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第5章
板桥谢家湾是丘陵地地区,多山,所以坡地也多,南方的温带气候下,板桥的植被还是挺丰富的。
但是现在正是冬天,割草,搂叶子都特别麻烦,但是其他时间大家都是不得闲的,为了明年的春耕之后有肥料,大家都不会偷懒的。
积肥这件事耗费的草又多,恐怕村庄附近都要被割秃了,为了割草,肯定要去远一点的地方了,农民是最辛苦的了。
饭后,谢宁依然带着弟弟妹妹学习,每个人前面都准备得有一块沙板,谢宁讲完《三字经》的小典故之后,带他们反复大声朗读,然后就叫他们抄写。
谢宁想着,康熙规定上书房读书的皇子将所读的书抄写120遍,说明这个是能达到的,这个方法虽然让人诟病但是确实是有效果的。
尽管现代提倡寓教于乐,但是现在自己做不到,只能先让他们打一下基础,然后争取挣钱,之后送他们去好一点的学校了,到时候在买笔买墨给他们练字了,目前让他们记住最为主要。
家里的女性长辈纷纷带着孩子回娘家了,这个冬天,谢家湾附近,甚至整个板桥都忙了起来。
男人背自家的农家肥,女人带着孩子纷纷出门去树林里面搂叶子,有的地方连表层的腐叶都掏回家,几乎每家都多了几个堆肥的坑。
谢老三每天都是笑着出门,笑着回家,因为自家的地都被平整完了,而林地附近的荒地面积每天都在增加,以后自家又多了几亩地。
就算刚刚开的地有点荒,不肥,但是肥料管够,养养就好了,反正官府规定,头三年不交税,后三年缴税一半,怎么算都不亏。
谢老三还记得旧时听老辈人讲古,人生有三苦,打铁划船磨豆腐,打铁的要力气,一直不得闲,最后活活累死。
划船的人家住在船上,没有自己的地,吃喝都指望当天的鱼货,有今天没明天的,所以苦。
磨豆腐是三更半夜就要起床干活,没有畜力,只能人背着磨转,比驴还不如。
而比这三样还苦的就是开荒了。
尤其是冬天开荒,天冷不说,土地上了冻,土层冻的硬了,一锄头头下去只有一道白印儿,震的手生疼,疼到骨头里。
还记得村里人说,宁愿去打铁磨豆腐,也不愿意冬天挖板地(硬成一块板)。
而且大家都没粮食,所以有典故,“要开荒先攒“开荒粮”,家里人勒紧裤腰带攒够了一缸“开荒粮”,满满一缸高梁米,才能开荒。”
而这次,自家没有出人,没有出粮食,眼看就要多十来亩地了,谢老三怎么想怎么高兴。
一转眼,冬至就要到了,一大早天还没亮,谢如方就将牛车整理得干干净净的。
谢老三带着儿子孙子先去山上自家祖坟地里,祭拜了祖先,由于整个谢家刚刚搬迁来不久,祖坟人还不多,所以谢老三很快就回来了。
然后谢如方带着两个弟弟将几个小假山景观,盆栽端放在牛车上,小李氏和杨氏将几块腊肉,两只母鸡,两盆盆栽放在车上。
谢宁穿着厚厚衣服,笨拙的走出来,手里抱着陶盆,里面有一个小小的炭炉,谢继平谢继岩眼巴巴的看着谢宁,也不敢开口闹。
谢宁转头安慰道:“冬至要到了,家里有糯米饭吃,你们就在家里,牛车拉不动你们一起,下一次我带你们去,明天回来,我给你们带来糖人好不好。”
眼看自家老爹要生气了,两人都飞快的点头,深怕晚了就被骂。
谢老三看着三个儿子将假山盆栽捆在牛车上,又不放心,自己亲自抱来稻草垫着,然后又回房报来一床被子,垫在牛车一边,回头交代二儿子谢如桐
“冬至,你记得送东西去给你爷爷,带着平哥儿他们去给你爷爷磕头,你贤大伯家也要去一趟。”
谢老三想了想,又道:“陪你娘去看看你外婆,她年纪大了。”
谢如桐连连点头道:“爹,我记住了,你们一路上走慢点,天冷路滑,路不好。”
谢宁在牛车侧面攀爬,衣服太厚,限制了发挥,谢如方将谢宁抱上牛车,将陶盆固定好,自己在前面拉着牛车,掌握方向。
谢老三挥挥手教叫家里人天冷进屋,该干嘛干嘛去,自己背着手,跟着牛车往县城走。
板桥谢家湾位于济州下辖怀安县,怀安县内有一条济水江的支流麻线河经过,而谢家湾离怀安县城100多公里,走路要走上一天。
也就是说,谢宁他们去一次县城,早上去,走得快,下午能到,走得慢,就要晚上才能到达。
谢宁家的这牛正处于壮年,是谢老三看了又看,选了又选,精挑细选选出来的。
