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郭药师心寒
张觉被杀后,燕京所有辽国降将以及常胜军官兵,皆痛哭流泣。他们不仅哭张觉,更哭自己。张觉的下场固然可悲,可谁又能保证自己的命运,以后不会如此悲惨呢?
郭药师也感到朝廷这事做的太绝了,令人心寒,他曾公开对人说:“金人欲要张觉,朝廷就与之。若求药师,亦与之乎?若来要药师,且奈何?”
从此,郭药师以及常胜军官兵,开始对宋朝产生二心。
郭药师是辽东显州(今辽宁北镇市)人,自峰山大捷后,郭药师自恃立有战功,又有皇上恩宠,所以有些得意忘形,不可一世,放纵骄横,目空一切。名义上,王安中是燕山府第一把手,郭药师是他的副手。可实际上,王安中不仅对常胜军内部事务根本插不上手,甚至于许多政令,也都需要郭药师点头才算数。
王安中是一介文人,性格软弱,不敢也没有办法制服郭药师。他只知道曲意奉迎,凡是郭药师所需要的兵械甲杖等军用物资,他都上书朝廷,积极争取,尽量供给。郭药师说军队需要补充马匹,王安中就想尽一切办法,将大量内地马匹运来燕京交给他。
郭药师对马匹质量很挑剔,不是什么马都要。他选马的方法也很特别。他先将马匹集中起来,不给它们拴缰绳,让它们自由奔跑。凡是能跑过半里泥潦之地的,就是良马,留下使用,不然则退回重选。
为筹措更多军费,也为了满足个人利益,郭药师派部下在宋朝北方沿海州县,大做贩卖舟船等生意,以赚取钱财。同时,他还将当年为天祚帝服务的一些辽国能工巧匠召集起来,制造玉带、码瑙等各种奇巧珍贵之物,用来结交朝内权贵,以及宫中的大小宦官。那些人得到礼物后,无不喜出往外。
这时候,常胜军已扩军达5万之众,而吃公粮的乡兵号称有30万人,皆听从郭药师指挥。可是,令人不解的是,郭药师及其部下此时仍然不改"左衽",仍然身穿辽服,而不着宋装。当时,许多人都在私下里将他与唐朝安禄山相比,认为他兵权太重,是一个很危险的人物。
郭药师的所作所为,引起詹度的极大不满。詹度不像王安中那么软弱,他性格比较刚强,他想从权力范围上制约郭药师。因为詹度在名义上是燕京的军事主管,但实际驻扎在燕京的官军仅有九千人马,与常胜军军力实在是无法相比。詹度要想全面掌控军权,就必须制服郭药师。可郭药师哪肯受制于詹度?两人关系日益交恶。
詹度与郭药师同知燕山府,都是王安中的副手。但谁是第一副手,朝廷并没明确,二人为此发生了激烈争执。郭药师认为,在皇上的御笔手诏中,自己有“节钺”加衔,权力位置应该在詹度之上。其实,郭药师的理解并没有错误。节钺是符节和斧钺合称,皇帝授予将帅节钺,的确是加重其权力的一个标志。
而詹度认为,御笔上的排名顺序就是权力位置顺序,自己的名字排在前边,郭药师的名字排在后边,这就说明自己的权力职位应该高于郭药师。詹度的理解,其实也是对的。按照中国政治习惯,排名在前的权力高于排名在后的。
宋徽宗这样安排詹度与郭药师的权力,肯定是有他的想法。可是,这样造成了两人的矛盾,恐怕不是宋徽宗的初衷。詹度与郭药师谁也说服不了谁,冲突越来越尖锐,处处互相制肘。王安中虽然是他们的上级,可也无法调和,只好上书朝廷,请皇上解决。
宋徽宗经过深思熟虑,觉得,守卫燕京离不开郭药师与常胜军。于是,下诏书将詹度与河间府知府蔡靖,进行对调。
蔡靖也是文官,性格沉稳,胸襟开阔。他来到燕京后,对郭药师坦诚相待,表示愿意与其精诚合作。郭药师也觉得自己先前做法有些过分,于是,飞扬跋扈的气势逐渐也有所收敛,对蔡靖也表现出很敬重的样子。
燕山府领导班子内部不团结的现象,至此算是得到解决。然而,常胜军的兵权,仍然牢牢掌控在郭药师手里。
斩杀张觉后,燕京城内形势更加复杂,王安中内心有些惧怕,他怕自己守不住燕京,辜负了皇上厚望,损害了国家大计。他连续几次上书朝廷,请求免去其燕山府职务,调回京师,但宋徽宗不答应。
宋徽宗此时已经意识到,处理平州问题有些失误,赵良嗣是正确的。于是,宋徽宗专门颁下一道御笔,特许赵良嗣享有节度使俸禄,以表示对赵良嗣观点的肯定。
可是从后来发生的一些事情看,宋徽宗对这次的失误,认识并不深刻。特别是此事对郭药师与常胜军产生的影响,似乎事前并没预判,事后更是缺乏细致的观察。
(https://www.ddbqglxt.cc/chapter/34037750_15121792.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ddbqglxt.cc。顶点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ddbqglxt.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