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文龙歉悔2
皇帝陛下认为,东江镇能否有所作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登莱巡抚的支持力度。因此,登莱巡抚这个“后勤”的重要性,那是不言自明的。
而毛文龙之于东江镇,多少是有些私心在内,那些“征招商贾,贩卖禁物”的指摘,也绝非凭空杜撰。
而袁可立之于登莱巡抚,那可是对朝廷、对大明的一片赤城。
若是换一个人挺进东江镇,未必就不如毛文龙做的差。而若是换一个人坐镇登莱,未必能如袁可立那般的给予东江镇毫无保留的支持。
史上对于毛文龙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即便是一直站在其背后的袁可立,也有看似截然相反的两种记载。一面是“奴酋逆天顺犯,于今七载。赖毛帅倡义,屡获奇捷……”另一面则是“不交一锋,致奴死二万余人,马三万匹,其数终有不可考。”
翻遍了近年有关袁可立、毛文龙以及东江镇的奏折及兵部、户部的兵备钱粮支出的记载,皇帝陛下也无法从中觅得真相。
想起那一世的史学家孟森所言:“庶知三百年公论不定,一翻明末人当时之记载,愈坠云雾中。论史者将谓今日之人不应妄断古人之狱,惟有求之故纸,凭耳目所及者之言以为信。岂知明季之事,惟耳目相及之人,恩怨是非尤为纠葛。”
这“耳目相及之人”都是“恩怨是非尤为纠葛”,别说是令后人得窥真相了,即便是自己这个“今人”不也是一头雾水吗?
既然无法得窥真相,皇帝陛下就决定抛开这些不靠谱的评论,专以“结果”论英雄。
毛文龙所部之东江镇,的确可以牵制骚扰后金,那就大力予以扶持。
袁可立的确能够倾力支持东江镇,那就重新起用。
毛文龙可以“再鼓余勇”,皇帝陛下对此是有把握的。可难办的是,当初袁可立求去,可是在毛文龙唆使宋师襄等人的攻讦所导致的,如今若想再将两人“撮合”到一块儿,难度可想而知。
那既然毛文龙可有可无,为何不索性将其撤换,为何不行使走马换将之权?
皇帝陛下不是没有想过,其中确有不得已的苦衷。
一是因为毛文龙在东江镇多年,对那里的环境和敌我双方的形势都已经非常熟悉。骤然另派他人,即使其能力丝毫不逊于毛文龙,可总是要有一个重新熟悉的过程。而熟悉到最后,也还有一个能否适应的问题。这与其人的能力无关,也不涉及其人是否尽力,完全是出于客观的考虑。
再者说,皇帝陛下相信在众多的将领当中,也的确有适合东江镇的人选,可目前的形势,根本没有时间容他仔细挑选。
可是,要说服在河南睢州家居的袁可立重新出山,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当初他可是连上了七道辞呈才获得允准致仕的,因此可以想象他心中愤懑的程度。
好在皇帝陛下还有一个奥援。
在巡抚豋莱期间,袁可立在同年焦竑的推荐下,结识了和自己同年同月出生的徐光启。徐光启在兵器方面的才干很快得到袁可立的充分赏识,二人在战略思想上也都主张加强对朝鲜的控制。交谈之下,甚为相得,此后也一直没有断了书信联系。
因此,皇帝陛下就没有贸然直接给在河南睢州的袁可立下旨,而是先给徐光启去了信函,要他为之先容。
可对于毛文龙,皇帝陛下可就不客气了,一顿声色俱厉的申饬是免不了的,对他的骄横跋扈、忘恩负义也是大加挞伐。
而毛文龙接到皇帝陛下痛斥的圣旨,却是大喜过望。因为在皇帝陛下圣旨的最后,还有“如若不思悔改,终将成为弃臣。”之语。这就说明,皇帝陛下虽然怒其不争,可也还给他留下了戴罪立功的机会。
有机会就好,毛文龙有信心为自己正名。
其实,就算是没有皇帝陛下醍醐灌顶般的痛斥,毛文龙自己已经开始失悔了。
想当初,自己率领着二百余人重开东江镇,虽然尝尽风霜历尽艰辛,可总算是打开了一副崭新的局面。如今朝鲜已经与后金签下了城下之盟,东江镇就此没有了凭依,只有皮岛和獐子岛可以做为盘踞之地。最为关键的是,没有了袁大人,没有了登莱这个坚强的后援,东江镇可就真成了大海中毫无根基的一浮萍了。
想起当初因为有着豋莱巡抚袁可立的倾力支持,东江镇才能日渐壮大,自己的“买卖”也才逐渐红火起来。悔不该当初头脑发热,竟然将一直给予东江镇全力支持的袁大人逼得黯然辞官。
想起这些,毛文龙的肠子都要悔青了。
因此,接到皇帝陛下进京陛见的谕旨之后,毛文龙稍做安排,就赶赴京城。
到了京城,去兵部报了道,然后就老老实实呆在馆驿中等候召见。
皇帝陛下也知道毛文龙已经到达了京城,可为了杀一杀他的傲气,竟然数日置之不理。
皇帝陛下如此做,也是为了给另一个即将到京的人出气。
在老友徐光启的解劝下,家居的袁可立终于接下了皇帝陛下起用的谕旨,并且已经从河南睢州老家启程了。
袁可立之所以决定再度出山,一半是缘于老友徐光启的现身说法,一半是因为在新皇登基之后他自己的观感。
有别于“盈朝”的趋炎附势之辈,袁可立虽已年逾六旬,可脑筋却是依然澄明。
阉党的覆灭,并不令人意外。只要是稍具心智的君上,就绝不会容忍前朝权势熏天的人物继续存在,何况还有东林分子在一旁推波助澜。
令袁可立稍感意外的是,阉党倒台,一众首犯毙命之后,皇帝陛下却放下了屠刀,并没有继续穷追猛打。对那些阿附阉党的附逆们,也仅是稍事惩戒,然后就偃旗息鼓了。
袁可立初始的感觉,是皇帝陛下年轻,尚未“历练”到心狠狠辣的程度,是“妇人之仁”的表现。
但是,此后朝中的人事安排,令东林人士大感失望的同时,也让袁可立从中意识到,皇帝陛下当初没有将阉党的所有余孽统统置于死地,不是心慈手软,不是妇人之仁,而是大有深意。即便是自己这个已逾耳顺之年的老叟,也是在“事毕”之后,才有所“顿悟”。
“这哪是弱冠之人所行之事!”袁可立感慨一声,内心已经或有触动。
而近一段日子以来,几乎席卷大明王朝王朝全境的腥风血雨,却是令袁可立目瞪口呆。
(https://www.ddbqglxt.cc/chapter/16208_4974011.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ddbqglxt.cc。顶点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ddbqglxt.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