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节 当浮一大白
象这种从开蒙起,就是名家大儒做先生的人,往往出身世家大族,他们从小就在家族的族学里读书。只是这样的教育方式有缺陷,一直跟着一个先生,难免眼光和思维模式会相对狭窄。
所以,这些大族子弟,在成年后,有点抱负的人,大多都会出外游学,增长自己的见识阅历。而这些人一旦参加科考,卷头的先生名单上,就会是一长串的名家大儒的名字。
考官们只要一看这份名单,对这个学生的家世学问,就已经在心里有了个轮廓。
是以,科举制度虽然给了底层百姓一个上升通道,可在过这通道的第一关时,他们依旧会输给那些名门世家子弟。毕竟,考生员的卷头是不封的,文章好坏很重要,文章好坏又不重要,取中与否,考官的个人因素很重要。不象后面的乡试、会试,卷头是弥封的,考官要看得是文章。
苏长青又把卷头往前翻,看到这章旻青出身军籍,父亲也已经亡故,生前也不过是个副千户。严格说起来,这家世连将门也算不上。
难道是这家伙从小就聪明,得到了钱湖先生的青睐而收在门下栽培?好吧,那就看看他的文章如何吧。
苏长青的这番折腾,说白了,就是无聊闹的。眼下只有章旻青交了卷,他闲极无聊才这么花时间去瞎折腾。
真到了考生们6续交卷,多达几千份的卷子,都需要他过目,足可以让他看个头昏眼花,那还有精神去这么胡思乱想?
先是看第一道题目:生财有大道。
看破题:“善理财者,得其道而自裕焉。”
苏长青觉得,立意平平,倒也中规中矩。
再看承题:“盖务本节用,生财之道也。”
苏长青点了点头,觉得有点意思了。
“果能此道矣,国孰与不足乎?且夫聚人曰财,非其国矣;理财曰义,财而不义,非其财矣。
是以君子之生财也有道焉,固不必损上以益下,而公私两利,然则何如?盖天地本有自然之利,而国家本有惟正之供。惟其力之不勤而用之无节,故恒见其不足耳。
……
谓之大道,信乎其为谋国经久之计,而非一切权宜之术可比也。然则有国家者岂必外本内末,而后其财可聚也哉!”
但接下去的内容,苏长青竟然是一口气读完了。读完之后,又辩思了一会,才回头大呼一声“酒来!”
“府尊,这里可是考场。”
一旁侍候着的书吏听到这声大呼,竟是吓了一跳,急忙劝阻道。
“废什么话,读如此文章,岂能不浮一大白?快去!”
听苏长青这么一说,书吏明白过来,府尊这是读到好文章了。扭头看了眼站在堂下的章旻青,心道这少年人在文章里写了什么?竟然让府尊如此失态。
章旻青的这篇文章,是一篇政论风格的文章。但在结尾的那句“外本内末,而后其财可聚也”却打动了苏长青的内心。
作为宁波知府,苏长青最是明白海贸的巨大利益。眼下的大明朝,财政枯竭入不敷出,可海贸的巨额利益却没有归于朝廷财政,而被沿海世家大族攫取去了。
万历皇帝虽然在宁波设了市泊司,但他们也仅仅把对倭国和琉球的朝贡贸易的收入上缴了内库,其它的收益,则被层层瓜分,都揣到了个人的腰包里去了。
章旻青在文章里,提出要“不必损上以益下,而公私两利,亦有以裕于民也。”实在是说到他的心坎里去了。
趁着书吏去取酒的空档,苏长青本想让站在堂下的章旻青上来说几句,但想想还是没开口,他埋头继续去看章旻青的第二篇文章。
第二题:子问公叔文子。
“时人之拟大夫皆过,圣人终于不信也。夫不言不笑不取,非人情也,而如贾之所称,则又过矣,夫子安得信之?且夫论人于春秋之世,或可以几廉静,而未可以语时中;可以邀世俗之虚称,而未可以逃圣人之藻鉴。……。”
在这一篇里,章旻青肯定了人天性有私,在任何时候,私心都是存在的。公而忘私只是人们对官员们的期许,但在实际情况中,是做不到的。
孔子质疑人们对公叔文子近乎圣人般的廉洁的赞颂,也不相信公明贾的解释,就是基于对人性的见解。结合上一篇中,章旻青提到国家在聚财的时候,要考虑公私两利。苏长青觉得,这才是务实之论。
章旻青的两篇文章,在本质上,前后映照,让苏长青赞赏不已。看来,这家伙必定是钱湖先生悉心栽培之人。他在心中如是想。
“章旻青,你且上来。”
苏长青对章旻青招呼道。
听得府尊相唤,章旻青上前躬身对苏长青行了礼,却并没有说话。
“我且问你,从你的文章看,你认为眼下国库空虚,当是该另辟财源?”
