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 第483章 少年中国说

第483章 少年中国说


正是四月初夏,屋子里不算特别炎热,面对赵骏的注视,苏轼兄弟有些手心流汗。

倒不是感觉到了压力从而汗流浃背。

事实上赵骏目光亲和,面容儒雅,微微笑着,让人感觉到一股说不出的亲切感,丝毫没有让人充满压迫。

但苏轼兄弟还是非常紧张,不是看见大人物的那种紧张,而是看见崇敬对象时的激动。

就好像后世大把有人如果穿越到了民国,哪怕都要爬到延安去一样。

若能见到教员和伍豪,估计也跟苏轼一样激动。

如今赵骏已经是一个传奇。

在民间的威望非常高,执政十多年来,大宋百姓不能说是家家富裕,但也能说得上是吃喝不愁。

能让百姓吃饱饭,在古代就已经是很了不起,特别是灾荒年月,朝廷能够做到赈灾粮及时下到每个灾民手中,不饿死一个人。

遇到特别大的灾荒,赵骏更是会亲临现场镇守,给予百姓无比强大的安全感。

古代百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淳朴的。

他们有自己的小农式狡黠,会撒谎、会耍无赖,也更会封建迷信,人云亦云,少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但同样的,他们也有自己的质朴。

谁让他们吃饱饭,谁让他们穿暖衣,他们就信奉谁,就爱戴谁,愿意为那个让他们吃饱穿暖的人抛头颅洒热血。

这是自古不变的道理。

而赵骏就做到了这一点。

关心民间百姓的生活,积极为百姓谋福利。

如此他在民间的威望可见一斑。

现在亲眼见到了这個传奇一样的人物。

对于苏轼兄弟来说,自然充满了激动和紧张。

当然。

如果能见到他心中更崇拜的鲁迅先生,那就更好了。

“明允,这次你回来的正是时候啊。”

赵骏笑道:“如今国家兴盛,正是冉冉升起之时,各方面都需要人才,你要是再不回来,就是社稷的损失了。”

“谢知院挂念。”

苏洵连忙说道:“下官在家中为父守孝,荒废度日,知院却能记挂着下官,令下官没齿难忘。”

赵骏摆摆手道:“为父亲守孝是应该做的事情,孝之一道,当是中华传统之美德。”

“只是.”

说着他又面色沉重道:“我几次行走天下,深入民间,却发现很多人其实不配为人父母。在江南溺婴之风盛行,甚至还有把子女供奉给邪教者,令人不齿,在这一点上,我希望能听听你的看法。”

苏洵是个聪明人,稍微思量过后,就知道赵骏应该是有新东西想要推出,便说道:“下官私以为,孝有至孝与愚孝之分。至孝者,父母相爱子女,子女亦敬爱父母,此方为天伦之乐。若父母恶毒,虐待儿女,甚至卖儿卖女,子女又何必为父母尽孝?”

“不错。”

赵骏点点头道:“《史记》记载舜的父亲、后母和后母生的异母弟象要害他,他却始终保持对父母的孝顺,对弟弟的悌爱。这大抵是司马迁编造出来的故事,因为汉朝以孝治天下,然也因此催生出了很多愚孝,如“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

“在我看来,这些都是有问题的,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难道为了父母,就要把儿子杀掉?”

他摇着头说道:“像这样的宣传,充斥着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真正孝顺在我看来,绝非如此。”

苏洵接着他的话说道:“民间有句话叫,“生而不养,断指可报;有生有养,断头可报;无生有养,无以为报;不生尔养,百世难报。”此当是孝道至理。”

“嗯。”

赵骏满意地看着他道:“明允这些年在家中看来也一直没有丢下学问。”

苏洵忙道:“都是知院教诲,当年知院说,要抛开表面看到事物的本质。下官这些年学习经文,在这句话的引导下,亦是明悟出了很多道理。”

“很好。”

赵骏笑着对苏涣说道:“看来明允这些年确实还在饱读诗书经义,没有把功课落下。”

苏涣陪笑道:“明允素来爱学,为父亲守孝的同时,自当也增长学问。”

“嗯。”

赵骏沉吟说道:“这些年其实我一直在想,要不要全面废除儒家。”