谢如方照顾得比较好,所以牛的耐力劳力都不错,但是因为是牛车,所以速度快不起来,一路上慢悠悠的
谢宁牛车做久了,已经锻炼出来了,对这种慢悠悠的速度无力吐槽了,还能拿出一本书来慢慢看。
想当年,绿皮火车的速度都被嫌弃,大家都喜欢的是高铁,但是现在,能有牛车,不用人力背,不用自己走,已经是村里数一数二的人家了。
人的底线是会慢慢降低的,谢宁万般嫌弃,谢老三可不嫌弃,随随便便,说走就走的去县城,这是多少村里人羡慕的事情,许多人都没有去过县城呢。
就算谢老三还有谢如方,都还是因为谢宁要到县城考试,谢如方陪同,才第一次到县城。
后面为了谢宁的拜师,谢老三才在儿子的带领下去了县城,然后才挣了钱,买了家里的第二头牛和牛车的。
路上渐渐热闹起来,冬至要到了,去县城的人变多了,大家都是走这一条路,路窄只容的下一辆车行走。
有车的人按顺序沿着路走去,没车的人几个人同行,也有像谢老三这样,牛车用来拉东西,人走路的,大家都默契的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不远不近,人多一起安全。
带小孩的绝无仅有,一路上,只遇到两辆超车的马车里才有小孩往县城去,所以大家都对牛车上的谢宁侧目,然后大家都互相搭话,聊了起来。
一行人走到一半,前面的人选定了地方,那是路边的一小块宽地。大家都纷纷找好一块地方歇歇脚。
想着路远,谢老三决定休息半个时辰,人和牛都休息一下,谢宁拉着牛,谢老三谢如方合力将牛车卸下,然后拿出草料喂牛。
谢宁则是将陶盆抱下车去,往周边的山林里去找来木柴,天冷柴潮湿,谢如方翻动下面的柴,又从牛车上拿出半包松针,从炭盆上引火才烧着一堆火。
同行的人原本不打算生火的,只打算吃点干粮,喂一下牲口。看到谢宁家生出火来,这才纷纷捡柴来分火,并且纷纷赞扬谢老三会想,谢老三又吹了一遍谢宁的聪明,
谢宁虽然听得害羞,却不打算阻挡谢老三的话,放现代来说,谢老三就是谢宁的疯狂安利粉,吹牛就是扩大知名度,知名度是什么,知名度是流量,流量越大,越红,以后办事情都方便一些。
古代文人还养望呢!虽然这些人都不是读书人,圈子不同,但是能去县城的,有牛车的在农村,已经是比较富裕的,有想法的。
谢老三一路聊的人家就是这样的,这家人是在板桥镇隔壁镇桥头镇的人,桥头镇是一个大镇,之前谢宁读书就是在塘头的一个童生家里,板桥没私塾。
所以每天都是谢如方用牛车拉着谢宁,将谢宁送到私塾,然后自己去卖豆芽和菜还有羊奶,等到傍晚又将谢宁接回家。
这汉子住在桥头镇,姓王,叫王来福乃是桥头大姓王家的人,家里亲兄弟五个,堂兄弟数十人,一起成立了一个商队,长期往返于周边的几个镇和县城。
在县城都有据点,生意不错,冬至都不得闲,王来福长久的做生意,更得了一双利眼。
见谢老三吹牛,他就打量着谢宁,只见谢宁方才年方八九岁的样子,斯斯文文的,唇红齿白,穿着厚重的衣服,但是却显露稳重模样来,见自己打量,眼神并不回避,落落大方的。
王来福出来这么多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小孩,这一刻他认同了谢老三的话,这个小孩未来是会有出息的。
想到此处,王来福拿出从车上拿出几个鸡蛋,分给谢宁,谢宁想着,鸡蛋,应该是安全的,就接过了,然后把自家的酱菜拿出来分了,就自己安静的坐在一边思考,
王来福见此心中又感叹了一回,落落大方,有来有往,长大了不得了。
(https://www.ddbqglxt.cc/chapter/23900791_17174946.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ddbqglxt.cc。顶点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ddbqglxt.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