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 春游曲 > 第一四七章 将相之才

第一四七章 将相之才


长孙将军府分家那年,观音婢刚满十一岁,如今五年已经过去。

那年,长孙顺德、李世民等人在长孙将军府城南庄园分别。

分别前一日,长孙鸿摆酒为众人送行,酒酣耳热之时,众人曾许下豪言壮语。

分别之后,长孙顺德继续在自己府中练武,不久他武功练成,单臂就有四百斤实力。此时,他年龄已经不小,就在家人的催促下,和咸阳顿氏成了婚。

------

成婚不久,父亲长孙恺去世。长孙顺德蒙朝廷圣恩,荫恩敕封了从七品的右勋卫之职。适逢杨广募兵征讨辽东,长孙顺德因有孝在身没有应征。

长孙顺德庆幸自己逃过一劫,没想到第一次征讨辽东,以兵败收场;第二次征讨辽东,杨玄感叛乱。接下来,杨广又再次募兵,第三次征讨辽东。

第三次征讨辽东之时,长孙顺德已出了孝期,不得不应募出征。

------

出征之前,长孙无忌为长孙顺德送行,说了让他半路逃亡的主意。

长孙顺德作为右勋卫,还带着数十名应征的士卒,偏偏和刘弘基一样,也是误了行期。

按隋朝律法,士卒误了行期按律当斩。长孙顺德无奈,就和几名亲卫商量该怎么办。

赶到辽东是死罪,半路逃亡也是死罪。但半路逃亡,只要不被官府抓住,还有活命的机会。

几名亲卫也没有其它办法,都同意半路逃亡。但几十人在一起目标太大,恐被官府发现,只有分散逃命,各寻生路。

------

由于有家不能回,官府对户籍排查又极为严格,逃亡的士卒根本无处容身,分开之后,只有去当盗贼。

长孙顺德逃到上谷县,正好赶上魏刀儿聚众造反。他就隐姓埋名,拌作流民,伪称叫孙长顺,当了一名盗贼。

他怕树大招风,连累家人,在盗贼中也不敢显露自己的本事,假装自己不会武艺,仅是作为一名普通盗贼混口饭吃。

------

半个月前,有绛州逃过去的盗贼带去消息,说讨捕使李渊在绛州招降盗贼,还说李渊的二郎君武艺超群,天下无敌。

长孙顺德这时才知道李世民到了绛州,他心中暗喜,便找机会脱离盗贼的军队,拌作乞丐到了绛州。

到了绛州之后,长孙顺德一打听才知道,李渊、李世民已率军返回太原郡晋阳城。他于是连夜赶到晋阳。

------

到了晋阳之后,长孙顺德打听到讨捕使官署的位置,就来找观音婢。他对官署守卫说是长孙娘子的亲戚,让官署守卫进去禀报。

官署守卫见他破衣烂衫,就问长孙顺德叫什么名字?和长孙娘子是何关系?

长孙顺德心想,晋阳依然由大隋官府管辖,自己是一名逃兵役的犯人,如果将实情说出,有可能被官府捉拿送入牢中,还有可能连累李世民和观音婢。他不愿说出自己的真名实姓,也不说和观音婢是何关系。

官署守卫见他不说,就不替他通报。

------

其实,长孙顺德只要冒充观音婢其他亲戚的名字,让官署守卫进去通报也可以,可他就是不肯,偏偏他又犯了那玩世不恭的脾气,认为守卫看他穿着破衣烂衫,是看不起他。  

长孙顺德见官署守卫不替他通报,就要硬往里闯。

官署守卫哪容他在这里胡闹?他们也不想多事,就想将长孙顺德轰走了事。

------

一个守卫上前过来推他,没想到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就被长孙顺德摔倒在地。

那守卫莫名其妙吃了亏,他从地上爬起来,招呼身后的另外两名守卫,想教训一下长孙顺德。

三名守卫拔出佩刀,来到长孙顺德跟前,因为他们之中已经有人吃了亏,心中有气,就想将长孙顺德抓起来泄愤。他们同时执刀上前,警告长孙顺德束手就擒。

长孙顺德也不和他们废话,瞬间就夺下三人的佩刀,并将三人打倒在地,这次他下手太狠,三人倒地后再也没爬起来。

------

看门的其它守卫,见长孙顺德不好对付,就急忙跑去向带班的亲卫禀报。领班亲卫就带着十几人来到官署大门前。

长孙顺德见来了当官的,就对他道,你赶快去通报二郎君和长孙娘子,就说有亲戚过来找他二人。

长孙顺德向领班亲卫夸下海口,如果仍不去通报,他就将这一班人全部拿下,等到二郎君和长孙娘子出来,他们被打也是白打。

------

带班亲卫一怕长孙顺德武艺高强,自己不是他的对手,和他硬拼是自取其辱;二是看长孙顺德理直气壮的样子,不像是假冒长孙娘子的亲戚。他就派一名守卫进官署向李世民和观音婢禀报。李世民和观音婢出来以后,一场冲突才算收场。

