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迁民南蛮
那一日谈完之后,没过多久,邓艾就继续西行了。
他那日前往临松山,与郭瑀交谈,其实也就是为了将他心中那个,已经隐藏了许久的想法说出来,然后再从郭瑀那里得到一些相应解惑罢了。
但是他并没有告知郭瑀,这次他从武威西行而来的目的,郭瑀也很知趣的没有细问。
自张掖离开之后,他又踏入了酒泉和敦煌二郡。
经过建安三十五年以来的数年治理,凉州的创伤已然得到了修复,河西走廊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也因此得到了进一步的稳定和发展。帝国也时候,向西更近一步了。在得到兴学诏令的同时,邓艾也得到了一封来自于曹丕的亲笔书信。
如今想来,那封除了他们君臣二人之外无人知晓的书信,才是这次邓艾西行的真正原因吧。
进入敦煌之后,邓艾密会了敦煌太守.仓慈。
仓慈,字孝仁,扬州淮南人,现年四十六岁。
建安年间,太祖武皇帝.曹操在淮南招募人民屯田,让仓慈担任绥集校尉,数年后因公擢升为了长安令。因其为官廉洁节俭且有法度,下级官吏和老百姓,对他是既害怕而又爱戴。
建安三十五年,在魏王曹操的推荐下,他被任命为了敦煌郡太守。而敦煌,则是帝国数十年来,实际控制范围内最西面的一个郡治了。
由于战乱而与内地隔绝,敦煌太守之位,自建安初年开始就一直空缺,因此当地的豪强大户们蛮横自大,自然而然也就养成了一种习惯。前任的太守来此,也只不过是走走过场而已,对当地的并没有怎么治理。
直到仓慈到任,他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刚柔并济,打压抑制豪强,或招揽,或铲除。并将他们从百姓手中所抢夺霸占的田地,一一又返还了回去,使得当地的百姓们有了立锥之地。就这样短短数年,敦煌郡竟然得到了大治。
更重要的是,仓慈作为太守,为西域到来的胡商们主持公道,并不因为他们是蛮夷之人,就欺负他们,因此也得到了他们认可和尊重。并且,仓慈还多次派遣了数支小商队,向西深入,积极的与西域各国做商贸。当然因为只是郡治自己的小商队,充其量也只算是打个前站罢了。
不过很明显,仓慈的这种做法是对的。
凉州刺史.邓艾与他密会之后,二人便脱掉了官服,换上了普通商人的服装,一同秘密的向西而去了。
具体他们去了哪里,做了什么,没人知道。直到数月之后,二人才从西面回来。只是他们回来之后不久,便有一骑快马,从武威的刺史府窜出,向神都洛阳飞驰而去。
————————
王平的叛乱被平息之后,从某种层面来讲,南中的蛮族势力从得到了很好的打压,想必又能换来数十年的太平日子。
战后朝廷论功行赏,只要是参战有功的将士,人人都得到了一定的升迁。
伏波将军兼汉中太守的郭淮,被加封为了三品的实权将军.平西将军。
功劳最小的后将军.巴郡太守的邓芝,则被加封为了二品的南中大将军,行旧日庲[lái]降都督事,并率领剩余的三万旧蜀军,前往南中安抚镇守。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已经是益州境内职位最高的官员了。
可万万让人没想到的是,功劳最大的成都侯.镇西将军钟会,只是被迁任为了益州刺史。其实等同于什么都没加封,只是平调了一下而已,他还是那个三品的四镇将军之一。
众人都在为钟会打抱不平,反而是钟会他自己,在收到了朝廷的圣旨之后,竟然显得很平淡,隐隐还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或许他自己也不想借此,被朝廷大肆封赏吧。毕竟自己才刚刚加冠不久。如果此时位极人臣,他们将来到了封无可封、赏无可赏的地步,朝廷又当至自己于何地呢?