这话一出来,苏涣苏洵脸色骤变,就连年纪不大的苏轼苏辙都在心里倒吸了一口凉气。

不过他们都没有说什么,就听到赵骏继续说道:“我之所以这么想,是因为儒家主要以思想为主,讲的是行为准则。”

“孔夫子在他那个时代,提出的作为人应该遵守的一些规矩,如仁义、礼仪,克制自己的欲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合乎礼节的等级制度。”

“他的思想在于政治制度与道德规范,也正因为强调忠君爱国,遵守秩序,才被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并且慢慢进行了推广和强化。”

“但从春秋到如今,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时代在变化。孔夫子的那一套放在他的那个时代,是先进的,可到了如今这个时代,就成为封建礼教,束缚人的思想和行动。”

“所以最开始的时候,我看到了许多因为这种所谓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现象,而遭受到压迫的时候,我就觉得很生气,认为它的存在阻碍了社会进步。”

“于是到了后来,我就想着有一天我得废除掉儒家,让理科取代儒家,让新的思想在大宋生根发芽。”

“不过如今到了眼下这个年纪,思考问题的时候,也早就已经不像当初那么极端。”

他环顾四周说道:“我会去想,儒家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是封建与压迫吗?不是,那只是我看到的坏的一面,它同样有好的一面,而且好的一面远比坏的一面更加重要,这一面,就是塑造中华传统美德,塑造汉人的思想观念,教化人的道德品性,有无才有德不可,有才无德更不可,若理科是才,那么儒家思想便是德,如此结合,方能德才兼备!”

这是赵骏最近这些年感悟出来的道理。

受五四运动影响,后世青年一直对儒家思想不是很感冒,甚至觉得应该批判,因为“打倒孔家店”已经深入人心。

但到了赵骏这个地位和年纪,慢慢也理解过来,五四运动那个年代,属于是矫枉必须过正的年代。

要想完成革命变革,就必须彻底把封建革命,因此孔家店就成为了首当其冲的对象。

可儒家学说真这么不堪吗?
倒也未必。

“仁、义、礼、智、信、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都是优秀的传统美德,能够很好地帮人塑造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西方倒是没有这种思想,结果就是发展出了海盗文明,强盗文明。

有人以开发新大陆为由,奴隶黑人,把人当作商品一样贩卖,并且对原住民搞大屠杀,几十年后却给自己标榜自由民主。

有人天天宣传10月7日的事情,把自己塑造成受害者,在媒体面前大肆宣传他们的历史受害者形象,却从未想过自己几十年如一日对别人的封锁、入侵、压迫、杀戮。

甚至还有人打着贸易自由的旗号倾销工业品,后来发现搞金融更赚钱,于是搞去工业化,并且去工业化后,又打着环保的口号逼迫着其它发展中国家放弃发展,自己则专心靠金融收割全世界。

结果击鼓传花的金融游戏泡沫破裂,发生金融危机之后,又马上想办法把危机对外转移,甚至干脆发动战争,利用军工复合体推动制造业,以此缓解国内经济。

这样对比之下,谁有道德,谁没有道德,其实一目了然。

所以儒家思想的存在并不是坏事,只是里面也确实存在了许许多多的糟粕,而赵骏要做的,就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正如后世新时代,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一样。

我们曾经一度摒弃儒家思想,可最终又慢慢拾起来,就在于西方那套强盗逻辑本身就是违背道德的逻辑,并不适合天生有道德感的中国人。

因此儒学为体,科学为用,把正确的思想道德和科学发展结合起来,才是正确的思想观念。

听到赵骏的话,苏涣和苏洵连连赞同,苏涣说道:“知院说的是,儒学是思想之学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若无儒学,道德又如何能存于人心?”

“但我还是那句话,儒家需要的是一个正确的规范,要树立正确的思想,就绝对不能出现那些曲解儒家的歪理邪说。”

赵骏说道:“所以我打算成立一个文化部,宣传和保护我们的传统美德文化,并且甄别那些坏的文化,从学校的课本,市面上流传的书籍当中剔除糟粕文化,我认为明允应该是能够甄别出哪些文化内容是有害的,哪些文化内容是有益的,因而决定让你去担这个梁子,明允你有没有信心?”

