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泰:贺六浑的铁CP
漫数历史之中凡所群雄争霸的乱世,最具CP感的,莫过于南北朝后期的高欢和宇文泰。
虽然出身北镇,但宇文泰的起点无疑要比高欢要高得多。
不同于高欢自幼家贫、要靠妻族的资助始有马,宇文泰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无疑要比高欢幸福得多。
西魏末年五胡乱华伊始,位于东北的东部鲜卑有三部最强,分别是段部、慕容部、宇文部。这其中段部下线最早、宇文部紧随其后,最终慕容部成功入主中原。
宇文泰就出身东部鲜卑宇文部,北魏灭亡后燕、其祖先便被迁置到武川,自此定居北镇,宇文家也因此成为武川豪强。
六镇起义时,宇文泰的父亲宇文肱率领卒众们抵抗兵变的镇民,其兄长宇文颢也因此战死。
之后六镇陷落、兵变失败的镇民们被迁徙到河北,宇文泰家族也因此内迁,在北魏政府安置不力、加之乡土资本丧失的情况下,宇文肱决定加入鲜于修礼的叛军中,但未及会师,宇文肱并其子宇文连便在北魏官兵的围剿下战死,只剩下宇文泰和其兄长宇文洛生投入叛军中。
宇文泰少年时代因有父兄的关照,远比怀朔镇破落户的高欢要幸福得多。
但是时过境迁、形势翻转,等到葛荣失败、宇文泰辗转进入尔朱荣势力中时,彼此间的地位和势力已经差距悬殊。
高欢其时已经是尔朱荣的心腹,并在不久之后成为晋州刺史,成为北镇豪强中的风云人物。而宇文泰则只是叛军中的一个阶下囚,险些被尔朱荣杀死。
在这一时期,宇文泰的人生轨迹已经远远落后于高欢,而这差距哪怕在高欢的余生岁月中虽有缩短,但也始终没能追平,更不要说超越。
前文讲贺拔岳被侯莫陈悦杀死后,宇文泰受众将推举,成为关中武川集团的新头领。
关于宇文泰为何能够继承贺拔岳的遗产,值得说一说。
诚然宇文泰也出身武川,且其父兄一度声望势力不逊于贺拔岳兄弟。但在河北兵变结束之后,宇文泰家族成员长者死伤殆尽,他成为关陇继任老大,家庭的因素可以忽略不计。
宇文泰个人的才能无疑是极为出众的,而贺拔岳对这位同乡兼后起之秀也是极为重视、着力培养。
宇文泰先是担任贺拔岳的行台左丞,在此期间作为贺拔岳的使者先后出使晋阳与洛阳、分别面见高欢与北魏孝武帝,足见宇文泰的才能得到贺拔岳的看重。
533年,北魏孝武帝有意扶植贺拔岳兄弟以制衡高欢,而宇文泰也在此时被贺拔岳任命为夏州刺史,成为武川豪强在关中者少有的能够坐镇一方的大员。此时的宇文泰,才只26岁。
出任夏州刺史后,除了军政事务处理周全之外,宇文泰也在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嫡系亲信,并且加强与关陇豪强的联系。
比如之后西魏八柱国之一的于谨,就在此时被宇文泰任命为夏州长史,委以心腹之任。
于谨这个人,不只在八柱国中,哪怕在整个北魏末年,其战略眼光与战术水平等军事才能都是第一流的。早在平定六镇起义时,于谨的军事水平就得到了体现。
但于谨的出身和际遇都有点尴尬,于谨家族是早期跟随北魏孝文帝南迁的鲜卑氏族之一,到了北魏末年已经充分汉化,与中原世族无异。
只不过北魏末期政治长期混乱动荡,早已经大病难除,尽管于谨在六镇起义中表现不俗,但其个人的努力也无阻这种颓势的发展。最终尔朱荣入主洛阳,于谨也归于尔朱氏统率。
尔朱荣死后,于谨跟随尔朱天光参加河北韩陵之战,战败之后逃返关中。在关中一众武川豪强当中,于谨自然处境尴尬。幸在宇文泰赏识提拔,于谨成为宇文泰最初的心腹之一。
宇文泰所结交的关陇豪强,先后有高平土豪蔡祐、李远家族、田弘等等。除了贺拔岳之外,他是第一个有意识结交关陇豪强的武川豪强。
