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李家子当如虎1
皇帝陛下从来没有认为,像毛文龙这样的人,会是一个大公无私的正人君子。
只要毛文龙能够将东江镇打造成一个插在后金背上的一个锲子,能够最大限度地牵制后金的力量,减轻大明山海关、或者其他边镇的防御压力,就是大明王朝最大的收获。
此外,至于毛文龙私下里往来于朝鲜和大明之间,做一些人参皮货之类买卖以自肥,皇帝陛下也多半会睁一眼闭一眼的。皇帝陛下不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也不会要求别人都是那么的完美无缺。
这是人之常情。因此了解了毛文龙的那些蝇营狗苟之后,皇帝陛下并没有感到意外,甚至还以为属于正常现象。他知道,绝对不能要求眼下的人有多么高的觉悟,毛文龙这样瞅机会“假公济私”的人,才是一个“真实”的人。
此前皇帝陛下对毛文龙印象就是如此,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坏,如此而已。
可当看到毛文龙那瞬间的表情之后,皇帝陛下感到的,就是失望多于期望了。
皇帝陛下知道,毛文龙的算盘打的很精,绝对不会做赔本的买卖,只干活不顺便谋点儿私利的事情,打死他都不会去干。这是皇帝陛下可以允许的,只要为大明效力,为大明的强盛做出贡献,皇帝陛下不会让他们吃亏,不管是爵位还是实实在在的利益,皇帝陛下都会给予适当的补偿。
但是前提必须是将朝廷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对皇帝陛下的旨意必须给予充分的尊重,对此绝对没有讨价还价的可能,也不允许玩那些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阳奉阴违的把戏。
若是毛文龙胆敢越界的话,皇帝陛下也不介意一脚将其驱逐出局。
————
如果毛文龙的表现令皇帝陛下微感失望的话,那么李如桢的表现,就更是令皇帝陛下大感失望了。
可是,联想到这是一个在刑部大牢里连续呆了六七年的人,再怎么着也是与常人有异。因此,皇帝陛下对李如桢表现出来的稍微的神经质,也就感到不是那么难以理解了。
理解归理解,可皇帝陛下也不得不改变自己此前的一些想法了。李如桢需要一段时间来恢复,能不能承担赴朝的重任,也还要看他恢复的情况再定。
与袁可立一交流,他也如是想。
毛文龙当用则用,不当用则换。李如桢也是当用则用,不当用则换。不能因为犹疑,耽误了朝廷的大局。
所以,要为毛文龙和李如桢物色替代人选的,可就不只是袁可立一人了,皇帝陛下也要开始物色了。
但是,令皇帝陛下感到有些意外的是,仅仅过去十来天之后,就有人,或者说是有数人前来主动请缨,要代替李如桢承担起赴朝重任。
————
这几人,就是李成梁的孙子辈、李如桢的子侄辈的李庆,李瑞,李庠等人。
关于要派人秘密前往朝鲜的事情,皇帝陛下并没有对李如桢本人隐瞒。
凭借着皇帝陛下的赦免,李如桢从刑部大牢被家人接走。
皇帝陛下命张玉派人,给李如桢传过口谕,要他在家休养恢复一段时间之后,就去宫中面圣。皇帝陛下有事情交代。
李家大把的银钱撒出去,肯定是有效果的,因此即便是在刑部大牢,李如桢的吃喝穿戴铺盖什么都没有受到委屈。他所要休养恢复的,是精神方面。
精神方面的问题,其实是最难把握。像李如桢这样坐了六七年大牢的,有的人在里面就跟在家没什么两样,回家呆几天就完全复原,而有的人却要大费周章,几个月、甚至几年之后,都有可能还处在恍惚迷蒙之中。
皇帝陛下派李如桢赴朝,只是将其做为一个标志性人物,是利用李家在朝鲜旧有的人脉关系。
朝鲜半岛的陇西李氏出自大明辽宁都司的铁岭李氏,这是有记载的。
李成梁和李如松、李如梅父子的后代众多,其中很有一些早年间就返回了朝鲜。
李如松曾经在万历年间率军入朝鲜抗倭,与朝鲜女子生了个儿子李天根(起初名为李天忠)。后来李如松次子李性中死于变乱,按照他的遗命,其子李应仁(初名李应祖)东往朝鲜,逃亡到朝鲜后,在巨济岛的鹅洲贯松村居住。
李如梅之孙李成龙后来也逃亡到了朝鲜,并一直定居在那里。
于是,在朝鲜就出现了李氏的一支宗族。
虽然有着这些人脉关系,可也只能做为掩护,做为落脚点可以,但不可能让他们承担更多更大的风险。因此肯定也会有其他人陪同李如桢前往。