文化部?
苏洵先是一愣,随后又惊又喜,站起来道:“下官必定不负知院所托。”

“嗯。”

赵骏点点头道:“放心大胆地去干吧,现在市面上的书籍良莠不齐,各种乱七八糟的思想充斥,宣传愚孝、压迫、剥削思想的比比皆是,教育部编的全国中小学教材当中,很多都是采用的一些古代文章,里面就很可能有一些不好的内容,我希望你们与教育部那边好好合作,务必要为大宋下一代的学生,树立好正确的思想观念。”

“是。”

苏洵站直了身体,洪亮地应下。

就连苏涣看向苏洵的眼神,都露出一抹羡慕。

他是天圣二年的进士,二十四岁就考中,与现在的宰相曾公亮是同榜,虽然年龄跟富弼、文彦博、韩琦他们差不多,可资历却比这些人还老。

就因为之前在官场上没有人提携,所以之前都只是在县令、知州范畴上下浮动,宦海浮沉了快三十年都没有当上高级大员。

如今好不容易等来了知院,也慢慢爬到了眼下的位置,结果自己这弟弟,康定元年才考中,资历比自己足足少了十六年,现在却幸运地要与自己同级了。

毕竟用脚指头想都知道,文化部大抵是个三级部门,主官应该是正四品级别。

而苏洵之前不过是从五品知州,并且中间还有五年的资历空白,这就意味着他当官时间拢共不过七年,升迁速度,即便是亲兄弟也得羡慕。

“当然,你这次升迁,属于违规的越级升迁,在官场上本来是不符合的,不过我这个人只看才能,不看资历。”

赵骏最后叮嘱道:“用你是信任伱,希望你也别让我失望,接下来的十年时间,好好在文化部的位置上干,务必要让大宋的道德风气焕然一新,不能说遍地君子,但德教一定要做到位,知道吗?”

“下官明白。”

苏洵心中一凛,他知道知院这次违规提拔他,是希望他能够把文化部的重担挑起来,因此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多重。

而且赵骏也明说了。
这次违规提拔之后,未来十年他就在文化部干下去,应该是直接做两届。

一来是熬资历,像苏涣他们这些资历老的,基本上就是按部就班干五年,然后继续往上升迁,下一届杨察杨告他们进政制院。而苏涣、陈希亮这一批资历老点的可以提拔进一级部门做主官,王安石李孝基等资历差一点的去二级部门,再过十多年大抵就能进政制院。

至于他苏涣,中间缺了五年,又这么提拔,自然不可能再这么往上升,在文化部熬熬资历自然就是首选。

二来赵骏给他十年时间,就是要让大宋风气焕然一新。

如果十年都不能矫正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为下一代树立好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那他这个文化部尚书也就别做了,升迁自然也就别想了。

所以在文化部,不仅是安排,同时也是考验。

考验苏洵有没有这个能力做到赵骏的要求。

关乎未来前途,让苏洵才刚感受到的升官喜悦,一下子荡然无存,只剩下一股压力。

“嗯,坐吧。”

赵骏摆摆手。

“是。”

苏洵又坐了下来。

“你们就是苏轼、苏辙兄弟吧。”

叮嘱了苏洵之后,赵骏的目光又看向了苏轼二人。

“是,知院。”

苏轼二人也连忙站起身。

“你们是从襄阳坐火车来的吧。”

“是的。”

“沿途一路,除了看到理科一道的运用,还看到了什么?”

赵骏问。

苏轼正在想该怎么回答。

苏辙是个老实孩子,老老实实道:“看到了沿途百姓,沿途风景。”

“百姓过得好吗?”

“不算好,但也不算差。”

“那汴梁呢?”

“很繁华。”

“仅此而已吗?”

“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

“跟沿途的百姓比呢?”