之后西魏与东魏的河桥之战,诸将退军,直接将宇文泰抛弃在战场上。宇文泰逃脱后,甚至需要枕着蔡祐的大腿才能入睡。而李远兄弟们,也是之后关陇集团的重要成员。
因此宇文泰的心腹班底,从他还没继承贺拔岳的遗产之前,关陇汉人豪强便已经占了不小的比例。
贺拔岳死后,武川豪强群龙无首,先是因为寇洛年长、欲奉其为主,寇洛因为自己素无雄略而避位让贤,赵贵等则推举宇文泰,李虎则南投荆州劝说贺拔胜前往关中。
首先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此时继任贺拔岳的位置绝不是一件纯粹的好事。
第一,拥有六镇镇民和河北豪强支持的高欢此时大势已成,特别在韩陵之战击败尔朱氏联军之后,已经成了北魏朝廷绝对的权臣。
在此时继任贺拔岳的位置,必然要直接承受来自高欢的压力,动辄身死族灭,绝对不是一个好差事。
第二,杀掉贺拔岳的侯莫陈悦及其代地武装仍然存在,且势力同样不弱,想要成为贺拔岳的继承人,当然也要负责为贺拔岳报仇。
第三,武川集团在此时的关中仍然没有太深的经营基础,属于一支寄食的客军,贺拔岳身死之后,武川集团的生存问题也变得空前严峻。
武川豪强们之所以推举宇文泰为主,也是出于这三个方面的考量。
第一,宇文泰的个人能力出众,无论是在担任贺拔岳行台左丞还是在夏州刺史任上,进策与治理都卓有成效。
第二,宇文泰曾经代表贺拔岳出使晋阳与洛阳,其政治视野要远比武川镇其他豪强更加宽阔,对于武川豪强政治地位的争取也有极大帮助。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此时的武川豪强客居关中,如何处理与关中豪强的土客矛盾是武川豪强能否立足关中的重要问题。宇文泰与关陇豪强的交情,让他成为协调双方利益的关键人物。
宇文泰自身所拥有的这三个优势,都是其他武川豪强所不具备的,因此成为武川豪强的继任首领也是当然之选。
特别宇文泰在机会降临之后能够勇于担当、快速做出决断,这又是另一个继承人贺拔胜所不具备的优秀素质。
贺拔胜作为贺拔岳的兄长,在得知贺拔岳的死讯、甚至在李虎前往荆州劝说的情况下,仍然不能快速下定决心前往关中,仅仅只是派出了独孤信意欲兼领其部。
独孤信到来的时候,宇文泰已经成功接掌了贺拔岳的部属,仅凭独孤信一人,也根本没有竞争的可能,只能接受这一事实。
之后北魏孝武帝西投关中,宇文泰又踊跃接应,让北魏的法统成功转移到关中,也是西魏之所以建立的政治基础。
而贺拔胜又因瞻前顾后错失这一良机,回军途中又遭到河南侯景的袭击,战败后不得已投降南朝梁,再返回关中时已经是数年之后,再也不具备与宇文泰竞争的可能。
人生在世,总有那么几次机会降临,能不能够抓住,也要看每个人的禀赋与运气。
贺拔岳兄弟们无疑是北魏末年六镇中的风云人物,他们所拥有的条件势力无疑是高欢和宇文泰所不具备的。
但当机会降临时,高欢抓住了,宇文泰也抓住了,所以他们各自建立了一番属于自己的霸业。
而作为先行者的贺拔氏兄弟,一者壮志未酬身先死,一者辗转叛附无常,任由机会在手边溜走。
宇文泰的确是高欢命里的克星,在他入主关中之前,高欢无疑是整个河北的绝对中心,可谓势不可挡、所向披靡。
可在经历了短暂的高光之后,高欢的人生就开始走上了下坡路。
虽然说在东魏、西魏的争霸中,东魏始终占据着主动权与优势,哪怕高欢死后很久,西魏都迟迟没能建立起整体的战略优势。
但如果考虑到东魏与西魏的建立基础,那宇文泰就是高欢人生中当之无愧的一个梦魇。
东西分家的最初几年,为了扫除尔朱氏的余孽,加上弥补孝武帝西迁所带来政治上的失败,加上高欢本身对宇文泰的轻视,一直没有对关中发起大规模的进攻,从而给西魏留下了极为珍贵的喘息之机。
虽然孝武帝西迁之后不久,高欢便开始了对关中的进攻,但大多只是偏师侵扰,无论是兵力的投入还是战场上所取得的成果都不算大。
