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 持娃上岗之雌霸天下 > 第13章 为图发展搞实业

第13章 为图发展搞实业


  
李秀娥画过的那张基建图样周正邦是看过的,要将石昌南部那片土丘之地建造成办公区域,需要大量青砖,仅靠沙水这一个砖窑烧制是供给不上的。
他将这个担心奏与王后,李秀娥自然知晓,着他再寻砖窑订制青砖。
周正邦面露难色,整个石昌境内仅有沙水一地有砖窑,别处土质并不适宜制砖。
既然这样,李秀娥则责承工部调研,看沙水这里粘土资源如何,是否还能扩大砖场规模。若可行,再上几个砖窑,烧出的青砖不仅官方要用,民间危房改造也需要大量砖瓦。
要发展大滕国,绝不能让百姓住在危房之下,这种局面势必要改变。
周正邦已然明白王后的意思,与工部尚书商议去了。
天暗了下来,按计划今晚要宿在沙水镇,早有人安排好住宿。
沙水镇有一处客栈,都是青砖平房,地方甚是宽敞,房间也多,一众官员皆可下榻,随从兵卒也能轮流休息。
这一天下来,李秀娥确实有些劳累,晚膳用罢,回屋歇息去了。
可那几个大臣聚在周正邦的房间,继续研讨一些未竟事宜。
虽说已然到了秋末,窗子关得久了还是有点闷的,李秀娥开窗通风,一股草药味飘将进来。
她记得,胡水曾带母亲来沙水看过病,这里有医生,自然有药铺,熬制药汤更是必须的。这味道应该是来自诊所。
李秀娥早已拟定振兴医学的计划,成立了医科研究院,这些时日虽有人报名参加,却寥寥无几。再则,那些医生还要行医治病,养家糊口,难以聚在一起进行研讨,所以那研究院尚未正式运行。
看来目前条件不太成熟,只能徐徐图之。
客观条件限制了李秀娥打算快速发展的进程,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一步一个脚印更符合实际。
于是,她又在思考如何调整这个计划了。
次日上街,她看到了那间药铺,大清早的门前就有了马车,有病患上门了。
周正邦介绍,方圆百里之内,仅有此一家规模比较大的诊所了,其次就是石昌县城的两家。全县也不过七八家而已,那些诊所规模可就小了许多,有的只有医生一人。
医术落后,医务人员的缺乏,难以保障百姓的健康。发展医学,这在后世也是相当重视的。
据周正邦介绍,此间诊所有父子二人行医,儿子医术比父亲要好,可他医术传承于父亲,算得上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所以能强过其父,皆因青年医生敢于创新,不拘泥于传统药方,他会根据患者病情发展适时调整用药品种济量,对症下药,让病人每日均有变化。
也正因如此,远方患者多慕名而来,生意自比他方好了许多。
只是这费用也偏高了些,贫困家庭到这来,对于大病十之八九看不起,因费用而耽误病情的患者大有人在,有的既便是后来筹来了医药费,病情已发展至晚期难以治愈了。
看来医德比医术更重要,在利益驱动下,道德品质容易变质,这不仅需要立法制约,更需要引导和弘扬正能量。
这也是非解决不可的一件重要之事,更是一项长期工程。
国民素质的提高更急不得一时。
借鉴前世的经验,这保险基金还是要大力推行的,目前百姓对这项政策还不太认可,参与者并不积极,只有极个别人投保了。
对此,李秀娥下旨,拨出专款投入,增大报销比例,让百姓偿到甜头,得到实惠,推行起来就顺利多了。
同时,管理管控要跟上去,防止有人钻空子。
对王后的吩咐,周正邦自然记在心间,归去便着人研究落实。
沙水镇街上似乎比石昌县城里还要繁华一些,这大早上就陆陆续续有人来赶集了,各家商铺早已开门营业。
在诊所东侧不远处,有一家药材批发站,生意好像很兴隆。
周正邦对这个站点比较熟悉,说是这个药材批发点是依托附近这个诊所开的。有些药在诊所里比较贵,而他这里便宜,人们便到这里来取药了。只因有些药不知药量到底要用多少,才在诊所里拿的。
还有就是一些药材贩子专门从这里批发去卖给诊所。到这里来贩卖药材的多数还是外地人,并非石昌县的商人。
这个信息令李秀娥很振奋,说明这间药材批发点有稳定的药材来源,却不知来自哪里。
周正邦回禀,在浏水河南岸,有一片药材基地。那里的农民很少种粮食,多种药材,已经有点规模。这间药材批发店里的药不是野生的,而是人工种植的,所以比较便宜。
这一点倒是出乎李秀娥的意料,她在县志上并没有看到。周正邦解释,这也是最近两年的事,只是药材种植基地规模还不大。
李秀娥当即指示,可以选派草药专家,帮助药农,根据市场需要甄选优良品种,扩大种植面积。着商部统一收购,销往其他王国。
可那周正邦有些为难,哪里去寻草药专家?
上一世李秀娥学过农业,可她没有学过药草,对此也是不入门的,只得等待时机了。
看那街道上的行人行色匆匆,买了物品之后便纷纷离去。现在正值农忙时节,很少有人在集市里闲逛。