苏长青本想说填补国库要靠海贸,但他要考章旻青,就换成了另辟财源。
“回府尊的话,本朝初年,实施一条鞭法摊丁入亩以来,虽使岁入增加不少,但有些根本性的状况却并未改变。非另辟财源不得解。”
章旻青的这个回话,说得很隐晦。有些问题是要触及这个王朝根本的,但却是不能说的。
万历初年,张居正大力推行一条鞭法,虽然在短期里让朝廷的收入大增,但这已经到达了顶峰。因为这个税收制度,是以可耕种的土地多少计税的。但大明的疆域,这么多年来并没有增加,可耕种土地是个相对恒定的数字。
随着王朝的延续,越来越多的大明宗室在逐渐蚕食这些土地,越来越多的世家大族也在兼并这些土地。宗室和这些世家大族占有的土地是免税的。
这样展的后果,就是可征税的土地数量在逐年减少。想要保证朝廷的税收,就只得在这些逐年减少的土地数量上加税。问题在于,这种加税的做法,是有一个界限的,当越这个界限,农民们不堪重负之后,随之而来的就一定是动荡。
可要是到达这个界限后不再加税,朝廷收入逐年减少,难以维持军费、修河、赈灾以及官员的俸禄,这个王朝同样会崩溃。
这就陷入了一种两难的境地。增税是死路一条,不征税同样是死路一条。区别不过是那种选择能让这个王朝多残喘几年罢了。解决之道,就是要设法摆脱这种单一凭籍耕地的税收收入模式。
“那你的外本内末,而后其财可聚也。指的是什么?海贸吗?隆庆开海至今,已经四十余年了,为朝廷的岁入,并未见增加多少。”
苏长青当然听懂了“假以时日,朝廷岁入还将进一步减少。”这句话隐含的意思。这其实并不是什么秘密,有识的官员们心里都清楚,只是涉及宗室,谁也不敢明说出来。现在,章旻青这样的隐晦回答,他自然也是心领神会。
终于,他不得不点破海贸,想看看章旻青会如何作答。
在海贸这件事上,向来争论极大。从反对派的角度看,郑和七下西洋,耗费巨大,虽然有些收获,却都归于内廷。倒是朝廷财政,需要给他巨额的贴补。
而下西洋的另一产物,朝贡贸易,对大明朝廷来说,更是个亏钱的买卖。为了体现天朝上国的尊严和脸面,朝廷常常赏赐给这些朝拜的国家带来的财物的十倍甚至数十倍的回赏。
以至于想琉球这样的小国,每年都要派人来朝贡,把朝贡当成了一件稳赚不赔的买卖来做。逼的大明朝廷,不得不限定他们多少年才能来朝拜一次。
当年的兵部尚书刘大夏焚毁海图和船图,出点就是认为郑和下西洋,不但没给朝廷带来可见的好处,反而大大增加了朝廷的支出,觉得这事得不偿失。
苏长青作为宁波知府,他属于支持派。可他也同样存在困惑,他看到了世家大族们通过海贸聚敛了巨额财富,可如何把这些财富转化成国库的岁入,他却一筹莫展。
以大明朝三十税一的商税,可征之税对于海贸的巨大利益,实在是九牛一毛。问题在于这是本朝的太祖爷定下的规矩,谁敢去改?一个不循祖制的罪名,轻的丢官罢职,重的话人头搬家。
“谋食于外,重在取而不在予,当赋权于军,广拓疆土,设官市于外,则大利归于朝廷矣。”
章旻青这个文绉绉的问答,让苏长青心里暗吃一惊,他听出了这话里血淋淋的内涵。
想要把利益的大头收归朝廷,就该把掌管海贸的官市设到外面去,从根本上掌控海贸的利益。而要做到把官市设在外面,就要赋予军队权力去广拓疆土。说白了,就是用军队去征服。
而那句重在取而不在予,就更是血腥,一个取字,就意味着搜刮。虽说这个取面对的对象是海外蛮夷,可作为读书人,他还是觉得心有测测。
这种想法,似乎不该是一个读书人该有的,读书人讲究忠恕之道,这个章旻青怎么就如此杀气腾腾?
苏长青的目光下意识的在桌上扫过,突然瞥见章旻青的籍册是观海卫的龙山千户所,心里总算感到了释然。这家伙出身军旅,军人自然有开疆拓土觅封侯的思想。
(https://www.ddbqglxt.cc/chapter/42793_12693449.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ddbqglxt.cc。顶点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ddbqglxt.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