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四章 怀才遭忌
李世民守孝住的院子叫清心斋。
这个小院在果园的东面,隐于竹树环抱之中。
即使是炎炎的夏日,院里依然有几分清凉。
每日的大部分时间,李世民都在清心斋读书、练字,练习马槊的招式和石锁功。
李世民正在练习的是六十斤石锁。
他想在这两年中练到七十斤。
在河东李氏庄园的练武场上,李世民也让人照着长孙晟的方法,设置了转动箭靶。
每天下午,他都抽出时间,到练武场上练习骑射。
------
以前,李世民不在家时,观音婢并不太喜欢到花园。
如今李世民住在那里。
花园就成了观音婢每日必到的去处。
处理完内院的事务,她就会到清心斋,和李世民一起读书、练字。
------
这一日,两人在树阴下铺上一张苇席。
苇席上摆一张几案,对坐在几案旁读书。
观音婢正在看《三国志》刘备三顾茅庐。
她问李世民,“刘备是否醒悟太晚?”
李世民听她忽然冒出这样一句话,不知她所指何事。
他问观音婢,“何事醒悟太晚。”
观音婢也暗笑自己问得突兀,就向李世民解释,
“我正看到刘备三顾茅庐,感觉到他是屡经挫败,才知道礼贤下士。”
“以前他好象并不太看重文人贤士。”
------
李世民认为,观音婢没有弄明白其中的真正原因。
他无限感慨地说道,
“并非刘备开始不看重文人贤士,而是文人贤士实在难寻。”
“况且,不同时期对文人贤士的认定标准不同。”
“治世讲究的是循规蹈矩,乱世讲究的是谋略和心机。”
“治世任用谋略心机之臣易致乱生变,乱世任用鸿学大儒会让人裹足不前。”
“诸葛孔明如不是生在汉末变乱之时,他纵是满腹才学,也是终生无用。”
-------
观音婢听李世民的观点,对文人贤士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她此时才明白,一个人假如生错了时代,纵然是才学满腹,也终究是无用之人。
这时她突然想到王珪,就想问一下他的情况。
“听说客舍之中,住着一个人叫王珪,是大伯请来的饱学之士。”
“也不知他是否可用之人?世民阿兄可曾与他有深交?”
李世民将手中的书放下,看着观音婢说道,
“因我经常不在庄园,虽认得此人,对他的了解却不深。”
------
观音婢向李世民提了一个建议,
“我还听说客舍中还有其它豪杰名士,世民阿兄是否和他们结交一下?”
“或许以后能用上这些人。”
李世民点头,“我也看看大兄结交的都是何人,近日就去一趟客舍。”
在李建成的心中,总认为李世民还是一个孩子。
他比李世民大将近十岁。
做任何事情也基本上不和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三人商量,一般都由他自己作主。
李渊不在家时,唐国公府大小事宜都是以李建成为主导。
像结交名士,招纳豪杰这些事,李建成也极少让李世民参与。
------
李建成将王珪、杨文干、尔朱升、乔公山等人养在庄园之中。
他们平时也没有多少事情可做。
杨文干、尔朱升、乔公山三人,还帮助庄上训练一下庄丁,教他们些粗浅的武功。
王珪则是和李建成说古论今,谈些当今朝局和天下大事。
李建成对王珪非常敬重,诸事都征求他的意见。
------
七月的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
烈日炎炎,骄阳似火。
除了知了“吱吱”鸣叫不停。
鸟儿都歇了婉转歌唱,找个能遮避阳光的地方躲藏起来。
消暑避夏是人们的第一选择。
没有特别重要的事情,谁也不愿顶着烈日在外面走动。
------
李建成、杨文干、尔朱升和乔公山等人闲来无事,便到王珪住的院中叙谈。
在庭院中树阴下铺上一张宽大的苇席。
众人坐在上面一边喝着解暑汤,一边轻摇着手中扇子。
纱衣虽薄,尔朱升和乔公山仍嫌穿着有些多余。
他二人将前襟解开,坦胸露乳,不停地搧着手中的蒲扇。
读书之人相对来说斯文一些。
李建成、王珪、杨文干,则是衣衫整齐,扇儿轻摇。
王珪手中拿的还是一把羽扇。
几个人也没有固定的主题,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
------
李世民这次要在庄中常住,觉得有必要和客舍的几个人见一见。
这样的天气也不适合练武。
用过午膳,李世民就独自一人来到客舍。
王珪院里的门僮,见是二郎君李世民,
他也没有通报,就将李世民领到后院。
客舍的几人见李世民到来,皆呼他是稀客。
李世民看到大兄也在,就朝众人施礼。
只有王珪站起还礼。
其他几人,则是呵呵笑着和李世民打招呼。
------
杨文干将身子向一边挪了挪,腾出地方,让李世民坐在李建成身边。
待李世民坐定,家僮为他斟上一盏解暑汤。
李世民单手接过,放在身边。
王珪面带微笑问李世民,
“听说二郎君在花园中读书,今日怎会有空到客舍来转转?”
