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 大唐逍遥王李秋李世民 > 第193章

第193章


前礼部尚书温大雅,前礼部侍郎李百乐两人被免职,虽说只是倒霉,受到了封德彝的连累。

在别人看来,真正的同李秋的关系不大。

不过,在有了前车之鉴后,新上任的礼部官员,也不可能对李秋的婚事不重视。

以至于尽善尽美,将每一个细节都几乎做到了极致。

另一边,本就病未痊愈六旬年纪的封德彝,在遭受了如此重击后,还没等被驱逐出京,就直接病死在府上。

这些年来,三朝元老,宰相封德彝前呼后拥,何等的风光。

可是在他死后,全城竟没有一个官员前来吊唁。

唯有他的学生,岑文本一人,不顾那些流言蜚语,依旧为自己的老师行孝。

这件事,自然也是被李世民所知,还因为他的忠孝,对他予以了嘉奖。

在古代,人们对忠义二字,看的极其重。

整个社会都是在倡导着忠孝仁义,尤其是皇权,更是处处彰显着这些。

如今封德彝倒台,可谓是对朝中的士族群臣们,来了一个敲山震虎,重磅打击。

以至于在短时间内,他们心中有所顾忌,言、行各方面都收敛了很多。

甚至是有少数的官员,都开始重新站队,来到了中书省宰相王珪、秘书监魏征,黄门侍郎韦挺等人的这边。

此消彼长之下,魏征、王珪等人推行的抚民以静的治国策略,开始快步推进。

不过,士族中间,重新选定了以宰相萧瑀为核心,依然是步步阻拦。

在朝堂之上,这处事严厉刻板,简单直率的萧瑀就与魏征因为这治国之策再次争吵起来。

“魏大人,这治国理政要务实,又可如你这般好大喜功?!”

“治国理政如治病,先得号准了脉,弄清楚这病人能不能治。”

“若能治,可以治到什么程度?”

“对一个沉疴已久的病夫,就不能奢谈什么治好了,该让他挑二百斤的重担,还是三百斤的重担?”

“你这般胡乱下方子,是要治出乱子来的。”

魏征本身也是个直脾气,此刻也是来了气,“听萧大人的意思,我好像是把错脉了?”

萧瑀轻哼了一声,接着说道:“这三皇五帝的时候,民风淳朴,尚可用大道化民。”

“可夏商周以后,人心渐渐淡薄,一代不如一代。”

“所以秦朝专用法律,汉朝杂用霸道,眼下的世道,比之秦汉,乱象更重。”

“所以,这当务之急,是先以严刑峻法以治乱,延住脉保下命再说。”

“还提什么大治?!”

“你这与白日呓语又有什么区别?!”

听了他的这番直接人身攻击的话,魏征也是大怒。

不过还是强压住怒气,同他辩理:“萧大人,此言谬矣。”

“正是因为持久的战乱,才有了大治的可能。”

“在年前,长泽郡王李秋在接纳城外的一万多流民时,萧大人,以及这朝堂上的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去亲眼去见过,了解过。”

“可是我,长孙大人,王珪大人,甚至是陛下和娘娘,都亲自到了芙蓉园。”

“为那些百姓们煮粥,熬药。”

“自从那时起,我深深感触到,这天下黎民百姓,民心是有多么的淳朴,思治之心有多么迫切。”

“也正是乱后易教,犹饥人易食也。”

“只要民心所向,没有办不成的事!”

“如果朝廷能够下决心,何愁百姓们不与朝廷患难与共?”

要是单论辩证,这萧瑀又哪里是魏征的对手?

况且,魏征说出来了最致命的一点,那就是当初城外的一万多流民,他魏征,甚至是陛下都亲至过,给流民盛过粥,同流民们接触过,交谈过。

人家有发言权。

可你们这些士族老爷们,是不屑去看那些流民的,在今天争辩之时,你们这不就是纸上谈兵,泛泛之谈吗?

你们有什么资格啊?!

于是乎,这萧瑀争辩不过魏征,就更加的恼羞成怒,人身攻击起来。

“呵,魏大人,你终究只当过东宫的冼(xian)马,不知道治理一个国家的难处。”

“当前国家积弊这么深,你这些高谈阔论,太不务实啊!”

魏征冷哼了一声,“正因为这个国家病的太重,才更需要从根本上治起。”

“我看,萧大人的这番见解,才是真的不合时宜!”

看见他们两个在下面吵来吵去,李世民皱着眉头,重重敲了两下龙案。

“行了,你们不要吵了!”

“乱后易教,犹饥人易食也,朕也觉得,魏征这句话说得有道理!”

“不过天子一日万机,一人听断,安能尽善?”

“传朕的旨意,让五品、六品的官员们,也同样参与进关于治国理政的讨论中来。”

“朕想要看看,更多人的意见如何?!”

李世民话虽然是这么说,可他那一句觉得‘乱后易教,犹饥人易食也’有道理。

也就直接给这场争论拍了板,下了定论。

所谓的让五品、六品官员也都参与进来,无非也就是给这些士族官员们一个台阶下罢了。

就在几天时间后,李世民还是采纳了魏征等人治国的观点,认为天下可以大治。

制定了抚民以静,鼓励农桑的国策。

历史上影响深远,最为著名的贞观之治,也就以此有了雏形。

也就在这时,新上任的宰相戴胄,对李世民奏本说道:

“水旱凶灾,前圣之所不免。国无九年储蓄,《礼经》之所明诫。”

“今丧乱之后,户口凋残,每岁纳租,未实仓廪。随时出给,才供当年,若有凶灾,将何赈恤?”

“故隋开皇立制,天下之人,节级输粟,多为社仓,终于文皇,得无饥馑。”

“及大业中年,国用不足,并贷社仓之物,以充官费,故至末途,无以支给。”

“今请自王公已下,爰及众庶,计所垦田稼穑顷亩,至秋熟,准其见在苗以理劝课,尽令出粟。”

“稻麦之乡,亦同此税。各纳所在,为言义仓。”

“若年谷不登,百姓饥馑,当所州县,随便取给。”


  (https://www.ddbqglxt.cc/chapter/34787733_19169817.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ddbqglxt.cc。顶点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ddbqglxt.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