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 高门女 > 第三百三十六章 桓家

第三百三十六章 桓家


第三百三十六章桓家

        所谓庙见,是指新妇到夫家的家庙中,告祭祖先,以示婚姻得到了祖先的承认。

        从此,这桩婚姻才算正式合法。

        对于新妇来说,算是宣告加入夫家的一种形式。

        时下,庙见的日子是有讲究的,一般是三个月之后,也有提前的,前朝文帝时留下来的习俗,新妇出嫁后,提前半月左右举行庙见,代表着夫家对新妇极为满意,所以,桓裕才会掐着日期赶回谯国,而不是等到月底二十五日。

        当然,常有事急从权,不遵守三月之期。

        譬如:五嫂谢幼兰嫁入郑家后,谢尚书数次病危,五兄在一个月后,便领着五嫂行了庙见之礼。

        桓裕父母俱亡,除了庙见之外,拜谒公婆之礼,也一并举行。

        包括小时候回荥阳的那次,这是郑绥第二次迈进家庙。

        庙宇巍峨而华丽,像是新修过一般,单从外面瞧着,都快赶上在荥阳旧址上,二叔公花大手笔新建的郑家家庙了,走过一段长长的青石板铺就的路基,由桓氏族中掌管祭祀的长老和庙祝引着,进入家庙。

        过了玄关,中门,进入内门后,抬头就瞧见一长排神位,按左昭右穆的顺序,密密麻麻地排列下来。

        郑绥只看了一眼,便垂下头来,跟在桓裕身旁,在司仪的唱喏声,跪拜稽首,行八拜之礼。

        尔后,长老洒泼了祭祀的酒水,焚烧了告祭的帛书,才算礼成。

        拜谒公婆之礼,是郑绥单独过去祭拜。。

        俩人相携退至中门,宽大的衣袖下,桓裕握了下郑绥的手,吓得郑绥忙不迭地抽回,目不斜视地跟着韩妪去了尚衣轩,由韩妪服伺着,换下身上祭祀的玄端礼服,穿上早备好的黑色宵衣。

        出来后,她与主持礼仪的庙祝,各自用盥盆洗手,然后,郑绥接过韩妪递上来的圆形竹篮,里面装着供奉的菜食,候至内门外。

        之后,由庙祝引着入内,至神位前,只听庙祝口中唱喏:“郑氏来妇,敢奠菜于桓公。”

        意思是:郑氏女来做桓家的媳妇,冒昧前来向公公敬献菜食。

        在庙祝的唱喏声中,郑绥下拜行礼,把竹篮里的菜食放在公公神位前设的案几上,尔后,行礼再退至中门。

        桓裕有嫡母、继母、生母,他继承爵位后,特地给生母徐氏请封了五品县君的诰命,神位虽未入家庙,却附于家庙之西侧,另单独建了一所房子供放,因而献食时,郑绥一共献上了四份供奉的菜食,只在西侧时,行作揖之礼,没有行跪拜之礼。

        献食之后,便是长老代为酬答。

        郑绥尝了三次赐下来的菜食,以示礼成。

        退出家庙,回到住所时,郑绥整个人完全松懈下来,之前的神经一直绷得紧紧的,只为不出丝毫差错,毕竟,今日能够进入家庙区域来观礼的人,全是桓氏族中德高望重的老者,或是桓氏数代忠仆。

        回到房内,换了身大红祥云纹曲裾,郑绥长长地吁了口气,轻声嘀咕道:“累死我了,比描一幅十六寸的工笔画还辛苦。”

        一旁的辛夷见了,不由吩咐婢女去打了热水进来,上前替郑绥揉了揉脖子,“夫人的礼仪,由卢老夫人亲自教导,又有李娘子的言传身教,再大的场合,也断不会出错,哪用得着这么紧张,跟打了场架似的。”