------

李世民和观音婢边听长孙顺德叙说,边笑他老脾气不改,也不得不佩服他有心计,多亏他是隐姓埋名,要不然被官府知道还真是麻烦事。

晋阳如今是大隋的天下,假如有一名死罪犯人在此出现,你说他们管是不管?只要罪名成立,就是李渊也不敢公然犯法将他放了,被抓进牢里虽不至于马上处死,但是想保出来却很难。

李世民建议长孙顺德,以后还叫孙长顺,就说是长孙娘子舅家的一个远房亲戚。处在这乱世,也不会有人去核实,等到以后有了机会,再恢复本来姓名。

长孙顺德见李世民这样安排也点头同意。

------

到了下午,李世民将长孙顺德来投奔的消息禀告了李渊。

李渊考虑到长孙顺德是观音婢的族叔,虽不是至亲,但和李渊也算是姻亲关系。再加上他是李世民的少时好友,而且如今正是用人之际,李渊对长孙顺德就分外客气。

到了晚上,李渊专门摆酒为这位比他小二十多岁的贤弟接风。

此时,正赶上李渊奉诏招降盗贼之时,人的身份杂乱,李渊就以刚投降的盗贼为名,为长孙顺德弄了个假身份,并办了军籍,作为一名普通士卒在官署走动。

李世民将长孙顺德和刘弘基安排在同一个小院居住。

------

刘弘基为人沉稳大度,长孙顺德为人豪爽、放荡不羁,而且都有逃兵役的相同经历,见面有同是天涯伦落人的亲近感觉,两人一见如故。

有了长孙顺德这层粘合剂,刘弘基与李世民之间的关系也更加亲密,不到两日,三人在一起,已经是无话不谈。包括举兵起事这种大事,在三人之间已不是秘密。

刘弘基这时才知道,李世民为夺取天下,已经谋划了数年。

看着李世民的姻亲族叔,武艺比他还要高强的长孙顺德,都以李世民马首是瞻,刘弘基庆幸自己没有看错人,更加坚定了他跟着李世民干一番大事的决心。

------

又隔了几日,李世民、长孙顺德和刘弘基三人在小院客厅说话,官署守卫来人禀报,晋阳县令刘文静前来拜访李世民。

李世民正想结交刘文静,见他此时来访心中高兴,吩咐官署守卫让他进来,并告诉长孙顺德和刘弘基暂时回避,自己则亲自到后院门口迎接。

------

李世民走到官署后院门外,见官署守卫领着刘文静已向这里走来,他又急步向前走了几步,来到刘文静面前。

刘文静见李世民前来迎接,在相距三四步远处,两人同时深揖致礼,然后相互寒喧问好。

寒喧过后,两人并排而行,边走边说些谦逊之词,来到李世民所住小院客厅。

------

刘文静有三十多岁年纪,头戴黑色软脚幞头,身穿紫色袍服,腰系黑色革带,看上去挺拔英朗,潇洒俊逸,颇有三国周郎之风。

刘文静父亲战死,因死王事,得袭父职,被朝廷授予正五品散官仪同三司,实授官职为七品的县令。

他满腹韬略,才干出众,素有权谋,也是李渊极为看重之人。

------

刘文静因公事与李渊来往较多,李世民在官署前院,与他有过数面之缘,但私下并无来往。

李世民曾听,刘文静与父亲李渊谈论,光武帝刘秀创业之事,给李世民的初步印象是,此人处事沉稳,谈古论今观点都极为深刻,见解独到,论断精辟。

因此,李世民对刘文静便有了爱才之心。

但李世民刚到晋阳不久,便到了绛州,一直没有来得及和他私下相见。

今日刘文静自己找上门来,李世民便想对他进行初步的试探。

-----

刘文静虽是散官五品,实授官职却是七品。

李世民虽也是实授官职七品,但却是一品国公的二郎君。

两人实授官职品级相同,李世民的家世地位却要比刘文静显赫得多,而且李世民的父亲李渊,掌握着山西诸郡的军政大权。

刘文静与李渊相比,其实有天差地别的地位落差。在李渊这位敕命钦差大员面前,刘文静只不过是个芝麻小官而已。

刘文静见到李渊的二郎君李世民,没有曲意逢迎、摇尾乞怜已经是不错了。

所以,从心理上来说,李世民和刘文静相比,要占有着绝对的优势。

-----

李世民和刘文静一起来到小院客厅,两人在中间榻上分宾主落坐。

侍婢新竹为两人各斟上一盏酪浆。

李世民此时才将话引入正题,“刘县令大驾光临,不知有何贵干?”

刘文静端起酪浆啜了一口,温温的有一种惬意的感觉。

他似在开玩笑,耐人寻味地笑着说道,“在下前来,是要捉拿罪犯。”


  (https://www.ddbqglxt.cc/chapter/11998113_73708706.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ddbqglxt.cc。顶点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ddbqglxt.cc