不仅如此,一俟先遣人员打开了局面,后续会有更多人员和物资陆续登陆朝鲜。
这些人赴朝之后,总是要脱离皇帝陛下和袁可立等朝廷官员的直接控制。而深入敌后也总是时刻处于危险之中,他们的安危也只能交由他们自己掌握。
到那时候,朝廷已是鞭长莫及,有力也使不上。
若是李如桢不能恢复如初,指不定什么时候就有可能神经质一下。说句实在话,他自己的生命,与大明王朝的反攻大业比起来,根本就是天壤之别。而他李如桢固然死不足惜,可随同的人员却要遭受灭顶之灾。这是皇帝陛下最不能接受的。
再者说了,敌后策反的工作,首要就是神不知鬼不觉,在对方尚未意识到、尚且处于懵懂之中,最容易取得效果。一俟对方意识到、或者发现了自己的墙角正被别人可劲儿地招呼,报复肯定是无比猛烈的,后果也将不可收拾。因为潜入的人员基本都是孤军奋战,根本没有后援,甚至有时为了避免暴露造成更大的损失,即便是眼看着同僚被祸也只能视而不见。
而且在暴露之后,相当一段时间之内,是不宜再采取类似举动的。
所以保险起见,在李如桢证明自己可堪重任之前,赴朝人员宁可暂缓派出。
这期间,皇帝陛下和袁可立大人,也在物色是否有其他合适的人员。实在不行,也只得改弦更张,总不能拿着人命当儿戏不是。
————
五六天的时间,李如桢就觉得自己没有什么问题了,因此就去宫中求见皇帝陛下。
皇帝陛下接见了他。
巧合的是,那天李如桢的精神状态出奇的好,君前谢恩、奏对时,不仅声音清朗,而且思维也还缜密连贯,看不出那六七年的牢狱生活对他有什么影响。
因此,皇帝陛下就对他稍微提及了此事,但是言明朝廷不会强迫,是否成行完全看李如桢自己的意思。
这不是皇帝陛下欲擒故纵,也不是要在假慈悲。
还是那句话,赴朝人员一旦成行,就等于脱离朝廷的视线。如若不是他们心甘情愿,遇到危险时,就不能排除他们置朝廷的使命于不顾,甚至在某些利益的诱惑之下,公然反水的可能。
皇帝陛下是在征求他的意见,而李如桢却不是这样认为。
李如桢认为,皇帝陛下赦免他的罪过,不就是要他继续为朝廷效命吗。
其实,这本来也没有任何可怀疑之处。若是你李如桢一无是处,皇帝陛下干嘛把你从刑部大牢里捞出来。
既然把你捞出来了,就说明你李如桢还是有点儿用处,你也正该奋发努力,为大明王朝,为皇帝陛下效犬马之劳,这才是不负希望之举。
说实话,李如桢本来就不是与其乃父捞出来同样的人物,与其两位兄长也是很有些差距。再加上这六七年的牢狱生活,也的确给他留下很大的阴影。所以虽然经过几天的休养之后,在表面上看似恢复了正常,可一旦再遇到刺激,不堪的底蕴就立即显现出来。
这都是李如桢在自我折磨。皇帝陛下根本不想给他施加任何压力,也不想给他什么刺激。能行则行,不行便罢。在皇帝陛下的心里,其实已经做好了放弃李如桢的打算。
当年李成梁在辽东地区英毅骁健,抗击蒙古讨伐女真,虽然也不乏那个时期边军将领普遍的杀良冒功、穷奢极欲的恶习,但总算还是一位响当当的人物。
虎父从来多犬子,李如桢糟糕的表现,已令皇帝陛下大失所望。这些本来也属正常,皇帝陛下也并没有强求。
但是李如桢却不能放下身段,他还不想认赌服输,他是在被老父李成梁的盛名所累。
李成梁的盛名,此刻已经成为李如桢无论如何也甩不掉的包袱。因为他目前是老父李成梁儿子辈儿中的长者,自然认为自己有责任承担起振兴李家的重任。
可这又是何等的艰难,李如桢真的有些不堪重负。
陛见了皇帝陛下回到家之后,李如桢就开始坐卧不安,唉声叹气起来。可有些话是不能随便对人言的,可憋在心里又实在难受至极。因此有时李如桢自以为身边无人,就禁不住自言自语起来。
将肚中的苦水倾倒一番,他自己就觉得心里多少好受一些。
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李如桢的自怨自艾、躲在角落凄凄惨惨的“熊样”,早已惹恼、甚至激怒了一些人。
(https://www.ddbqglxt.cc/chapter/16208_4974019.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ddbqglxt.cc。顶点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ddbqglxt.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