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 明末夺天下 > 第175章 登基称帝,与世皆敌

第175章 登基称帝,与世皆敌


  登基大典,不能含糊,刘元昭让人重新修葺了一下汗帐,并且将汗帐周边的贵族居住的房屋全部都清掉了,周边空了大片。

  刘元昭当即就决定把这周边修建成一个圆形广场,在广场的中央,他让工匠打造了一个自己的雕塑,底座就有一米五高,加上一个三米高人像雕塑,整座雕塑高达四米五,远远的就能看见。

  刘元昭虽然杀死了林丹汗,但是也让全城带了三天的白绫,后面就都换成了红花。

  而且刘元昭还让各个千户准备最好的勇士参加那达慕大会。在他登基那天,就召开那达慕大会。

  从四月下旬开始筹备的大典,一直到五月中旬才筹备完毕,因为此事十分重要,姜文远等文官不得不从青海跑来归化城。

  他们查阅了元朝,明朝,蒙古三朝的皇帝登基大典,提供给刘元昭选择。

  刘元昭摇头道:“单独选其中一朝都不可取,我们最终是要多民族融合的国家,所以在这些表现形式上,我们既要保留蒙古特色,也要有汉族特色。

  这样表明,我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蒙古汗国,而是一个联合起来的蒙古汗国,要体现出我海纳百川的xiong襟。”

  按照刘元昭的指示,姜文远他们一群半吊子不得不绞尽头脑的去融合几个朝代的登基大典。

  首先刘元昭提出了国旗与国歌,这是一个新兴国家的标志。

  国旗颜色整体为红,右边有三分之一为蓝色,左上角为日月合成一个黄色圆圈,旁边有许多星星,一个星星代表一个民族。此为中华民族旗。

  至于国歌,刘元昭也只能自己弄了,别人都没什么经验。

  最后弄出了一首:山川壮丽,物产丰隆,炎黄世胄,东亚称雄。矢勤矢勇,必信必忠,同心同德,贯彻始终。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光我民族,促进大同。

  曲调则以秦风为主,开头加了蒙古的呼麦。

  五月二十日,登基大典开始。

  刘元昭是直接骑马从城外开始进来,接受牧民的贡品,当然刘元昭只是在马上示意,贡品由周边的侍者接纳。

  而刘元昭在甲胄鲜明的锦衣卫缇骑的簇拥下,缓缓前行。

  到了广场上,百姓齐呼万岁,刘元昭下马,向前走去,接过放置在雕塑上的云盘。

  高耸人云的承露盘,古人迷信,认为服用仙露可以延年益寿,所以造盘承接。

  随后,队伍继续前行,走入内城,即大汗居住的皇城。

  进入里面,早已经有准备好的御马,队伍再度骑马前行,一直到大殿——承天殿前,再度接过云盘喝了一点。

  随后他换上一套孝服,在成吉思汗以及三皇五帝和神灵的牌位前祷告。

  到了吉时,钟鼓齐鸣,刘元昭穿的是新制的皇帝衮服(过于仓促,并没有很奢华)。

  根据《明史·礼志》上的记载,皇帝戴的冕有十二旅玉藻、长度及肩。

  所谓玉藻,指的是用五彩丝条作为垂绳,每条垂绳要贯穿着玉珠。

  衮服上要刺绣十二种图案,有日、月、星、龙、山、火等。

  除了内外衣,还有蔽膝、裳、大带等配件。

  刘元昭祷告时,文武官员们身着礼服,由鸿肪寺的官员引导,走过水桥,进入大汗皇宫,站在午门外的广场上。

  然后,他们分成文武两列,文官跪在御道东边,武官跪在御道西边,静静等待着刘元昭祷告完毕。

  皇帝结束了祷告,走进承天殿就座之后,文武百官才按照官职的高低依次进入。

  锦衣卫鸣鞭,将军卷帘后,鸿胪寺官员高喊行礼,官员们就开始行五拜三叩头的大礼。

  然后,鸿胪寺官员要奏请颁诏,得到允许后,翰林官员将诏书给鸿胪寺官员。

  鸿肪寺官员捧着诏书一路经过承天门、水桥,到达午门,放入早已准备好的云舆内,然后由云盖导引,送到承天门,宣读诏书。

  诏书是刘元昭自己写的大白话。

  我刘元昭,华夏帝国第一任皇帝,晓谕天下臣民,自夏商周以来,草原各族与中原各族人民的厮杀从未停止。

  原因很简单,就是大家吃不饱才去抢。

  但是,我可以改变这个情况,我们都是同一片天地下生活着,血脉已经相融,没必要再自相残杀。

  各族人民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天下大同。朝廷官员要为人民服务,时刻关心治下百姓民生,要贴近群众生活,政策方针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帝国法律对所有人都是平等对待,法律执行,公平公正公开,保护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对于背叛帝国利益和百姓利益的人,绝不姑息。

