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 北宋亡国录 > 第一章来自燕京的密信

第一章来自燕京的密信


1、雄州

        公元1115年,是北宋政和五年、辽国天庆五年、西夏雍宁二年。这年农历乙未,属相为羊。这一年,对北宋来说有些事值得一提。例如:宋徽宗正式确立长子赵桓为皇太子;负责军事的宦官童贯,统率宋军对西夏作战,一胜一败;二十七岁的何栗与二十六岁的秦桧,都进士及第步入政坛,何栗是头名状元;赵遹受命,平定泸南晏州卜漏叛乱……等等。

        然而,北宋的这些事,与发生在辽国的一件事相比,似乎皆不足为道。

        辽国东北部(即今东北地区)有一个古老民族,称作女真人。这年正月,女真人部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在北部一个叫会宁(今黑龙江哈尔滨阿城)的地方登基称帝,公开向辽国皇帝天祚帝挑战。女真人要摆脱契丹人的统治与压迫,创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的国家。

        从此,女真人登上了中国历史的政治舞台。中国历史政治的格局和走向,将发生深刻巨变。

        然而,辽国统治者包括天祚帝在内,对女真人根本瞧不起。他们认为,女真人祖祖辈辈生活在边远的山林之地,经济落后,生活困苦,又没有文化,不可能成就大业。

        对于女真人的政治动向,北宋朝廷则基本上是一无所知。直到这年三月,一封来自辽国燕京的蜡丸密信,才让北宋朝廷对女真人产生了一定的兴趣。

        这年三月初四早晨,北宋河北东路边关重镇雄州(今河北雄县),在淡淡的白雾中醒来。晨风习习,空气中飘散发着初春的气息。

        雄州城里最有名的建筑是瓦桥关,也叫火帝阁,是唐代所建。一座大门洞横跨街心,南面墙上嵌有“雄关”两个大字。门洞上面建有庙宇,专供百姓祭奠用。祭奠文昌帝君时朝南拜,祭奠火神时则朝北拜。

        雄州原名叫瓦桥关,曾随燕云十六州一起,被辽国占领。公元959年,后周世宗柴荣领兵北伐,收复瓦桥关之后,改名为雄州。雄者,巍然勇猛也。大概柴荣是想以此彰显武功,威慑辽国。

        州衙位于南关大街,距离瓦桥关不远。知州名叫和诜,五十岁左右,家住东京,独自来此做官。这天一大早,和诜在庭院里漫步。院中有棵大杏树,杏花初绽,翠红乱点,满树胭脂,争奇斗艳。望着满树繁花,和诜觉得神清而气爽。和诜来雄州任职仅两年,可这棵大杏树树龄至少已有十年。

        这时,白沟河驿站的驿官忽然登门,给和诜送来一枚蜡弹。所谓蜡弹即蜡丸,古人常以此传递机密文书。这是一枚来自辽国燕京的蜡弹,里面装有一封密信,全文如下:

        “天庆五年三月四日,辽国光禄卿李良嗣,谨对天斋沐裁书,拜上安抚大师足下:

        良嗣族本汉人,素居燕京霍阴。自远祖以来,悉登仕路。虽披裘食禄不绝如线,然未尝少忘尧风。欲褫左衽,而莫遂其志。

        比者,国君嗣位以来,排斥忠良,引用群小;女真侵陵,官兵奔北;盗贼蜂起,攻陷州县;边报日闻,民罹涂炭;宗社倾危,指日可待。

        迩又天祚下诏,亲征女真。军民闻之,无不惶骇。揣其军情,无有斗志。良嗣虽愚赣无知,度其事势,辽国必亡。

        良嗣日夜筹思,偷生无地。因省易系有云:见机而作,不俟终日。语不云乎: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良嗣久服先王之教,敢佩斯言,欲举家贪生,南归圣域,得复汉家衣裳,以酬素志。

        伏望察良嗣忱诚不妄,悯恤辙鱼,代奏朝廷,速俾向化。傥蒙睿旨,允其愚恳,预叱会期,俯伏前去,不胜万幸。”

        密信写在缣帛上,字体隽永,飘逸潇洒。和诜反复看了数遍,仔细琢磨含义。

        写信人名叫李良嗣,是辽国一位光禄卿官员。光禄卿掌管祭祀、朝会、宴乡、酒醴、膳羞等职事。

        但辽国官制与宋朝有所不同。辽太宗当年占据燕云十六州后,采取以“本族之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政策,在皇帝之下设立了两套官僚机构。一是辽官机构,叫北院,掌管朝廷大政及契丹本部事物。二是汉官机构,叫南院,掌管境内汉人州县等事。北院辽官俗称北面官,南院汉官俗称南面官。由此来看,李良嗣是南面官。

        李良嗣自称汉人,祖籍燕京,自远祖以来便在辽国当官。由此来看,他很可能属于燕京的汉人贵族。从他熟练引用《易经》和《论语》经典著作来看,他对中国古典文化很熟悉。

        信的中心内容是说,辽国皇帝天祚帝不得民心,女真人已开始造反,盗贼蜂起,辽国形势大乱,有亡国之危。

        这是真的吗?李良嗣欲举家弃辽投宋,回归汉家,其目的又是什么呢?和诜心生疑问。

        和诜并不认识这个自称李良嗣的人。那么,李良嗣为什么要将密信送到雄州来?

