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 中国农民大迁徙 > 第9章 ? 第08章 进城农民工众生相3

第9章 ? 第08章 进城农民工众生相3


d    街头织补女谢嫂子

        在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一侧,桥下马路边一字儿摆开六七个织补摊,每个摊前都立有一块“精工织补”的招牌,摊主则是来自孝感市农村的一群姑娘、媳妇。

        记者递上一件外套,要求把口袋上的一个窟窿补好,借机和他们聊了起来。

        谢姓嫂子说,她看到家乡不少进城打工的男人给他们的老婆孩子购置了新衣,令她羡慕不已,她几次鼓动丈夫进城打工,无奈丈夫是个老实巴交拿棍子都撵不出门的人,令她十分失望。不得已,她只好一狠心把孩子交给丈夫,单枪匹马进了城。

        谢姓嫂子还说,在我们农村,光种几亩责任田,很死板,没有活钱,摊派提留一交,落不下什么。一个家庭如果没有出来打工的人,这个家日子便非常艰难。所以,有的人出来打短工也得出来,忙时就回去,闲时就出来,一个农村家庭的基本收入全靠出来打工挣的钱了,种田是没有钱的,只落个口粮吃。外面尽管苦,尽管累,但总能挣几个活钱。好多家庭把十五六岁的读完初中的孩子都送出来打工。

        “搞家庭副业不行么?”我问。

        “如今市场变化很快,农民信息也不灵,不知道种什么能赚钱,有时今年种这样,偏偏这样不值钱,明年种那样,那样又滞了,搞哪样都不值钱。乡政府呢,也不提供信息,指导一下,平时只管收税,所以,老百姓索性出来打工,卖力气。”

        谢姓嫂子说了她开始出来的情况,她看到好几处建筑工地,就毛遂自荐去打工,都被别人礼貌地拒之门外。她一再声明,自己虽然干力气活不如男人,可做饭洗衣的活儿能干得好。对方哪里听得进?因为他们聘用姑娘个个手脚麻利,她一个40开外的嫂子哪能比得上?左说右说,总算在一处工地上谋到了个缝补衣服的活计。但这百十号人的队伍哪能天天有衣服补呢?也许是生活所迫的缘故吧,她想出了到市内各建筑工地去巡回织补的金点子;一试,果然灵验,生意日渐红火,手头的存款也升到了三位数。

        她决心大干一场,回家乡把同村的五六个手巧的姑娘媳妇带到了武汉,安营扎寨,在武昌桥头摆起了固定的织补摊。由于收费低,服务质量又好,服务对像很快由打工仔扩展到城里人。他们不愁没活干,过往行人,附近居民纷纷将需要织补的衣物交给他们,白天干不完的活,让她们带回去继续干,第二天再取。

        “这地盘是我守出来的,能得到大家的信任也不容易啊!”谢嫂子有些自豪地说道。

        谢嫂子无疑是众多织补女中的一位成功者,她有眼光,看准了市场,比别人起步早,所以她阵地巩固,收入稳定。现在,她让丈夫守着乡下的房屋和责任田,把两个孩子从乡下接到武汉,让他们享受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当然,这得掏一笔不薄的借读费。但她心里快活,一个农家妇女靠自己的一针一线不断地挣回几个辛苦钱,集腋成裘,养活娘儿仨,还供孩子念书,她为此感到自豪,对未来充满信心。

        是的,谢嫂子们靠着自己的辛勤和耐心受日晒雨淋之苦,做方便市民之事,得集腋成裘之惠,改变了以往艰难的处境,提高了生活质量,可她们也曾饱受挨饥受冻之苦,遇到整顿市容的时候,又不得不东躲西藏。平心而论,这一点并非我们城里下岗女工每个人都能想得到和做得到的。