李世民笑着找了个理由,将天气抱怨了一通,
“天这样热,哪里有心思读书,不被热晕就不错了。”
“所以就来和各位凑凑热闹。”
王珪随声附和,“也是,这天真热。”
“再过半个月,等立了秋,或许会凉快一些。”
-----
李世民看看众人,见他们或坐或卧,懒懒散散的样子,
笑着问道:“各位在聊何事?”
杨文干慢慢摇着扇子接道:
“东扯一句,西扯一句,也没有固定的章法。”
王珪知道李世民刚从涿州回来,就聊起皇帝征辽的话题。
他问李世民,
“二郎君刚从涿州回来,你认为这次辽东战况会如何?”
------
李世民想了想,答道:
“我回来之时,皇帝刚赴辽东不久。”
“后来就发生了杨玄感叛乱,如今辽东战事或许已停战。”
杨文干认为,杨广不会停下辽东战事,
“近几年各地变乱四起,许多地方聚众闹事的多达数万人。”
“在此情况下,皇帝仍于年初,下诏再征辽东。”
“他岂会因为多了一个杨玄感,而放弃征辽?”
------
李世民则与杨文干的看法不同,他认为
“近几年,各地聚众变乱,多在离长安、洛阳遥远之地。”
“所行多是打家劫舍,很少有贼攻城掠地。”
“他们其实只是为求活路造反的草寇,成不了大事。”
“而杨玄感不同,他与朝中重臣多有联络,起兵之处又在皇权心腹之地。”
“一旦攻下东西两京,众臣家眷皆在此处,辽东随驾征辽之人几有可能哗变。”
“因此说,各地变乱是疥癣之疾,杨玄感举兵是心腹之患。”
“皇帝必停辽东战事,回兵来救东西二京。”
------
王珪看着只有十几岁的李世民侃侃而谈,心中不禁暗暗称奇。
他以前也曾李建成等人谈过辽东战事。
李建成等人的见解,都没有李世民认识如此深刻。
他注视着李世民,见李世民坐在那里庄重沉稳,见解精辟。
这哪里像一个未成年的孩子?
王珪在心中暗自将他与李建成比较。
------
李建成看上去更忠厚老成一些,面相中透着和善和宽容。
李世民看上去则显得英武睿智,沉稳刚毅。
经过一番比较,王珪心中不由产生出一丝忧虑。
他在想,这个李世民将来会否威胁到李建成的地位。
但转念又一想,这种可能性并不大。
李世民毕竟比李建成小太多,既使再过十年,他也才二十四五岁。
到那时李建成已经是羽翼丰满,李世民基本上没有挑战李建成的可能。
------
王珪想再观察一下李世民,他夸赞李世民,
“二郎君真是见解非凡,对局势的推理分析有理有据,合情合理。”
李世民自谦道:“先生谬赞,哪里说得上见解非凡,世民只是据实推测而已。”
王珪趁势问李世民,
“二郎君觉得,这次杨玄感举兵叛乱是胜是败?”
------
李世民没有想到王珪是在试探他。
他没有丝毫戒心,在心中想了一想,继续分析,
“杨玄感在中原起兵,无险可守,没有牢固的根基。”
“起兵之后,本当不可恋战,应趁长安空虚,直取皇都,守函谷,据潼关。”
“而今却兵围洛阳,面对坚城,自己无险可据。”
“一旦朝廷援军到来,这此新集结的乌合之众,必将倾刻瓦解。”
他最后补充,“只要皇帝暂歇辽东之战,回兵救援,杨玄感必败。”
------
听完李世民对杨玄感举兵的分析,王珪再不敢小看李世民。
他已深深感觉到,将来李世民对李建成,必是巨大的威胁。
王珪年轻时,受他叔父王頍的影响很大。
王頍曾经扶佐故太子杨勇。
杨勇被废后,王頍又被汉王杨谅重用,作为咨议参军,参与谋反,兵败后自杀。
王珪因为王頍的缘故受到牵连,不得不四处逃亡。
因此,他对杨广和杨玄感的父亲杨素是深恶痛绝。
------
王珪认为,隋朝只所以走到今天,隋文帝杨坚废长立幼,是一切致乱的根源。
现在,他看到李世民才华横溢,英武不俗。
王珪不由担心,李家将来会不会走上同样的路。
假如李渊不去争天下还好些,李世民可以凭自己的能力,开创自己的事业。
假如李渊取得了天下,就要选一个儿子作为储君。
到了那时,李世民必是李建成的有力竞争对手。
-------
王珪心中有了自己的想法,他轻摇羽扇,笑看着李世民,
“二郎君才智非比常人,所谈见解就如同登高望远,一切尽收眼底。”
“真是英才难得,将来必将成为你父兄,开创基业的左膀右臂。”
王珪此话,看着是在夸李世民。
实际上,他别有用心。
(https://www.ddbqglxt.cc/chapter/11998113_73857818.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ddbqglxt.cc。顶点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ddbqglxt.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