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 人人都爱马文才 > 424、意气之争

424、意气之争


北魏一乱,  朝中突然就多了许多希望能“北伐”的声音。

        当初元法僧献了徐州,原本局势已经大好,  可二皇子萧综流落魏国后士气低落,徐州原本就属于魏国,  一时间,除了曹仲景所在的彭城外,  其他的城池纷纷倒戈,梁帝萧衍担心几万梁国大军在徐州会被包围,  便下令让他们班师回朝,  于是徐州得到手还没有几个月,就又重新回到了魏国人手里。

        洛阳城是北方的政治和经济文化中心,在孝文帝当年的汉化下已经几乎没有了胡族的痕迹,  然而杀入洛阳的并不是鲜卑人,  而是依旧保持着部落习俗的杂胡豪酋,他们一入城中,  当其冲的就是烧杀抢掠,洛阳城中只有小半官员逃出洛阳,  更多没有家兵的只能任人宰割。

        魏国的习俗是宗室掌兵权镇守四方,所以内乱一起,  各地的宗室将领就纷纷赶往洛阳,一来是为了平乱,  二来如今宣武帝一支已死,只要成功平定了内乱,他们未必没有登位的可能。

        这就造成了原本用来防御南方大军的魏国南境,  突然一下子就兵力空虚起来,唯一能对抵挡南方北上的,就只剩镇守寿阳的萧宝夤的军队。

        “陛下,臣并不同意此时北上。”

        朝会上,以谢举为的文臣官员反对着北伐的建议。

        “洛阳虽乱,但魏国根基尚在,军队并没有太大损失,一旦诸州元姓将领包围洛阳,乱局很可能马上就被平定,现在还不是北伐的时候。如果这时贸然北伐,很可能就会和徐州一样,最后无功而返。”

        “臣认为,正因为现在魏国大军都在赶往洛阳,才是趁虚而入的时候。”

        东宫一派的官员据理力争,“大军开拔,粮草先行,只要我们占据魏国在南方的诸州,他们平乱后便无法通过城池获得补给,只能选择逗留在洛阳,这样一来,就为我们获得了一步步蚕食北地的时机。”

        “臣也建议再等一阵子,每到北方内乱之时,总有魏国人南投,说不得就有和徐州刺史元法僧一般率部南投的,到了那个时候,再北伐也不迟。”

        朱异作为和魏国降将打交道最多的官员之一,非常理解魏国人的心理。

        “自文帝改制后,留在洛阳的鲜卑人和汉人早已经把自己当成了中原正朔,他们情愿南投我梁国,也不会愿意被他们看不起的山胡、杂胡统治,更何况现在魏国北方也乱着,他们想要保有曾经的名声和地位,只能选择南附。”

        朱异这话一出,朝中争执之声倒是停了一会儿,开始思考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可能性。

        这时候,一直在一旁没有出声的萧统突然开了口。

        “父皇,如今是北方内乱,并非国中起了动乱,我们想要北伐,也得师出有名。”

        他犹豫了一下,在众多大臣惊讶的表情中,硬着头皮开口:“一旦要打仗,便会增加赋税、征役百姓,如果师出无名便是不义之师,国中百姓要承担如此重的赋税和征役,儿臣怕若久攻不下,我国倒要被托出事端。”

        梁国经过萧衍这么多年的治理,百姓虽然很苦,但比起前几朝来却安定了许多,至少只要勤奋,还能养家糊口,如同五馆这样的地方甚至还能让寒门学子免费读书。

        然而几年前为了征夫修建浮山堰,使得南徐州、南兖州和东扬州的青壮男子被征调一空,后来一场大水淹死淹没军民几十万,几年过去了,这几地至今没有恢复生息,有些地方甚至只有妇孺和幼子,如果再起刀兵,就只能从富庶的南方诸郡征调了。

