要求增设护卫,那是真怕死。
    唐王要求增设护卫……这家伙是他妈真想建功立业!39314755.
...


  (https://www.ddbqglxt.cc/chapter/43060529_775626294.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ddbqglxt.cc。顶点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ddbqglxt.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