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 乔家的儿女之我是堂哥 > 第18章意外来客

第18章意外来客


  早上乔一山正在和三丽,四美,七七一家人吃着早饭。就听到院子外自行车停车的声音。

  “请问是乔一山先生家吗?”一个中气十足中年人声音从院子外面传来。

  张阿姨起身来到大门给开门,看到一个穿着中山装,带着眼镜斯斯文文,一副知识分子装扮,牵着自行车,车座子后面放着一个蛇皮袋大口袋,鼓鼓囊囊的一看就装了不少东西。

  “你是?”张阿姨不确定的问。

  “你好大姐,我是南京人民出版社的居爱国,一直想来拜访乔一山乔先生,只是一直有没有机会过来,正巧最近乔先生的《活着》书已经全国出名,有很多外地喜欢乔先生出的这本书的书迷给邮寄信。因为广大书迷都不知道乔先生地址,所以都给寄到南京人民出版社了,我今天就把信给乔先生带来了,也顺道拜访一下。乔先生在家吗?”。

  “快请进,我们家乔先生在家”张阿姨赶忙打开大门,让居爱过进来。

  “乔先生,有出版社的同志找你。”张阿姨向着客厅叫了乔一山一声。

  乔一山听到是出版社同志来访,就赶紧出了屋子,一看是一位中年人,比较有气度,看来在出版社也是个管理层,乔一山第一印象还是很准的。

  居爱国看到是从屋子里出来一位像是从画中出来的一位饱读诗书的儒者,浑身散发着大家子弟风采,心中不由得喝了一声彩。

  “早就听说乔先生一表人才,今日得见才知道,盛名之下无虚士,真是文采一流。”居爱国五次感慨说到。

  “可当不起,你的夸赞,我就是一个写书的,你过奖了!”乔一山落落大方回道,一身子大家风范!

  “还没有恭喜乔先生考得全国文科状元,真是实至名归。我之前给过乔先生寄过信。”居爱国站在院子里说到。

  “原来是居总编,快到我书房里来,咱们别在院子里聊,快请进。”乔一山说着领着居爱国,而居爱国转身去拿自行车后面大口袋。乔一山转头看到,也是过去帮忙。

  “这是书迷寄给乔先生的信,因为不知道乔先生的住址,就都寄到出版社,我给你一起带来了”居爱国和乔一山搬着一口袋信上了二楼书房。

  “多谢了居总编,你喝茶!”乔一山他们来到了书房,居爱国看着满屋子的书,古今中外的都有,都得有好几千本,满满当当一屋子书。

  “乔先生家的书房,都赶得上图书馆了,真是家学渊源,不愧是年纪轻轻就能写出《活着》这本享誉大江南北名作。”居爱国再次感慨说道。

  “恁太过赞,这些书也是祖辈几代收藏,我也就是平常的时候看看书,居总编以后有空可以常来,我这些书里有好多的都是孤本,回头你想要读哪一本,一会你拿走就行。”乔一山大方的说。

  “那怎么好,都是祖辈的珍藏,我借阅完,回头再给送回来,下次再来借。”居爱国是个正直的人,怎么会要别人家祖辈珍藏,虽然他是一个爱书的人,但也好意思,初次登门就要人家东西,况且还是祖辈传下来的,让别人知道,是要笑话的。

  乔一山和居爱国两个人聊了一个多小时在书房,居爱国最后建议乔一山可以趁着这次《活着》全国出名的时机,再出一本书,趁热打铁,好让更多读者欣赏到乔一山的贵作。居爱国代表南京人民出版社正式向乔一山约稿。

  乔一山欣然同意。毕竟这是他想在挣钱的来源,而且写书也是他的爱好,他上辈看过名家著作很多,独活以后也有自己想法,上次那本《活着》他也没有按照原著直接默写,他自己按照自己想法,以及贴合时代背景加以艺术加工,才最终完稿。虽然不能说超过原著很多,但是比原著更好看,那是更应该的。

  亲自送走了居爱国出了大门,给张阿姨交代,这是南京人民出版社总编辑,以后他来找他,直接就迎接大进来就行。

  张阿姨这才知道还是一家出版社当官的人,看着气度就像是一位管理干部。答应下次来找,就请进书房。

  乔一山送走居爱国回到书房,看到一口袋给他寄的信,心中说不激动那是假的,上辈子他也写书,但是一次也就十几封,从来还没有遇见过用大麻袋装的这么多的信。看样子也得有几千封信了。

  乔一山也就找来一个大木箱用来放这些信,又整理空出一个书柜,用来放他以后读过的信的存放处,都被他按照每个省来分类。

  乔一山忙完书柜,就回到桌子前准备拆开信封,看看大家对他这本书有什么建议和有什么对他说的话!

  乔一山打开第一封信,这是来自南京本地的。是一位在校大学生写的:大概意思是中国过去六十年所发生的一切灾难,都一一发生在福贵和他的家庭身上。接踵而至的打击或许令读者无从同情,但乔一山至真至诚的笔墨,已将福贵塑造成了一个存在的英雄。当这部沉重的小说结束时,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

  结尾是感谢乔一山带来这么好作品,期待乔一山以后大作。

  乔一山给这位叫做李大海书迷,写了回信,也就是一些感谢地话,又祝他刚好好学习,为祖国的建设贴砖加瓦。

  接着拆开第二封信是一位来自浙江杭州的待业知青:信中引用他书中的一句话“生活再难,难道还能比福贵更难?”,最后感谢乔一山给他在这个艰苦年代带来坚持下的希望。

  乔一山最后也给了回信。祝愿他早日分配好工作,最后祝他万事如意,心想事成!