        可三吴之地豪族林立,一旦向这些地方征兵,就怕百姓干脆投往高门寻求庇护,到时候兵没征到,反倒壮大了这些豪族的势力,变成尾大不掉之势。

        除此之外,也有萧统心地仁善,不愿为了争夺疆土而穷兵黩武、劳民伤财的缘故。

        萧衍好不容易才等这来这个机会,人人都看得出他想派兵北上,只是正如谢举、朱异等大臣所说,时机还未成熟,还可以再等一阵。

        可太子萧统在这个节骨眼上说这样的话,就等于直接说“为了北方那些不属于我们的土地牺牲我们的百姓不值得”,这便是在打皇帝的脸了,朝臣们吃惊也是因为如此。

        其实殿上不少官员心中也认同太子的想法,尤其梁国和魏国对峙这么多年,双方都互不能跨过长江天险,早就已经有了偏安一隅的惰性,对于什么“北伐大业”没有多少野心。

        但上位者一心想要北上,他们也只能出谋划策,设法在损失最小的情况下获得最大的利益。

        果不其然,萧衍被太子“劝说”过之后脸色便难看起来,再点谁问时,那些被点中的公卿大臣要么沉默不语,要么想法敷衍,就是不明确地表明态度。

        萧衍原以为有这样好的机会,百官即使不会群情激奋的想要立刻北伐,至少也会出声附和、献策献计,却没想到太子一句话后,大半官员都顾左右而言他起来,让他颜面尽失。

        怒意之下,萧衍语气凶狠地说:

        “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太子一心只想着‘名声’、‘义气’,简直是可笑!百姓想要理由,给他们一个理由便是!那徐州刺史元法僧还在大梁当个安乐侯呢,既然魏国的宗室都被杀了个七七八八,我们可以扶植起元法僧,打着‘借兵’的名义送他回国嘛!”

        萧衍这话一出,原本还在和稀泥的众臣纷纷反对起来。

        “陛下,不可!且不说元法僧这宗室血脉也实在是隔得太远,就算他是元魏的直系王爷,就凭他献地投国,魏国也不会有任何人拥戴他,更不会为他开门投城,说不得还要拼死抵抗!”

        刚从徐州回来没多久的曹仲景极力反对。

        “何况此人绝无担当,就算陛下借兵给他,怕他也不敢回国,万一半路上跑了,才叫难堪!”

        “陛下,元法僧贪鄙懦弱,在魏国树敌极多,并非扶植的好人选啊!”

        “陛下三思!”

        别说魏国人看不上元法僧,就连梁国也没几个人能看得起这位献了城逃跑的徐州刺史,一顿反对之声后,萧衍也不得不噤口不言,不再提起要扶持元法僧回国的事情。

        于是一殿君臣不欢而散,萧统下朝前用能剜人的目光狠狠瞪了太子萧统一眼,这才拂袖而去。

        皇帝离开了,太子萧统却仍然立在殿中,面色苍白,整个人好似魂游天外。

        “太子殿下,您不该在这样的场合,用这样的语气劝谏陛下的。”

        谢举本来该回尚书省去,可见到太子这个样子实在可怜,忍不住留下来攀谈了几句。

        “您和臣等不同,你是陛下的儿子,有些话,可以私下里劝说陛下,而不是当众拂陛下的面子。东宫这几年行事原本就有些强势,何况陛下想要北伐的原因您又不是不知道,这时候你出声反对,怎能让陛下不多想?”

        谢举曾做过一段时间的东宫舍人,也算是看着太子萧统长大的,不愿萧统与皇帝渐行渐远,只能尝试着让他自己醒悟。

        谁料谢举一说起“北伐的原因”,萧统原本苍白的脸色突然又青又红,也不知是羞愧还是愤怒,竟脱口而出道:

        “为了一人而弃天下人的安危于不顾,难道不是不智吗?今日就算是我在洛阳,我也会劝谏父皇不要北伐,而是趁机休养生息壮大自己,他日何愁没有北伐之时?!”