        中国的农民(包括农村妇女),就像岩石缝里的一棵草,有很强的生存能力,只要有一点潮气,他们就能扎下根。谁也想不到,靠一双巧手为城里人缝衣织补,也能成为一项职业,也能作为一种生存之本。谢姓嫂子和她的姐妹们,竟然能在谁也不会想到的缝衣织补小手艺上,闯出一条新的生存之路。

        e    扫马路的乡下妇

        近几年,我们确曾偶尔听到过某某大学生乐当清洁工的传闻,但我们经常看到的马路清洁工却几乎都是乡下人。她们头戴橘黄色单帽,身穿橘黄色马褂,手执长把扫帚,每日不停地扫来扫去,硬是把个偌大的城市的每条街巷收拾得清清爽爽。

        在武昌徐家棚团结路,来自襄樊农村的何姓女清洁工向记者坦陈了她的经历和感受。她原来没有想到城里当一名清洁工。去年,她的一位在这一路段当了多年清洁工的亲戚告老还乡,动员她继承自己的“事业”,她于是扔下分别只有14岁和12岁的两个孩子来到武汉,环卫所的领导把清扫团结路的任务交给了她。

        每天清晨4点,她便准时出现在管段路面,乘着车少人少,清扫垃圾,打扫路面,为赶早的过往车辆和行人营造一个干净、舒适的环境。有时垃圾太多,忙得她喘不过气来,连早饭都顾不上吃。每天上、下午,还得瞅准车辆行人较少的机会各扫一次。每一次清扫,她都像做针线活一样,密密匝匝,一扫帚紧挨一扫帚,不漏一丝缝。

        有时候,她刚刚扫过的地方,便有人往上面乱扔果皮纸屑,乱倒垃圾。有次劝一位店主别当街倒垃圾,对方恼羞成怒,竟晃动拳头相威胁;“你不就是扫垃圾的吗,我不倒你不就失业了?还管到我的头上来了,要不看你是个女的,教训一顿让你晓得厉害。”

        平时,稍不留神,弄了些泥水什么的到行人的衣裤上,碰上个刁蛮难缠的,赔一百个不是还得挨一顿臭骂。

        “每月工资多少?”我们试探着询问。

        “四百块。”她脸上显出满意的神情,继而叹道:“工作再累,工资再少,我们都不在乎。我们特别希望能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

        “那你家责任田呢?谁种?”

        “我家四亩责任田转包给了别人,讲的条件是粮食收下是别人的,农业税我交,三提五统对方交,我还按每年补贴他100块钱,不然别人不愿意种哩!我们那儿农民负担是280多元/亩,近几年,老在喊减轻农民负担老减不下来,反而越减越多。乡政府那么多人要饭吃,要拿工资,上面又不拨钱,要各乡镇管各乡镇的工资,乡里又没有企业,这钱没地方来,不从农民身上出从哪儿出?要想减轻农民负担,非得把乡里这些干部减下来。拿工资的吃闲饭的少了,我们的负担才能轻些。还有村里六七个干部也是我们老百姓养活,一个人一年4000块工资,就是二万多块钱呀!还有组长的700块,还有民办教师的工资也纯粹老百姓出。你看,我们老百姓养活了几层的干部,负担能不重么?有人算了个账,说是如今29个老百姓养活一个干部,我看,快要10个老百姓养一个干部了,不然,为啥农民种田打下的粮食全卖了还不够交税呢?唉,不说这些了,说也没用。”

        “想家吗?”

        “说不想家是假的,娃他爹长年在外打工,两个孩子毕竟还没有成人,让他们自己照顾自己,既要上学,又要做饭洗衣,我家孩子命薄,从小就不在爸妈身边。我这两个月没回老家,不知道他们都弄成啥样子呢。”说到此处,她显得有些黯然伤神。

        是啊!一个农村的年轻妇女,远离故土,远离亲人,来到举目无亲的武汉,无论严寒酷暑,每天干十几个小时的活,月薪也就400块,还得经常遭人白眼,如果来个换位思考,我们城里人是否都能做到像她那样无怨无悔呢?

        我们难道不应该对这位姓何的乡下嫂子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支持与感激吗?


  (https://www.ddbqglxt.cc/chapter/14637868_15084786.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ddbqglxt.cc。顶点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ddbqglxt.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