一直等到公元537年,高欢才终于拿出将西魏视作心腹大患的态度,集结三路大军向关中进攻。一路以高敖曹领兵攻上洛,一路以窦泰领兵攻潼关,高欢则亲率大军吞并蒲坂。
是役宇文泰并其部属在经过仔细分析后,认定东魏窦泰军才是今次进攻主力,又因高欢分兵三路不暇接应,集结主力直扑潼关,成功击溃窦泰军,窦泰军败自杀。
因为窦泰兵败,其余两路人马也失于策应,高欢无奈退军,是谓小关之战。
小关之战可谓是西魏的立国之战,在此之前,西魏政权虽然建立,但却始终笼罩在东魏强大的军事压力阴影之下,无论是宇文泰还是部下众将都不得喘息。
此战胜利之后,西魏政权的凝聚力才初步形成,有了与东魏并立争霸的信心和底气。
小关一战对高欢带来的挫败感是巨大的,除了战场上损兵折将的失利之外,更重要的是对高欢个人威望与信心的打击。
所以在几个月之后,当得知关中大饥,宇文泰冒险率军东出潼关入恒农就食时,高欢便再次集结大军,浩浩荡荡向关中杀来。
小关之战虽然暂时解除了西魏政权的危机,但整体上对东强西弱的形势扭转不大。
特别当年关中大饥,宇文泰不得已率领军队冒险冲出潼关,夺取了恒农仓城,一待就是五十天,可见的确是饿疯了。
每读史书看到这一段描写,总觉得这一时期的西魏军队就像一群耗子一样,趁着主人不注意偷偷溜出洞来偷粮食,西魏立国之初的确是贫弱有加。
当得知东魏再次发起进攻,宇文泰又匆匆返回关中备战,其所召集诸州人马还未聚集,高欢大军便已经渡过了黄河。
有关接下来的沙苑之战,因为战争结果实在让人大跌眼镜,所以有关于此的议论也颇多。
东魏方面,先后有斛律羌举、侯景、彭乐等人进策。
斛律羌举先是提议分兵进攻长安,直捣西魏权力中心,这被许多人认为是持重之计,高欢不采纳是愚蠢。
但就在几个月前,东魏分兵来攻,被宇文泰集中优势兵力击败,此时再作分兵,高欢能无阴影?
而且,之后的河桥之战中,之前沙苑之战收拢的东魏败军已经在长安腹地举义,逼得返回长安的李虎等要护送西魏皇太子撤离长安、驻扎于渭北。
但长安民众们奋起反击,与东魏人马无日不战,最终拖到了西魏主力返回平叛。
所以在沙苑之战中,东魏分兵多少能够拿下长安,谁又能够保证。
侯景、彭乐都是阻止高欢在沙苑进行火攻,这也让后世看客大感惋惜,只觉得用火攻的话可能一把火就烧死了宇文泰。
侯景的理由是,就这么一把火烧死宇文泰太便宜他,也显示不出东魏的威风。而彭乐则骄勇轻敌,觉得以多胜少、必定能够打败生擒宇文泰。
后世论者常说,侯景谋逆之心于此显露,故意阻止高欢火攻、放宇文泰一马。
但这论调多少有点事后诸葛亮,因为侯景之后的叛逃而前推侯景居心叵测。
但此战双方本就实力悬殊,就算不火攻,东魏战前也有极大的把握击败宇文泰,阻火攻便能纵敌、养寇自重。
这么说脑洞实在有点大,东魏十几万大军过河郊游的,不放一把火干不掉西魏?而且高欢就这么被说服也有点无厘头。
我觉得侯景作为怀朔镇无论是地位还是能力都仅次于高欢的豪强,阻止火攻应该会有更翔实更具体的理由,比如时令、地形、彼此阵势等等,都会给火攻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
反倒是彭乐这个被人讥笑有勇无谋的猛将,心思可能没有那么率直。
邙山之战中,彭乐明明有机会生擒宇文泰却放走对方,以至于高欢临死前都要提醒儿子提防这个傻大个。
而在邙山之战前半段,彭乐因为冲杀太猛而与中军失联,有人说彭乐造反,高欢居然相信了,可见上下之间关系并不怎么和谐,基本的信任都有欠缺。
宇文泰、高欢都是当时人杰,一个在战场上用那种理由劝说彭乐放过自己,一个临死前提醒儿子提防彭乐,应当是有更深刻原因,不仅仅是彭乐鲁莽愚蠢,这应该跟东魏政权内部的一些势力矛盾关系极大。