  乔一山连拆了十几封信,信中大部分是待业在家返乡知青,因为现在返城的下乡知青太多,大部分国家没有这么多工作岗位分配,只能在家待业。所以《活着》这本书很是在这群人中起到一盏黑暗中明灯,照亮他们沮丧心的作用,毕竟在家没有工作,光是温饱也不能满足。也是很苦的。

  乔一山也没办法给他们解决工作问题,他帮不了这么多人,只能一一回信中放了几块钱,给他们鼓励和安慰。

  乔一山继续拆信,这是一名外省的同行写的,也是一位小有名气的作者,信中提到《活着》是不失朴素粗粝的史诗,斗争与生存的故事,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残忍与善良的形象,在乔一山的笔下,人物在动物本能和人性之间的苦苦挣扎。乔一山加诸于叙述的那种冷酷的意志,使小说超出了常规。

  乔一山给他回信,谢谢他的鼓励和评价,以后保持联系。

  还有好多女孩子写的读后感大概意思:风格简洁而有力,直抵人心。小说的结尾令人难忘,唯一活着的老人福贵给他的老牛也取名叫福贵。叙述者看着老人和老牛在暮色苍茫中慢慢消失,留下他独自一人:“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同样召唤着读者。

  乔一山无论是谁的信他都会回复,这是他上辈子就这么做的,这是原则问题。

  还有一些略带批评信:乔一山作品没有煽情。每一个沉重的悲剧都是痛苦的。每个人都感受到孩子死去般的麻木力量。偶尔有轻松、优美、善良的时刻……《活着》是一次残忍的阅读。乔一山不遗余力地展示误导的命运如何摧毁人的生活。

  乔一山也一一回信,感谢大家批评和鼓励,他会再接再厉。

  还有好多给了《活着》这本书正面评价:小说在历史动荡的背景上以貌似冷漠的语调,织就了一幅人性的挂毯。其冷静的风格使读者与福贵同甘共苦,当好运垂顾他时,我们会欣然微笑,当他遭受厄运打击时,我们又会黯然神伤。悲剧总是接踵而至,令人无法喘息,一个作家甚至因此称《活着》是“中国的《约伯书》”

  乔一山也是欣然回复,他会继续写书,给大家带来更多的作品。

  一上午就在看信,和回信中度过。

  中午辅导三丽,四美和七七学业,吃完饭后,让他们去午睡,现在是夏天了,外面天气太热,小孩子就让他们在屋子里乘凉,睡午觉。

  他也是回到书房继续拆信,大概到下午3点他已经看了八九百封信,大概看了三分之一的信,也是一一回复。

  不过他倒是收到一封落款为陈晓旭邮寄信,她是一名AS市话剧团当学员,今年看到报纸上1983年,筹备多时的《红楼梦》剧组在全国范围内选拔演员。别人觉得她跟林黛玉比较接近,鼓励她去试试,但她当时特别没有自信,以为这么大一个巨著肯定会选名演员,唯一的信心就是小的时候就特别喜欢读《红楼梦》,而且喜欢把林黛玉的诗都记在笔记本上,自己也会写诗。

  最近陈晓旭看到乔一山《活着》这本书中那句“生活再难,难道还能比福贵更难?”受到鼓励,她也已经给《红楼梦》导演王扶林寄去了一封情真意切的自荐信,把对林黛玉的理解写了好长好长几页纸,同时寄去的还有一张自己的照片,照片的背面是她14岁时写的一首小诗《我是一朵柳絮》,希望能饰演林黛玉这个重要角色。

  寄信时并没抱太大希望,但一周之后,导演王扶林亲自给她回信,希望她去北京面试,晓旭感到非常意外。她请了三天假,偷偷跑到北京面试,那天下着大雨,挺狼狈的样子去见了王导,回答几百个问题,虽然回答得很肤浅,但走的时候她心里还是比较有底,因为王导叫她把票根留好,说不定还可以报销。这让晓旭有了很大的信心。

  所以这是一封感谢信,这倒让乔一山有点意外,没想到还能收到林妹妹亲笔信,还是感谢信。

  乔一山也是开心能够帮助别人,也是很开心的,就给了陈晓旭回了信,信中祝愿她一定会心想事成,林妹妹一定会是她的,又把一本南京人民出版社特地给他邮寄5本精装版《活着》拿出了一本,给他放到一个大大信封里,到时候和信一起邮寄过去。

  能够收到林妹妹的来信,让乔一山很是开心,对接下来的信更是期待。连续看到晚上吃饭的时候,又看了几百封,一天时间从早到晚乔一山也没休息,看了差不多1200封信,并且都给回了信,他明天准备先把今天看的信,把回信去邮局给邮寄过去。先处理一批是一批。

  晚上吃完饭,和三丽四美七七玩了一会,给他们讲了故事,让张阿姨哄着七七睡了觉,他就继续回书房看信。乔一山感觉,看信和回信也是蛮有意思的。


  (https://www.ddbqglxt.cc/chapter/18917705_673103687.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ddbqglxt.cc。顶点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ddbqglxt.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