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 中国农民大迁徙 > 第3章 ?第02章 民工潮形成的历史背景2

第3章 ?第02章 民工潮形成的历史背景2


在南方开发区的许多工厂里,打工妹、打工仔们在为自身生存创造条件的同时,为企业创造着滚滚利润,也在为社会创造着财富。在那些工厂里打工的大都是外地来的打工者。这些打工者中当然也有几年之后口袋鼓鼓、衣锦还乡的成功者,但更多的却是辛辛苦苦干一年,到头来却没有多少钱可以给家里人带回去,有的甚至连张车票也舍不得买。那么打工仔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态,不辞劳苦,远走他乡的呢?当然赚钱是首要目的,这几乎是所有从农村走出来的民工们的共同期盼。有限的土地和农村不断大幅度增殖人口之间的差距,使农业的剩余人员越来越多。同时市场的放开,也为他们寻找工作提供了可能性。于是许多年轻的农民也抱着出去闯一闯的念头,走出了山沟沟。这些青年人接受新事物快,适应能力强,有竞争的勇气,有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富于理想,充满了幻想,勇于开拓和创新。不能不说,在滚滚民工潮中,不乏当代农民中的精华。

        对于农村人口外出打工的现像历来褒贬不一。在此现像开始之时,人们用欣喜的目光目送着这一支支队伍,仿佛从这队伍中看到了冲破传统观念束缚的希望。但不久,人们的目光便从欣喜变成了疑虑。为何?看看下面的数据或许你就明白了。

        1989年春节前后,来自四川、河南、湖北、湖南、安徽等地成百万民工进入广州、海口和北京。从农历初五起,外来民工云集广州火车站,每天客流量12万人。据估计,1989年春节过后的半个月时间内,流入广东的外地民工高达150万人。

        1991年春节刚过,每天仅从铁道进入广州的民工有2万人,最多的一天达8万人,其中65是青年。

        1993年春节刚过,外地民工盲目涌向上海等沿海开放城市,从大年初四到初十,上海铁路局已持续一个星期日均客流达55万人次,其中1月29日竟高达587万人次。初五以来,蚌埠站日均客流骤升至6万人次,突破历史之最。初六、初七两天到达南京火车站的民工就达5万多人,车站拥挤不堪,手臂粗的铁栏杆竟被挤断6根。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23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日均流动人口已达千万以上。全国流动大军不少于5000万。

        面对如此迅猛、数字庞大的打工大军,社会不禁要问“为什么?”究其原因并不复杂:当改革开放深入之后,旧体制的弊端便被爆了光,靠在黄土地上养活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便显现出来;倘要从国民经济就业结构变化上看,更是可见一斑。从1957至1977年的20年中,国民收入中农业净产值份额下降了12个百分点,而就业中农业就业份额只下降了7个百分点。很明显,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速度滞后于农业净产值下降的速度。

        这就是事实,几十年来旧体制的不力所造成的后果无疑是严重的。然而,当人们注意到它并采取相应措施去缓解过去的不力时,情况却又会朝着另一个方向剧变。

        据《中国统计年鉴》1990年资料表明,到1978年为止,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总量为32984万人,而从1979年到1989年已达6548万人。骤然增加的劳动力转移总量同样使社会不堪重负,社会就如一部机车,超载了自然会发生故障。于是一边肯定大批民工外出是好事,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对活跃许多地方的经济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流动不光对民工们所去的地方有好处,他们带回的资金、技术、信息也会对民工们所出走的家乡脱贫及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可是,从另一方面看,面对大量民工涌入城市所带来的负效应。许多人沉默了。正如任何事物都会有它相对的一面,背离黄土地而出走的打工者自然不可能都是正效应。随着打工农民基础队伍的日益壮大,这些非城市人口给城市生活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日益严重。原本脆弱的城市系统由于超负荷的运转而频频发生危机,交通拥挤、铁路运输暴涨、城市犯罪率上升、环境污染加剧等这一系列问题都会给综合治理带来不安定因素,也给民工自身和社会带来诸多弊端。

        面对这一现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许多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办法,试图缓解这一矛盾。有人认为不应把这些满怀希望走出家门的打工者视为洪水猛兽,不能总把这个问题作为一种临时现像:交通拥挤治交通、铁路运力不够扩铁路、犯罪率上升打犯罪,如此四处出击,势必频于应付,到头来治的还不是本。民工潮既然是一种社会现像,它既然产生了,要想解决这其中的弊病就必须全社会统一协调共同治理。作为这一浪头汹涌的打工潮的始作俑者——国家更应担起总调度师的责任,总揽全局。八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过后,中央决定下决心解决农民问题,禁止乱收税、乱摊派、打白条等现像。记者在采访一个在北京打工的安徽农民时问:“打算回去吗?”农民回答说:“谁知道呢?看一看,如果政策落实了,谁愿意弃家舍业地跑这么远呢?”打工者的回答是坦率的,这道出了一部分打工者的心声。

        从农村兴起的这股打工热潮,实际是一种农村劳动力的流动。盲目的劳力流动自然会给社会带来沉重的压力,而对劳动力流向的有利引导却能够解决许多问题。于是有人建议政府协作,根据劳力输入省区的需求和劳力输出省区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组织地输出剩余劳力,这样可以避免农村劳力流动的盲目性,减少负面影响。另外,有计划地组织劳务出口去“洋打工”也是一种有效途径。据测算,我国农村至少有102亿剩余劳动力。这样庞大的队伍只靠输出是难以消化的。因此,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更主要的应是就地消化,在转移上下功夫。发展小城镇建设,让农民离土不离乡。

        以上这些还只是细心者对民工潮兴起后所做的种种设想,自有它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然而回到现实中来,我们面对的依然是日益壮大的打工队伍,依然是一群群不顾一切,勇往直前的打工仔他们从遥远的地方走来,带着希望、带着梦想、带着对全新生活的向往,他们抛弃了传统的价值观念、人生信条,毅然地投身到环境险恶、瞬息万变的大海中来捞世界了。成功也好,失败也好,一番浪里摔打之后,这些打工仔得到的东西便仅仅是用金钱能够衡量得了的了。先炼就了一副结结实实的筋骨,再有一双经风雨、见世面的眼睛,外加一个精明灵活的脑袋。这些无论对他们个人还是国家、社会都是一笔财富。

        民工的大批进城,有土地的推力起作用。即土地有限,农村人口过剩。同时也有城市的拉力作用,这种城市拉力作用在西方人口迁移理论中称“城市华灯效应”。城市生活五光十色,对久居僻壤的农民们自有一种无穷的魅力,当他们痛下决心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地来都市寻找谋生之道时,或许他们不会想到他们然给城市多方面建设带来许多不利的因素,更不会想到他们即将面对的这样一个喧器繁华、灯红酒绿的新世界,给他们带来的还有巨大的精神压力。他们作为没有“护照”的城市居民,时常被人看作低人一等的“二等公民”。对于每天为生计而疲于奔命打工赚钱的他们,娱乐是一种奢侈的梦。他们日复一日紧张地工作,体力和精神上的双重性压力使他们之中心理承受力脆弱的人崩溃了。当家乡的亲人们收到这一笔笔血汗换来的汇款时,不知他们是否感到了它的沉重?


  (https://www.ddbqglxt.cc/chapter/14637868_15084792.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ddbqglxt.cc。顶点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ddbqglxt.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