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屈原故里
屈原故里
沿着香溪河下行5公里,就是屈原故里,地名就叫屈原,没下过车,坐在班车上没发现这里与其它地方有什么特殊之处,好奇地向乘客打听,方知真正的屈原故里长乐坪不在公路边上,还得翻山越岭的走上一段路,原来屈原也是山野中人,也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也有一种飘飘然的神仙风度。
再向前就是长江边了,一边沿香溪河,一边沿长江,背靠巍巍群山,一长排建筑就构成了精巧的香溪镇,不大,依山而建,有些做生意的门面,长江边有一座码头,也有一个汽车轮渡,记得有一年我曾在此住过**,一栋小楼的二楼,推开窗户,江风迎面拂来,沁人心扉,香溪河就平缓的投入大江的怀抱。
顺江上行不到10公里,就是当时的秭归县城归州镇。这是一个靠在长江边山坡上的古城,很有层次的层层向上,公路沿着之字形道路在红砖灰瓦的房屋之中穿行,道路是平坦的,但连接两条街道之间的小巷狭窄而陡峭,像迷宫似的,与巴东有异曲同工之妙,江边是一排排破旧但有韵味的吊脚楼,
小城里人山人海,商店里总是荡漾着流行歌曲的旋律,这里的菜里面已经像四川人那样很喜欢放辣椒了,只要是饭馆,就总是飘着一股呛人的辣味,山里人很好辨认,男的都叼着叶子烟,光头上扎一个白帕子,女人们眼睛不够用了,什么都好奇,什么都要看,一笑就露出了四环素的黄板牙。
作为向导,带着一家人从兴山来到秭归,住在县招待所里,然后和他们上街乱转,结果我们找到了一座已经破损得很严重的老城门洞,厚重的青石条,想来也曾经有过很多故事,有座郭沫若题写匾额的\"屈原故里\"的木牌坊,奇怪的是,另一座\"昭君故里\"的木牌坊也在此处,所谓相映成趣,实际上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经常出差会经过秭归,来去匆匆,更多的时间就坐在江边的吊脚楼上,那里多有很小的酒馆,厨房向着弯弯曲曲的小巷,饭桌就放在靠长江的窗旁,隔着**的沙滩,炒上两个菜,打上一杯酒,慢慢的看长江里百舸争流,汽笛声声,倒满有情趣的,有一次心血来潮,原本是下水返宜,却乘船上行到巴东去玩了一趟。
屈原祠(大家都叫屈原庙)在城外的高山上,临江而建,山门是一面17米高的牌楼,匾额既有\"孤忠流芳\"的赞誉,又有\"光争日月\"的夸耀,前者恰如其分,后者就夸得过分了。整个建筑气势磅礴,被满山的桔林相依偎,里面有纪念馆,还有长长的碑林,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院中的那尊忧国忧民的屈原铜像,微皱的眉头,消瘦的面容,花白的鬓发,凝重的神情,右手按住剑柄,长袍随风飘动,自认为这是宜昌雕塑界最成功的作品,至少也是最能传情达意的成果了。
祠后有屈原大夫的衣冠墓,通过墓室门上的玻璃望进去,就是一副大红棺材而已,油漆装饰的很仔细罢了。屈原也真够固执的,孤芳自赏的写一些《桔颂》、《天问》、《离骚》也就罢了,被楚国之君由苏州发配到湖南汨罗还痴心不改,坚持自己的主见,最后只好投江自尽了,这也是死谏的一种,只是过于悲壮了。
郭沫若后来在陪都**据此写了一部借古讽今的话剧《屈原》,很久以前一目十行的翻看过话剧剧本,除了有几处精彩独白以外,也就平常,不理解当时何以引起那么大的轰动。我还是喜欢陆游的那首小诗:\"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就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间事,惟有涛声似旧时。\"入木三分,写得好极了。
乘船在这段江里上下不知多少次,只记得群山巍峨,高不可攀,尤其是面朝长江的这一面,很多地方都被岁月和雨水剥落成悬崖峭壁,夕阳将晚霞洒在山壁上,整条江就像被镀上了一层金黄,那么华贵,那么庄重,过眼不忘,江水翻腾着,有些浑浊的江水的漩涡**无比,船驶近了,漩涡又消失了,神奇极了。
秭归境内的兵书宝剑峡看过无数次,最终也没看懂,也许是我没有找到兵书和宝剑的位置,更不消说牛肝和马肺是什么样子,说来惭愧,至今我也不知牛肝马肺长成何样,还是大滑坡后的新滩叫人触目惊心,不是亲临其境,绝不能想象几乎半面山坡全部滑落下来的场景,那是一种震撼,一种大自然威力的显现。
在香溪河口乘班车渡过长江,就是江南了,一条道路沿着一条小河走到郭家坝镇,就开始爬山,步步上坡,山越爬越高,也就离长江越远,车外的景致也就越荒凉,先是砖瓦房消失了,厚重的土屋的周围还有些旱田,再后来就是一些石屋了,不知为什么,不少的石屋的屋*都被揭去了,光秃秃的,看着很伤感的。
班车一直在荒凉的大山深处盘旋,从山脊上转来转去,柏油路不知什么时候消失了,变成了石渣路,道路也算平坦,只是灰太大,只要有人上下车,司机就会停车,开门,尾随在车后的尘土就会乘机扑进车厢,黄色的烟雾就会弥漫在乘客之间,呛人的很,每个人都用袖口,或是手掌捂住口鼻,不论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
过了杨林桥镇,就是长阳县的堡镇了。
(https://www.ddbqglxt.cc/chapter/16556_5093088.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ddbqglxt.cc。顶点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ddbqglxt.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