  希望天下百姓官员,齐心协力,共建家园。

  刘元昭用大白话写了圣旨,并且派人向所有的牧民宣读,不仅仅是察哈尔部,还有多罗土蛮部,鞑靼土默特部以及那些臣服的蒙古小部落。

  百姓们欢呼雀跃,但是有些官员们以及一些蒙古贵族十分不满。

  刘元昭没有直接回应,而是先展开了阅兵大典。

  首先出场的就是步兵营,刘进喜领导的,步兵中的精锐。

  他们展示了鸳鸯阵,随后展示燧发枪,震天雷,虎蹲炮等热兵器,强大的火力让很多人闭上了嘴。

  随后是重步兵的展示,坚硬的盔甲可以挡住鸟铳射击的子弹,蒙古射手射出的重箭,以及骑兵的劈砍,可谓刀枪不入。

  随后就是骑兵营的展示,从传统的骑射,到热武器的展示,无不让人惊奇。

  随后出场的是坦克营,钢铁战车一出现,就让蒙古人啧啧称奇,强大的防护力,以及猛烈的火力让人看着就胆寒。

  最后是炮兵出场,有着数百步甚至一两里远的精准打击,万全震慑住了所有观礼的人,一座山头万全被打的面目全非,土质都松了许多,让这座山头都变矮了。

  观礼的使者们感觉,刘元昭的实力很强,单独的一个部落,无人是刘元昭的一合之敌。

  刘元昭称帝,却是与世皆敌。

  土谢图汗部第一个向刘元昭宣战,他不承认刘元昭的帝位,不认可刘元昭统领察哈尔部。

  他只承认林丹汗的儿子额哲为蒙古大汗。

  恰在这时,准噶尔部的首领巴图尔珲台吉汇合和硕特部的鄂齐尔图汗与刘元昭宣战。

  同时期,漠南蒙古诸部对刘元昭宣战,皇太极也是宣战,崇祯也是斥责刘元昭为反贼,与刘元昭决裂。

  这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包围圈,四周都是敌人。

  不过在刘元昭看来也就是雷声大雨点小,漠南蒙古诸部刚和他刘元昭血战一场,根本不会出兵。

  皇太极在与刘元昭一战之后退回辽东,开始休养生息,因为没能达到预期目标,皇太极开始进行内政革新。

  他觉得自己输在文化上,刘元昭为汉人,知道的东西多,所以他决心鼓励族内子弟学习汉文化。

  他已认识到发展文教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说不能认为不读书不会误事。

  规定从天聪六年(1632年)起,凡贝勒大臣子弟年十五以下,八岁以上,俱令读书。

  他派人丈量土地,将“各处余地”归公,发给民户耕种,不许旗主、贵族再立庄田。

  又把原来每13名壮丁编为一庄改为每8名壮丁编为一庄,“其余汉人,分屯别居,编为民户。”并下令编审壮丁,解放部分奴婢为编民。

  这些措施,使满族贵族的特权受到一定制约,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他极力学习汉族文化,命儒臣翻译汉字书籍。

  至于明朝自己还因为剿匪一事忙碌,国内灾情不断,也是无力出兵北上。

  可见刘元昭东边的敌人只是摇旗呐喊,不足为惧。

  真正有威胁的是西边的土谢图汗部、准噶尔部和和硕特部。

  如今刘元昭身在归化城,手中兵力有三万多,而归德城那边有兵力两万多。

  他觉得巴图尔珲台吉这边劳师远征,他可以防守哈密卫,以逸待劳,不足为惧。

  而他自己将领兵北上,与土谢图汗决战,先解决掉喀尔喀蒙古三部之一。

  喀尔喀蒙古前身即是鞑靼,15世纪末叶,元太祖15世孙巴图孟克(达延汗)统一东部蒙古后,将漠南、漠北原来各不相属的大小领地合并为6个万户,分为左右两翼。

  喀尔喀万户属左翼,共十二部。

  内五部居喀尔喀河以东,巴图孟克封授第五子阿尔楚博罗特。

  外七部居河西,封授幼子格埒森扎·札赉尔珲。

  巴图孟克死后,内五部逐渐南徙,清初编旗,属内札萨克旗(即内蒙古)。

  格埒森扎留居故地,仍号所部为喀尔喀,辖地逐渐扩大,据有漠北地区,清末以来逐渐成为外蒙古。

  随后就变成了喀尔喀蒙古的三大封建主——土谢图汗、札萨克图汗、车臣汗。

  札萨克图汗是察哈尔的大汗,也就是林丹汗的祖辈。

  刘元昭决定先统一喀尔喀蒙古,然后西进拿下卫拉特(瓦剌),进而攻打和硕特部蒙古和准噶尔部。

  拿下这一片蒙古,刘元昭就可以全力向东进军了。

  


  (https://www.ddbqglxt.cc/chapter/30845093_506789535.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ddbqglxt.cc。顶点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ddbqglxt.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