前面一家卖农具的商铺,进进出出的人员络绎不绝,每一个客人出来差不多手上都拿着一两件农具,或是镰刀或是锄头。
李秀娥在石昌县城曾经见过那里所卖的铁制农具,除了做工比较粗糙之外,材质也不太好,工具非常不耐用。
周正邦说这一家的农具优于其他地方,主要原因是这家农具出自小白山,那里的冶铁工艺比较先进,做出的刀具用具自然要比其他地方好得多。
小白山那里有铁矿,李秀娥已经让人去调研整合了,她要重点开发那里,大滕国的建设还要仰仗那些铁资源供应呢。
按照计划,这次巡察是打算要到那里看一看的。
王后的巡察队伍经过沙水镇,街道上的行人纷纷避让。
小白山距此地大概有100余里,车轮滚滚,浩荡而行。
走了不到50里地,遇到一座小山,这座小山很特别,它并没有与远处的大山相连,坐落在平原上显得很突兀,山上除了一些零星的杂草之外,见不到一颗大树。
车队停了下来,李秀娥要到近前看看这座特别的山。因为在她的前世记忆中,这座山并不存在。
当行至山脚下看到那淡灰色的岩石,她兴奋不已。她认识这石头,石灰石,做白灰的原料。今后的基础建设是需要大量白灰的。即便是不用后世的工艺,当下百姓也已经掌握了石灰石的烧制方法。
这个小山几乎全是石灰石,整个石昌县用上几百年也用不完。
诸位官员见王后对这些石头很感兴趣,有些不解,但他们知道,王后又有新想法了。
李秀娥指示工部,现场开采,就地煅烧生产石灰。
周正邦提出疑问,生产这么多的白灰谁来买呢?石昌县的百姓几乎不用,即便是朝廷建设新的办公区也用不了太多,终究是有限的。
李秀娥提醒他,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将来的居民都会用,住房改造或者重建,那白灰是少用不了的。
用白灰抹墙有诸多好处,不仅是看着洁净漂亮,而且比较耐久。更重要的是白灰有消毒作用,可以减少居民的一些疾病。
再则,石昌县毕竟有些小了,即便是建了国它的面积也不会变大,消费总额还是有限的,白灰同样也要走出国门。
一件接一件的事情,周正邦以及众官员都明白了王后的发展思路,将来发展的趋势,绝对不单单是局限在石昌县内,王后早已把目光投向了其他王国。
对这个新王后的战略目光,不仅是周正邦,其他的官员也很佩服。
只要是有了市场,产量越高自然越好,根本就不怕积压,不仅是这白灰,其他产品同样一样。
这让人们联想到了前几日腾王那些家具拍卖的情形,对于积攒下来的那些国王亲做,想必王后也是要销往国外的。
当这个思路都被认可之后,那么对王后一系列的举措众官员算是看清楚了。王后着眼于天下,并非仅仅是石昌县,大滕国。
众人自叹弗如,禁不住在这野外高呼“王后圣明!”
车马南行,很快便到了小白山下,远远的就能看到有浓烟升腾,也许是由于大山的阻挡,这烟雾并不能立刻消失,逐渐在空中弥散。走得近了,稀稀拉拉的能看到几处草房坐落在那里。
早有几位官员迎了上来,参见王后。他们已经在这里驻扎了十几天了。
无序的开采使得现场比较凌乱,到处都是废石废料,进进出出不太方便。倒是有一段路相对平整。
其中一个叫郭振山的官员汇报。
这里确实贮有丰富的铁矿石,因为技术的原因,开采的程度并不大,只开采了地表的一部分。由于无序管理,废料遍地都是,须先进行清理,运出去,为将来进一步开采留有场地。当前他们正在做这项工作。
目前在这开采矿石的有四家,基本上也不固定,谁需要铁矿石,谁就安排人手采一些,没有什么章法。
经过调研和协商,他们很愿意服从朝廷安排,加入矿务公司。那几位老板可以负责安排人手,组织工人进行采掘。
这个框架基本构成。这段平整的路面和山脚下的开阔地,就是近段时间以来他们组织人干的。
今后他们服从公司的统一领导,成为公司的正式成员,不再私自开采。
这样做也是为了工人的安全着想,因为他们没有更先进的技术,难以保障采掘工人的安全,况且深度挖掘投资比较大,哪一家业主也没有这个财力。
他们也曾经想过统一起来进行合作,但是为谁当老大争论不休,多年也没有一个结果。现在好了,朝廷出面,大老板的事宜自然就有了着落,用他们的话说,背靠大树好乘凉。
如果他们知道这棵大树就是当朝王后,也许会惊掉下巴。
往东十里有个露天煤矿,生产优质煤炭,是炼焦的好材料。当地有些人从事炼焦。
有了这些资源,成立一个大型炼铁厂并非难事。
李秀娥满心欢喜,一切尽在她的掌控之中。


  (https://www.ddbqglxt.cc/chapter/31158408_56505788.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ddbqglxt.cc。顶点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ddbqglxt.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