“还了太多。”

“是啊,好了太多。”

赵骏点点头:“但相比以前,外面的百姓只会更糟糕。你们是不知道,十多年前,大宋很多地方的百姓连饭都吃不饱,甚至会饿死人。”

苏家兄弟生于景佑年间,成长在大宋高速繁荣阶段,类比的话,算是相当于后世八九十年代。

那个时期国家已经完成了农业革命,像以前的那种大饥荒已经不存在了。

所以他们感受不到饿肚子是什么感觉。

但赵骏却清楚。

因为他来时行走过天下,知道民间疾苦,也知道那个时候苛捐杂税之重,加上各种剥削,天灾人祸,百姓饿死人,是常有的事情。

就像他处理淮南赈灾粮食一案的时候,杀了那么多贪官,可却无法挽回死的那么多灾民一样。

而如今大宋蓬勃发展,同样也存在新的农业革命,粮食产量大增,粮价低廉,税收低廉,又有大量田地分发,朝廷还会招募工人搞大基建。

基本上只要不是懒汉,不耕地,不出去做工,就不可能出现饿死的情况。

然而赵骏却依旧不满意,他看着二人继续说道:“而跟从前比起来,现在天下的百姓至少衣食无忧。可我不会说百姓现在能吃饱饭就是好,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不知道。”

“因为我只会说他们过得还不够好,好的层次要不断地往上提升,这才是为国为民。”

“原来如此。”

“所以汴梁现在的繁华,我却并不觉得是大宋国家有多强盛,真正的强盛,是每一处都如汴梁,每一处都兴旺发达,如此他们才是真正的好,你们现在明白了吗?”

“知院志向远大,令人钦佩。”

苏轼兄弟肃然起敬。

赵骏笑道:“这些事情,我本不该对你们说,你们又知道为何?”

“小子不懂。”

“我跟你们说这些,是因为你们是年轻人。”

“年轻人有何不同吗?”

苏辙问道。

“自然有不同之处,比如你们的智慧。”

“智慧?”

“不错,你们伯父已经跟我说过了你们在火车上的想法,很好,从未接过过理科,却能如此有构思,这说明你们很聪明。”

赵骏用欣赏的目光看向他们说道:“我最喜欢的,就是像你们这样聪明的少年郎。”

“谢知院夸奖,我们兄弟二人只是胡思乱想罢了,而且也提不出实际解决的办法,实在不敢居功。”

苏轼颇为老成且谦虚地说道。

“有很多人有想法,却不敢去实现。而绝大多数人,连想法都没有,只是看到了,却从未思考过它会有什么变化,如此庸碌一生。”

赵骏摇摇头道:“我希望的是大宋百姓人人都有智慧,人人都有想法而敢于去实现,让大宋成为一个最好的时代。但可惜现在还太遥远,不过我坚信下一代的力量,一代会比一代好。”

两个人都认真听着。

“你们这些后辈晚生,就是大宋的未来。”

说完,赵骏又看向苏轼二人道:“这个世界属于你们,也属于我们,但归根结底,还是属于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就应该迎难而上,用于实现自己的想法和梦想,你们说呢?”

“是。”

二人应声。

“听说你们对理科很感兴趣?”

“是的。”

“那就放心大胆地去学吧。”

赵骏笑了起来道:“你苏轼学理科,想来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额”

苏轼不明所以,就只好说道:“遵知院教诲。”

“听你伯父说,你很喜欢鲁迅先生?希望能见他一面?”

“是的。”

“这件事情我帮你问过先生了,先生喜欢游山玩水,隐于世间,今天出发去了杭州,现在已经不在汴梁。”

赵骏说起谎来连眼睛都不眨。

苏轼顿时失望道:“看来我的运气不是很好。”

“不过先生在离别之前,给我留下了一份手稿,是他打算发表的文章。”

赵骏点了点桌子上他之前看的那份文章说道:“这手稿明天就会发表在汴梁日报上,先生听了你的事情,决定把这份手稿送给你,希望你别辜负先生的期望。”

说完之后,赵骏又笑道:“拿去吧。”

“多谢知院,多谢先生。”

苏轼又顿时激动起来,小碎步走上去,从赵骏桌子上把文章拿了起来。

然后一入眼,就看到了上面一行字。

“辽国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南蛮,再则曰蛮子国.”

这份稿子。

正是经过赵骏改良之后的《少年中国说》!
(本章完)


  (https://www.ddbqglxt.cc/chapter/21121053_103217538.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ddbqglxt.cc。顶点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ddbqglxt.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