        激动之下,萧统的声音稍大了一些,引起不少还没离开的官员侧目,萧统说完之后也有些后悔,只能倔强地看着谢举。

        梁国最上层的这些官员门阀其实都知道萧综这个“遗腹子”是怎么回事,私底下也不是没有嗟叹过东宫的狠辣和萧综的倒霉,甚至因为他自污身份保护故国的决定而对他十分同情,这些态度在平日里和太子一系官员交往时,不免就会带出几分来。

        萧统从小以“君子”的操守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对百姓爱护对官员宽厚,活了几十年怕是也没有像如此这般做过一件“亏心事”。

        他以“高德”自居,却有了“残害手足”的事实,内心的痛苦和执拗可想而知,如果按佛家的说法,他现在已经“入了魔”了。

        谢举知道劝说无用了,也只能叹息一声,对萧统微微躬了躬身子,先行告退。

        散了朝后,萧衍却久久无法平静,脑子里不停回想着朝上的百官在太子反对后态度大变的情景。

        在此之前,朝中大臣们只是建议再等一等,可太子一出声反对,情况顿时便起了变化,就连他也没办法再坚持己见。

        他这个做父亲的一心是为了救回儿子,可做儿子的却想着反对父亲,萧衍越想越是愤怒,甚至有些怨恨起这些“朝秦暮楚”的公卿大臣们来。

        萧衍端坐在案后,越想越是愤怒,只觉得有一腔火焰在胸中燃烧着,非要也烧一烧别人不可。

        于是他传了口谕,将今日反对北伐的几个官员,以及几个儿子都召进了宫中,让他们立刻觐见。

        宫中这么大的动静,自然瞒不过有心之人,何况刚刚才有了龃龉,皇帝立刻就要作,朝中内外都十分不安。

        反对的这些官员里,有几个是东宫派系,有些却只是从没有站过队的普通官员,只不过有感于百姓的疾苦所以才出声附和,皇帝的口谕一到,这些官员各个都惴惴不安,使出各种手段把消息传了出去,希望有交好的同僚或上司能够“搭救”。

        官员们尚且胆战心惊,直接提出反对的太子萧统更是心慌意乱,等他们如履薄冰的入了宫,各方求见皇帝的折子也送了进去,只希望在皇帝在落他们的时候能够在场劝上一劝。

        原本他们以为皇帝肯定不会理会他们求见的请求,谁知也不知这位“陛下”是怎么想的,只要求见的大臣,他都一应允了,准了他们入宫。

        于是等到他们见到皇帝时,殿前已经交头接耳的挤上了几十个人,均是穿着官服,匆匆赶来的。

        萧衍走出殿门,目光从殿前这几十个人身上扫过,最后停留在了太子萧统的身上。

        太子已经是有妻有子的青年,他长相身形都肖似萧衍,方正的脸庞、宽厚的肩膀,立于人群之前时,颇有沉稳之态。

        不知不觉间,那个一直站在他的身后,会用仰慕的目光看着他的儿子,也渐渐开始以这样“对立”的姿态出现在他面前了。

        萧衍停留在太子身上的目光实在太久了些,久到让所有人都不安。

        他们以为皇帝肯定要找出种种借口责罚儿子,又或者是像几年前那般命令他禁足在东宫。

        然而,萧衍只是神情十分疲惫地看着太子,沉声开口:

        “朕这几十年来,一直勤于政务,无论春夏秋冬,都是五更天起,除非生病,从未断过大朝。这么多年来,朕励精图治,从来不敢懈怠,可岁月不饶人,朕也毕竟不是年轻的时候了……”

        众臣愕然,有些反应快的,还能说几句“陛下圣明”之类的话。

        只是萧衍语意未断,便又丢出一句话来,震得在场之人几乎魂飞魄散。

        “如今太子正值壮年、精力充沛,而朕却已经是年老体衰之人,应付国事也渐渐吃力。朕想了想,既然太子已经能独当一面,不如让太子监国吧。”

        萧衍语气像是玩笑,表情却肃穆认真。

        “而朕,则效法佛祖,舍国出家。”


  (https://www.ddbqglxt.cc/chapter/30709_20217952.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ddbqglxt.cc。顶点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ddbqglxt.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