当然,彭乐在沙苑之战过程中作战勇猛,肠子都被掏出来了还继续鏖战,破伤风免疫+10086。所以我的推测也只是阴谋论一种,没有实证。
反倒是宇文泰一方的宇文深对高欢军队的分析值得说一说:“高欢之抚河北,甚得众心,虽乏智谋,人皆用命,以此自守,未易可图。今悬师度河,非众所欲,唯欢耻失窦氏,愎谏而来。所谓忿兵,一战可以擒也。此事昭然可见,不贺何为?请假深一节,发王罴之兵,邀其走路,使无遗类矣。”
宇文深指出高欢此来是忿兵,违反了基本的攻伐之法,且点出了今悬师渡河、非众所欲,都是很切实的观点。
沙苑此战,宇文泰设阵渭曲,以少胜多,大破东魏人马,“丧甲士八万人,弃铠仗十有八万”。
沙苑此战后半程,以前方军势溃败,高欢遣使入营准备收势再战,结果军士们全都跑了,营垒尽空。
将士跑光,主将被丢在战场上,这也是战争史上的一个奇景。幸在高欢此道不孤,还有他那命定的冤家宇文泰也受到了这一待遇,即就是沙苑之战后的河桥之战。
沙苑之战在后世史书类比为光武帝的昆阳之战,足见对西魏政权的意义之大。此战宇文泰虽然没能施展出大陨石术,但凭其疲弱之众以少胜多,战果也的确辉煌。
原本在高欢看来,贺拔岳都可一计除之,区区一个宇文泰更加不足为虑。但就是这个不足为虑的宇文泰,最终成为了高欢的心腹大患、命里克星。
沙苑之战结束后,西魏顺势夺取了河洛地区。当年孝武帝仓皇西逃,如今皇帝虽然换了,但宇文泰也想耍一把威风,顺便确立西魏政权的正统性,于是便带领西魏皇帝元宝炬前往洛阳祭天祭祖。
此时,东魏的侯景和高敖曹也趁机向洛阳金墉城发起进攻,宇文泰闻讯前往驰援。
战场上宇文泰先是小胜,混战之中,宇文泰战马中流矢惊逸,把宇文泰甩在地上。东魏大军追围上来,左右皆散走。
都督李穆下马,用马鞭击打狼狈趴在地上的宇文泰,假装叫骂:“你这个糊涂兵,你们大行台(宇文泰官职)跑到哪里去了,怎么自己留在这里?”
追围的东魏兵翻蹄亮掌,听李穆的口气认定宇文泰不是什么贵人大官,都扭头回散去追杀更值钱的目标。李穆这才扶宇文泰上马,双双逃去性命。
之后的战斗过程中,西魏大军包围了东魏高敖曹部。一番厮杀后,高敖曹仅以身免,逃到河阳城。守将高永乐因与高敖曹有隙,不肯放高敖曹入城,以至于高敖曹被追兵斩杀。
宇文泰赏赐给斩杀高敖曹的士兵一万匹绢,逐年发给,结果到了北周灭亡还没发完。这也是每论这段历史一定提及的趣事,让高敖曹这汉人名将的死亡添了一丝黑色幽默。
战争发展到这一步,基本还在正常轨迹上。但东魏、西魏凡所大战,一定会出幺蛾子,这也成为一个定论。
当时战场范围极广,又骤起大雾,西魏右军独孤信、左军赵贵先后作战不利,又联系不上宇文泰,竟然丢下主将直接撤退逃跑了。
而着急忙慌赶去洛阳增援的李虎后军见到独孤信等撤退,便也拍拍屁股回了长安,根本就不细究老大是生是死。
宇文泰退出战场后,吓得夜不能寐,唯独被他当作干儿子的汉人豪强蔡祐才能略给安慰,要枕着蔡祐的大腿才能入睡。
由此可见,东魏西魏这些大将们都不靠谱,唯独高欢、宇文泰这对难兄难弟是真正铁CP。东魏西魏政权内部也都各自存在着深厚的矛盾,掩盖在这几场大战过程中近乎戏谑的场景下。
六镇起义和东魏西魏的发展脉络都讲了一遍,接下来针对一些关键人事写点单章内容。。。新书还在攒稿准备中,准备好了就发。。。
(https://www.ddbqglxt.cc/chapter/27992472_716975170.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ddbqglxt.cc。顶点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ddbqglxt.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