        她口中的卢老夫人,是指郑绥平城的外祖母卢氏,李娘子,是指大嫂李氏。

        只听进来的晨风笑道:“娘子这是慎重太过的缘故。”

        郑绥没否认,的确是她看得太重,反而失了平常,许多礼仪动作,一行一跪,一揖一稽,她自小便会,植入脑海,深入骨髓,又哪能轻易出错。

        桓裕发现了她的紧张,才会在行完告祭之礼后,握了一下她的手,想平抚一下她的心绪。

        只是当时,她根本不敢抬头去瞧他。

        “夫人,怕是待不了多长时间,荣安堂那边该摆晚宴了。”辛夷伺候郑绥盥手,用巾帕给郑绥拭干手上的水,提醒道。

        郑绥瞧了眼外面,天色渐暗,廊下的灯笼,开始渐次亮了起来,晨风领着婢女进来点灯,“是该过去了。”今日行祭祀的时辰,由庙祝卜算出来,在申时三刻举行,仪式盛大而隆重,族中能来的人,都来了,整整用了一个半小时。

        她是借口换衣裳的空闲,和韩妪说一声,回了趟院子,实在是气氛太过肃穆庄严,她回来透透气,松乏松乏。

        晚上的家宴,男女席是分开设的,女眷的家宴,设在新会县主萧氏住的荣安堂后面的园子里,男宾的家宴,在家庙旁边的荣嗣堂中举行。

        郑绥到达荣安堂时,从门口一直到内室,灯火通明,仆从如云,室内更是座无虚席,热热闹闹,不时有欢笑声从里面传出来。

        仅凭着与新会县主的数日相处,郑绥感觉得出来,她是个很随和的人。

        因此,这会子,站在门口,郑绥能够想像里面的和乐融融。

        “夫人,进去吧?”

        “不必如此客气,阿妪唤我一声三娘子即可。”郑绥朝候在门口迎她的韩妪虚行一礼,请她在前面领路。

        韩妪笑眯着眼,应了声喏。这声三娘子,可是依照桓裕的排行来喊的,她怎能不欢喜。

        这次是三郎桓裕的第二次成亲,但韩妪明显感觉到,三郎的重视程度不一般,甚至不顾眼下国丧期间,举行了盛大的家宴,而不像上次,借口国丧,庙见之礼,一切从简,请来的族人不超过一双手指头的数,更别说没有举办家宴。

        随着韩妪的一声通传,“三娘子过来了。”

        伴随着郑绥的入内,满堂女眷,皆目光灼灼地盯向郑绥,很快起身的晚辈,悠然安坐的是长辈,剩余的,便是平辈了。

        “阿郑来了,快近前来。”

        先是大嫂新会县主的声音,尔后是二嫂刘氏的声音,“真是姗姗来迟呀,正主可算是让我们给盼出来了。”

        郑绥当没听见刘氏的话,喊了声大嫂和二嫂,上前行了礼。

        新会县主萧氏,望着眼前着一身大红典裾的郑绥,瞧着极为庄重,头上绾着时下流行的飞天髻,杏眼清亮,嘴角噙笑,脸上的神情透露出的从容自信,恰到好处,不禁略略颔了下首,称赞道:“阿郑这品格,这模样,也只有经书传家、名德传世的大族才能教养得出来。”

        萧氏这话一落,自是少不了一片附和声响起。

        “可不是,郑夫人可出自中州望族,荥阳郑家。”

        “自前朝起,郑家仕宦者,不知凡几。”

        “郑氏有家传《春秋左氏传》的译本,名列十三家注释之一。”

        ……

        “郑五郎风流俊秀,与王家玉树齐名,阿郑作为胞妹,自是不凡。”

        “果然出自大家。”

        时下并不限女子读书,大族女郎与郎君一同教养,既知天下形势,也通晓诗书经义,再者谍谱家史,又是必修的一门课,所以,这之类的话,从女眷口中随口说出,不足以为奇,甚至可以等闲视之。