水满则倾,月盈必阙,恐怕到时候,迎接自己的应该就是祸事了吧。
此时的南中大将军.邓芝,已经率领的三万旧蜀军,前往昔日的庲降都督府了。
那些参与叛乱的南蛮将士们,战后在长岭大王.孟优和老将军邓芝的解释下,才知道自己都被故庲降都督.王平给蒙骗了。
原来,那五千无当飞军在汉中之地,并不想再回来了。
原来,刺史.费祎真的只是死于某宵小之人的刺杀,而没有掺杂任何的阴谋诡计。
原来,朝廷也并没有什么所为的奸佞,也不需要清君侧。一切都只是王平自己的私心罢了,是他自己想要割地自立,可却要用自己这群人的命去铺路。
知道这些之后,南中各族的蛮人们都爆炸了,对王平简直是恨之入骨。要不是他,无当飞军在内的三万族人们也不会枉死。此时,南蛮的将士们恨不得,吃他的肉,喝他的血,好在王平已经被斩杀在许都,并灭了三族了。
经历了这么一场无妄之灾,南中各族打算推举长岭大王.孟优作为新的蛮王。可还是被他以年龄太大给拒绝掉了,最终他还是力荐自己的侄儿孟崖,继续担任蛮王。
可显然此时的孟崖,已然不能服众了。好在有南中大将军.邓芝,和孟优共同担保,才堪堪让孟崖能够继续的统领南蛮各族。
孟崖终于信服了,也终于彻底的臣服了。
自此,再也没有了那个南中蛮王.孟崖,而是大魏蛮王.孟崖。
在经过了这么一场降而复叛的闹剧之后,尤其是那已经在汉中之地带了十数年的无当飞军的复叛,更让朝廷和刺史府认识到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真实性。
为了一劳永逸的解决这个问题,朝廷此次没有再像往常那般,只是单纯的将他们整户整户的,迁徙到益州北部去。
在征迁他们的同时,反而还从益州北部征调了十万人口,迁徙到了南中地区。自古以来,历朝历代都有迁民戍边的习俗。但是迁民到南中这种荒蛮之地,还是自上古以来的头一遭。
那些被迁徙的国人们肯定是不同意的,好在朝廷给了他们非常优惠的国策。
朝廷下令,只要是自愿南迁的国人,免征税收十年,免服徭役五年。而且,你在南中官府应允的地区内所开垦的荒田,经过正式的登记之后,便可以得到相应的地契。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于是乎,很快益州刺史府便征集到了,需要南下的十万国人。
更重要的是,这南迁的十万人,不仅仅只是农户。这其中还有大量的工匠、商贾、士子、方士、术士、教渝等等。他们将蜀地的冶炼、纺织、经商等等技术全部都带往了南中,更重要的是他们将读书的种子也一并带了去。
往日里,朝廷来到南中之后,只是在当地扎下营寨留下军队,名义上统治这片大地。可实际上,大部分区域还是让蛮人自治,从来没有像如此这般帮助他们进步的。
南中的各族,也从中看到了朝廷和益州刺史府的诚意。
当然还有很大一部分人以为,这群汉人们是来与他们争夺土地来了。
好在大部分人都看的比较真切,尤其是这次北上的将士们,在看到了益州北部的繁荣之后,更加向往汉人的那种生活了。有一部分人在朝廷征召北迁的时候,就已经北上了,剩下的自然也就是,拥护朝廷迁民南驻的那批人了。
历史的车轮,并不会因为部分人的阻拦,就会停滞不前的。
当然,南中地区赶上益州北部,甚至中原地区的脚步,还有漫长的路要走,甚至还有无数的挫折和磨难前面,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民族融合。但,最起码在今日,那条路已经打开了,百族融合,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邓芝万万没想到,在有生之年,自己竟然还能见到衣冠南下入蛮荒的场面。
不过万事有利必有弊。正是因为这次的南征北迁,使得益州的民心不稳。也才使得不久后的羌族人和羯族人,趁虚而入。不过即使没有这次迁徙,他们的入侵也是必然的,不过肯定不会如此的顺利和惨烈罢了。
如今距离那场大战,已经过去一年半了。
朝廷的迁民戍边的政令,也早已推行的差不多了。
因为早年间的相识,和数十年来的交往。南中大将军.邓芝与长岭大王.孟优,自然也有着很深的友谊了。
在孟优和蛮王.孟崖的支持和帮助之下,邓芝于南中地区,处事果断,恩威并济,一律对待所有的汉人和南蛮各族,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就得到了当地百姓深深的爱戴。
此时的南中,已然踏上了正确的道路。不久之后,那朵盛世之花,必然会在南中得到彻底的绽放。
————————
(https://www.ddbqglxt.cc/chapter/16160527_73091140.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ddbqglxt.cc。顶点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ddbqglxt.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