        这是因为,雄州是北宋距离辽国最近的重镇,两国界河白沟河就在雄州城北三十里处。在两国爆发战争的年代里,雄州一直是两国交兵争战的焦点所在。著名将领杨六郎曾在此守关十六年。为巩固边防,杨六郎率领军民创造性地修筑了地下战道。这些战道始于雄州城,经大台、祁岗,向东北延伸至霸州、文安、永清一带,长达65公里左右。战道内设有“引马洞”、“藏兵洞”、“议事厅”、“料敌洞”、“迷魂洞”等军事设施,皆用青砖砌铸,非常坚固,堪称一道“地下长城”。

        自从公元1004年(北宋景德元年、辽国统和二十二年)两国签订澶渊之盟以来,结束战争,和平相处,至此已有一百多年。每年两国都互派许多使臣,友好交往,使臣一般都从雄州过界。宋使由此北去燕京,然后再去往辽国首都上京临潢府。辽使则由此南下,直接前往宋朝首都东京汴梁。两国在白沟河岸分别设有驿站,负责迎来送往,做好接待。

        白沟也是两国重要通商口岸与贸易榷场之一。宋人用茶、盐、布匹、粮食、药材、瓷器、丝织品等,换取辽人的羊、马、骆驼等牲畜,以及刀具、马具、皮具等产品。边贸交易一直很红火,百姓受惠,安居乐业。按照盟约规定,宋朝每年赠给辽国的五十万两匹银绢,即所谓岁币,也在白沟交割。

        宋朝实行文官治国,朝廷派大批文官到全国各地任职,以解决长期以来困扰并危害中央政权的藩镇割据问题。然而,雄州是个例外。雄州历任知州由武官担任,这已成为惯例沿袭下来。雄州的国防军事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和诜也是一名武官,且出身于将门之家。他父亲名叫和斌,是著名将领,当年曾跟随狄青南征,率骑兵做先锋,英勇善战,所向披靡。凯旋回朝后,受到宋仁宗的亲切接见。宋神宗时,安南(今越南)入侵,和斌受命率步骑三千出击,殊死决战,大败敌军。和斌后来长期在广西戍边,晚年回到东京,官至侍卫亲军步军司都虞侯。

        和诜依靠他爹庇荫参军入伍,步入军界,最初在河北地方军队任职。他喜欢钻研兵器制造技术,元祐年间,曾研制出一种轻便弓弩,叫做制胜强远弓,又称凤凰弓。那是一种脚踏弓弩,据说能破坚于三百步之外。他把弓弩呈献给宋哲宗,宋哲宗很高兴,下令制造推广,和诜以此成名。宋徽宗继位后,和诜继续在军中任职,历任右武大夫、威州刺史等武官职务,两年前调来雄州任职。

        现在,蜡丸密信虽然在和诜手里,但从称谓来看,这密信并不是写给他的,而是写给安抚使的。

        安抚使是路一级主管军事的官员。路是朝廷派出的一个常设机构,代表朝廷监察某一区域的工作,其地位高于府、州、军、监。“路”是由“道”转化而来的。立国之初,宋朝因袭唐制,将全国分为十三道。公元997年(宋太宗至道三年),宋朝进行行政区划改革,将全国划分为十五路。宋神宗时,将全国划分为二十三路。公元1105年(崇宁四年),宋徽宗又将京都开封府置为京畿路,全国合称二十四路。

        鉴于唐朝集一道之权于节度使一身,从而造成严重不良后果,宋朝在路一级进行分权,设置了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和安抚司四大常设机构,对事权进行分割。转运司长官叫转运使,主管财政;提点刑狱司长官叫提点刑狱公事,主管司法;提举常平司长官叫提举常平官,主管平仓与贷放钱谷等事;安抚司长官叫安抚使,主管军事。这四司,又简称为漕司、宪司、仓监司与帅司。

        其实,宋朝的路有两种分法:一种是按照转运使划分,也称作按“宪司”分路。按这种分法,河北分为河北东路和河北西路。这是基本区划划分。

        另一种是按军事防御划分,也称作按“帅司”分路。按这种分法,河北设有四个安抚使路,即:一、大名府路,治所在在大名府(今河北大名);二、高阳关路,治所在河间府(今河北河间);三、真定府路,治所在真定府(今河北正定);四、中山府路,治所在安喜(今河北定州)。安抚使一般由各路首州的知州兼任,“掌管一路兵民之事”。

        雄州既在河北东路管辖范围内,又在高阳关路管辖范围内,实际上接受双重领导。但是,无论是河北东路还是高阳关路,他们对雄州知州都没有任免权。

        所以,和诜对这封密信的处理办法有两个:一是将密信交给高阳关路安抚使,或者河北东路安抚使,让他们去做进一步处理。因为这信在名义上是写安抚使的。二是直送东京,上报朝廷。因为自己是朝廷派到雄州来任职的,有直接上奏权。

        和诜经过考虑,选择了后者。

        几天后,这封来自燕京的蜡丸密信被呈送入宫,摆在了宋徽宗崇政殿的宽大御案之上。


  (https://www.ddbqglxt.cc/chapter/34037750_15121887.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ddbqglxt.cc。顶点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ddbqglxt.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