        地望分贵贱,更是有一份骄傲。

        郑绥自小时听过五兄郑纬的解释后,对于这个姓氏,自有一份认同和自豪。

        在一片赞颂附和声中,突然出现了一声不和谐的声响,“我倒听人说过,阿郑这品格和雪娘子有几分相似。”

        “阿刘。”萧氏凉凉地警告了一眼刘氏,带着几分少有的严厉,转而含笑从上首的榻席上起身,拉着郑绥的手道:“阿郑,我带你认认族里的亲眷。”

        能够聚集在新会县主萧氏屋子里的人,都是桓家五服以内的族亲,单论辈份,曾祖父那一辈,都还大有人在,萧氏按照辈份,从长到幼,耐心给郑绥介绍。

        长辈的,郑绥屈身行揖礼,同辈的,彼此行揖礼,下一辈,则向郑绥行礼。

        一圈轮下来,大约用了三刻钟左右。

        郑绥把人的模样与记忆中的名单一一对上,尤其是长辈,记得格外用心。

        亲族见礼过后,一群人和和融融地进入园子里,宴席才算正式开始,郑绥一直跟在萧氏左右。

        待到宴席结束,已是戌时初刻。

        郑绥随萧氏刘氏送走族中长辈,平辈与晚辈,交由家中仆妇去送。

        萧氏转身看了眼郑绥,笑道:“我听说,荣嗣堂那边也快散席了,阿郑就先回去吧。”

        “喏。”郑绥应了一声,朝萧氏和刘氏行了一礼。

        旁边的刘氏忙笑道:“我也先告退了,大嫂今日劳累了一天,也好早点休息。”

        “你留下,我和你说一下阿婉的婚事。”萧氏淡淡看了刘氏一眼。

        阿婉,是刘氏的庶女,年方十二,名令婉,这一辈女郎,排行第三。

        郑绥听了这话,极有眼色地退了出来。

        刘氏心里明白,这会子,萧氏单独把她留下来,断不可能仅仅是为了桓令婉的婚事,况且令婉的婚事还不着急。

        果然,一入内室,便听到萧氏语气严厉道:“你好歹出自大家,先前那话,那样的场合,是你作为嫂子,该说的话。”

        果真是为了那句话:阿郑这品格和雪娘子有几分相似。

        “大嫂,这话可是阿江所说,我不过转述罢了,毕竟,你我只听传闻,不曾见过徐州将军府内的雪娘子,嫂子要问罪,合该问问阿江,她才是源头。”阿江,是指新会县主庶长子桓舒的媳妇江氏。

        桓舒在徐州任步兵校尉,带着妻儿在任上。

        “阿江那边,我会派人过去告诫的,但这话,自今往后,我不想再听到第二个人提起。”

        刘氏斜了眼萧氏,“你能确保,阿江没和其他人嚼舌头?”

        萧氏脸色顿时一冷,“你先管好你自己。”微微一顿,又道:“我提醒你一句,三年前,我给郑家长辈去过一封信,是替阿裕求亲的。”

        三年前?

        刘氏错愕不已,继而恍然大觉,想通了许多,冷笑道:“嫂子瞒得好紧,我竟一点风声都不知。”

        “谁说你不知风声,三年前阿裕送回谯国的那名女郎,曾是阿郑身边的大婢女,我不信,你不知道。”

        刘氏焉有不知,当年就因为阿裕身边出现了一名婢女,萧氏为此多方打听过,只是后来突然遣回谯国,嫁给了一位姓吴的伍长,那名吴伍长,不见桓裕提拔,反而下放到家下庄子里去了,她就没再关注了。

        前段时间,有听人提过一句,人已是病歪歪的模样了。

        那名婢女,她记得,好似叫采茯。(未完待续。)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https://www.ddbqglxt.cc/chapter/3014_9099549.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ddbqglxt.cc。顶点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ddbqglxt.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